游走城市的影像诗人

  • 来源:新潮电子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0-03-10 13:22
  城市,总是在熟悉与陌生间徘徊。在偌大的城市中,总有着讲述不完的故事和变化不断的表情。对许多人来说,拍摄自己生活或旅行过的城市,记录城市表情和生活状态是最平常不过的题材了。久而久之,随身携带相机,随时用镜头描绘今天的心情、捕捉城市影像便成为了一种习惯。

  不是所有相机都适合街拍

  当相机和手机一样成为每天必备的携带品,体积巨大的数码单反便成为了一种负担。小体积、高画质成为街拍客们的需求。胶片时代的莱卡M6、奥林巴斯μ2、佳能QL17、理光GR1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而在数码时代,高端专业级DC以及全新的可换镜头DC系统依然引领着又一个经典的诞生。与其说是旁轴在数码时代的复辟一不如说是消费者的需求催使数码影像文化的普及和深入。

  虽说街头Snapshot已是一项全民运动,本着Lomo、随心而拍的理念,任何人使用任何相机都能够在街头记录影像,但并不是所有相机都适合街拍。在对消费者需求的调查中,我们得出了以下的结论,而这些结论也自然成为我们选择横评机型的重要标准:

  1 便携性

  便携性是街拍利器的首要标准,谁会愿意每天扛着动辄5ka以上的长枪大炮上街呢?而且小型化机身也不会对被摄对象造成压迫感,更容易捕捉自然的画面。

  2 智能场景模式面对复杂的拍摄场景,大部人分消费者需要智能场景模式,而更深层次的摄影爱好者则希望拥有快速的操控和多种用户自定义选项。

  3 快速准确的对焦性

  快速准确的对焦性能是抓拍的必须配置,普通消费级DC虽然在体积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对焦性能和快门时滞使其不能满足街头抓拍的要求。

  4 画质

  画质是所有拍摄者最关心的话题。而对于街拍来说,高ISO设置下的噪点控制显得尤其重要。城市的夜晚往往比白天更加精彩。

  Snapshot,专业与入门并存

  《新潮电子》曾为体积小,却拥有高性能和高操控性的机型定义为专业级入门相机。称其专业,是因为它具备高画质、手动操控等为发烧友,甚至专业摄影师所准备的配置;定位入门一是因为它在体积上更符合普通消费者随时携带的需求,各种智能化功能的加入让入门玩家在体验专业品质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和消费级DC一样的简单、便捷。

  “这是一个骑墙的领域。”和这类机型的定位一样,街拍的内容广泛性同样使其游走于专业与入门之间,只要符合我们上述的四个主要性能要求的机型部可以称之为街拍利器。

  而在此次横评中,我们选择了四款目前最炙手可热的机型,它们无一例外地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体积小巧、操控一流、画质优秀。同时,它们又在不同领域各有优势。我们并非用传统硬性的指标去衡量和评测,而是以客观的试用感受和效果做出推荐的理由。

  试用人:哈提

  职业:学生

  试用机型:奥林巴斯E—P2

  主要特色:复古造型、可换镜头、艺术滤镜

  试用人:Nicky

  职业:设计师

  试用机型:佳能Powershot G11

  主要特色:双重降噪系统、顶级传统DC

  奥林巴斯E-P2

  试用感言:

  对于外形控的我来说,E-P2的复古造型无疑是让我最终选择它的重要原因。除了好看,E-P2也足够小巧,配上饼干头,完全可以轻松放进随身包里,即使是长途旅行挂在脖子上它也不会成为负担,甚至却会成为身边一道“亮骚”的风景线。E-P2的操作足够简单,双拨轮设计能够让我很快上手,不过,多数情况下我会使用iAUTO智能场景模式直接拍摄对于我这样的菜鸟摄手是最方便不过的。在性能方面,E-P2的艺术滤镜也是让我爱不释手的功能之一。还是那句话,“用最简单的方式,记录最不一样的画面”是我选择和使用相机的一大原则。其实早在E-P1上市的时候,我便开始对这款机器抱有极大的兴趣,无奈它实在是太火了,处处断货。E-P2的推出让我颇有些意外,因为它与E-P1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改进,不过它头顶上增加的电子取景器则让我对其有了进一步的好感。要知道,E-P1的光学取景器在多数情况下只是个装饰而已,实用性很差,而且价格不菲。E-P2的电子取景器效果很不错,而且角度多变,让我在取景的时候更加自如。不过希望在下款产品中奥林巴斯可以把电子取景器做得再小巧点。那高高的凸起确实有碍观瞻,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机器本身的体积。

  佳能Powershot G11

  试用感言:

  我的第一台数码相机便是佳能Powershot G2,在当时可谓价格不菲。不过,G2的性能也足以秒杀同时代的众多机型。之后我又升级到了G5——我觉得最经典6系列机型。G9、G10在性能上突破并不太大,所以直到G11的出现才让我又一次投入了G系列的怀抱。对我来说,一直定位在单反辅机的G系列在操控上已经非常熟悉了,尤其是佳能特有的转盘,使用起来很顺手。双拨盘设计不仅在外观上面更复古,操作也更快。重要的是,G11终于又回归了28mm广角和翻转屏。这两项配置在前两代机型上的缺失的确让我这个6系列的老用户“泪流满面”。在性能方面611的像素不但没有增加,反而相比G10有所下降,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佳蘸的倒退,而是清楚地认识到用户的重点需求在哪里。加之佳能为G11配备了全新的大开口CMOS和双重降噪系统使其高ISO画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如果说之前的G系列有点走偏了方向,那G11则是佳能重新步入正轨。所以尽管G11仍然属于传统DC范畴,不过它的综合性能却一点不输目前尚未成熟的大感光元件DC。哦,当然,如果G11的体积能够再小点,那就再好不过了。

  理光GXR

  试用感言:

  我这人就是抵抗不住新奇玩意儿的诱惑。玩了这么些年的相机,像GXR这样的机器还是头一次看到。多数人一直认为理光虽然在光学上颇有造诣而电子性能方面却是不尽人意,而GXR的出现却是让人大跌眼镜,原来理光也可以这么“Fashion”!且不谈它所炒作的概念是否靠谱,和GRD一样的专业操控性能、50mm定焦微距GR镜头的配置就已经让我垂涎三尺了。在GRD时代,我总是不满足它的小感光元件,像适马DP1那样的APS-C画幅DC才是我真正想要的,只有大型的感光元件才能够真正地发挥理光GR镜头的实力。虽然在操控和画质上,GXR能够满足我的需求,不过在价格上却是让我苦恼不已。机身+50mm定焦头+24mm~72mm镜头,这一套加起来足以让我入手佳能EOS 7D或是尼康D300s这样的高端APS-C单反。而且以理光的模块化概念,更换镜头的同时需要一同更换感光元件,要想配齐所有常用焦段,非“大出血”不可。

  ROUND1 操控性

  奥林巴斯E-P2

  操控性:

  E,P2最大的改善来自于它的电子取景器。尽管机顶上多了很大的一块突起-但却为取景角度提供了不小的便利。而且E-P2的取景效果也值得称赞,没有任何拖影情况,与LCD屏幕效果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E-P2机身小巧,但两个滚轮的操控设计却是恰到好处,即使是单手操作也没有问题。不过,E-P2并没有为用户设置单独的自定义模式,在环境变化较快,需要快速对拍摄参数和模式进行统一调节时,便显示出了它的弱势。选择E-P2最大的优势是庞大镜头群的支持,一方面Micro 4/3镜头不断推出,另一方面各种卡口的转接环也让E-P2可玩性更强。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在进行手动对焦时,E-P2会将画面自动放大7倍,以便焦点的确认。对那些喜欢玩手动头的玩家来说绝对是不小的优势。

  佳能Powershot G11

  操控性:

  翻转屏的回归无疑是G11在操控方面最大的优势。2.8英寸、46万像素,虽然在尺寸上和G10相比有细微的差距,但是不变的分辨率却使它更为精细。当然,由于翻转屏的加入,从一定程度上也压缩了其余按键的空间。G11的功能拨盘就要比G10稍小,操作起来手感有所下降。同时,G11的机身厚度也有所增加。机身顶部的双拨盘设计在G11上也得到了延续,比起在菜单里调节IS0和曝光补偿的操作方式,拨盘要直接和快捷得多,但多个拨轮的设计则要求用户必须双手进行操作。在机背左侧,G11设置了自定义按键,可以自主设定十个不同功能,涵盖了日常所有的调节选项。和其它几款产品相比,G11不能更换镜头,扩展性为零。你可以说这是它的劣势,但是这同时也是它的优势,28mm~140mm足以面对多数拍摄场景能做到最大限度的便携性。

  理光GXR

  操控性:

  理光GR系列的操控一直是其机身设计的亮点,而GXR则完全继承了这一特色。它的体积与E-P2差距不大,但是重量更轻、持握性更好。理光GR系列深受摄影爱好者,乃至专业摄影师青睐的原因之一便是它的个性化设置。除了MY1、MY2、MY3,三个自定义模式之外-用户还可以对Fn1和Fn2两个按键进行快捷键的自定义设置。ADJ功能拨杆也是理光在操控性能上的突出表现,它可以快速地对常用设置进行调节,而且用户仍然可以根据需求对其进行自定义设置,可以说,在针对个性化的快捷设置上,GXR非常具有优势,G×R同样具备内置闪光灯,不过弹起高度与GF1相比稍差。虽然GXR数据接口的理念为其带来了无限的扩展可能,但是就目前来看,其镜头单元价格昂贵,性价比很低。

  ROUND2 对焦性能

  奥林巴斯E-P2+M.ZUIKO

  DIGITAL 17mm 1:2.8

  对焦性能:

  搭配饼干头的E-P2能够胜任大部分情况下的拍摄。不过-因为可换镜头的原因,总会对E-P2有更高的要求。在光线稍弱的情况下对焦,你会发现镜头一般会伸缩1~2次才能完成对焦,虽然间隔时间并不长,但是对于抓拍来讲是非常不利的。事实上,对于Micro 4/3镜头来说,E-P2有足够的驱动力支持镜头快速地对焦,而对于普通的4/3镜头来讲,E-P2小型化的机身便显得较为吃力。尤其是中长焦镜头的对焦能力会大幅下降。在E-P2上,奥林巴斯还为其加入了动体追踪功能,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焦点追踪功能。在实际运用中,E-P2的追踪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对运动速度稍快的物体,它也能够准确地追踪。但在追踪的同时,E-P2会不断地连续对焦,这时它便显示出了些许的不足,往往在按下快门后却不能获得清晰的画面。

  点评:弱光对焦稍有犹豫

  佳能Powershot G11

  对焦性能:

  在白天日常光照度下,G11的对焦速度和准度都延续了历代G系列的高水准表现,而在弱光情况下,虽稍有迟疑,但是镜头来回伸缩的情况很少见。在拍摄运动物体时,G11能够迅速地锁定焦点,不过遗憾的是,G11的连拍速度并不太强,对瞬间的把握略有不足。一直以来,G系列的光学取景器都被不少人认为是鸡肋,而在G11身上,它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G11加入了快速对焦功能,在这一功能下,LCD将不再显示取景画面,而只显示拍摄参数。用户可以通过光学取景器观测,相机会持续不断地对焦,而不用半按快门,这样便减少了按快门时对焦和释放快门的时滞。不过在实际使用时,面对复杂的场景,相机很难对用户的实际想法做出准确判断。此外,作为顶级DC,G11还加入了和单反一样的自动伺服对焦系统。尽管不能和单反的对焦速度相提并论。也足以让G11在众多DC中称王称霸。

  点评:综合对焦性能强悍

  理光GXR+A1250mm镜头单元

  对焦性能:

  尽管对GXR的操控万般宠爱,但是它的对焦实在是让人失望。搭配具有APS,C画幅CMOS的A12镜头单元,只要光线稍弱,拉风箱的现象便是家常便饭。不仅镜头来回伸缩次数增多,而且对焦噪音也相对较大。这一现象在开后微距功能时尤为明显。在开后预自动对焦功能后,即使不按快门,相机也会自动对画面中心进行对焦。这时,半按快门对焦的速度会稍有好转,但也会发现画面会突然停顿,然后才显现清晰对焦的现象。GXR还提供了快拍的功能,既快速固定距离对焦。相机会以0.5m为间隔,设置1m~3m、5m和无限远的焦点距离。在这一设置下,用户便不用半按快门对焦,打开相机就能直接拍摄。在选择该功能时,相机会以绿色竖条显示景深范围,以方便用户取景,但实际使用起来还需要一定的经验,并全程使用小光圈才能提高拍摄成功率。

  点评:对焦速度是软肋

  ROUND 3 画质

  理光GXR+A1250mm

  镜头单元

  画质:

  APS-C的大感光元件+GR镜头,这无疑让GXR在画质的比拼中以绝对领先的优势胜出。AP5-C画幅CMOS为GXR带来了和单反一样的噪点控制能力ISO800可以轻松胜任。它所配备的GR镜头显示着理光在光学上的深厚造诣,画面解析力极高。放大照片至100%,可以看到它对细节刻画的丝丝入扣,不管是中心,还是边缘的锐度都很高。在色彩方面-,GXR和其它理光相机一样有偏品红的迹象,但依然保有十分浓郁的色彩感。除此之外,A1050mm镜头单元还具备微距能力,其最近对焦距离达到了7cm。这虽然与普通DC的lCm微距有所差距,但是F2.5大光圈和大感光元件却可以带来不一般的虚化效果。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用户完全可以放心地全开光圈,而不必担心画面偏软和细节丢失的问题。

  点评:高品质GR镜头,细节刻画能力强,焦外油润

  佳能Powershot G11

  画质:

  佳能6系列一向是顶级DC的代名词,在画质上G11自然也延续着佳能惯有的超高水准。尽管像素有大幅度下降,但是这丝毫不影响G11对细节的刻画能力。在光照较好的情况下,G11的画面质量完全不输给具有更大感光元件的数码相机。这不仅依赖于佳能高素质的镜头配置,全新CMOS和DIGIC 4处理器的运用也使得它的画质稳定在较高的水平。对G11来说,保持着应有的高素质成像是理所应当,而在高ISO噪点控制方面才是G11的长处。双重降噪系统带来了在同类机型中突出的效果,仔细观察后会发现,为保持画面的干净,减少红蓝噪点,佳能所采用的新算法是以细节和锐度的损失为代价。在一般DC所难以超越的ISO1600,G11的实用性非常强。但是锐度和细节也难免大幅度下降。至于低光照模式下ISO12800,像素早已下降到250万,依然还是噱头大于实用。

  点评:双重降噪系统使高ISO实用度得到了根大的提升

  横评小结:

  在这场跨产品类别的比拼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顶级DC在便携性上依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在画质、操控与体积上的整合能力是其它类型产品所欠缺的。但这种优势正在不断地缩小。不管是可换镜头,还是固定镜头,小体积、大尺寸感光元件DC都将会成为不久之后的主流。多数人求大、求全的消费观念会逐渐改变,放在口袋里的相机也篚拍摄出动人的画面,这是街拍的意义,也是数码影像全民化的意义。

  奥林巴斯E-P2+M.ZUIKO

  DIGITAL 17mm 1:2.8

  画质:

  虽然E-P2拥有相对较大的感光元件,但是在实际使用时,照片还是显示出了让人不快的颗粒感。即使是在低ISO的设置下,放大照片后也并不那么“干净”,ISO400以上便有十分明显的颗粒出现,Micro 4/3系统的软肋显露无疑。好在M.ZUIKO DIGITAL 17mm 1:2.8这颗饼干头的素质还不错,光圈收缩到F5.6左右时便能达到令人满意的解析度,画面中心与边缘部保持了相当高的锐度。在全开光圈的情况下,使用E-P2拍摄小品类题材也能获得很不错的虚化效果,这一点是小DC永远无法达到的。而在使用更优质的ZUIKO镜头后,也能够让画质有更大程度的提高。同时,E-D2保持了奥林巴斯独有的色彩感,喜欢奥林巴斯的摄影爱好者一定会对其原汁原味的“奥巴蓝”爱不释手。

  点评:色彩与解析度极佳,噪点控制需提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