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才:雕刻纪录片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李成才,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1-26 08:28
纪录片永远不会像影视剧那样轰轰烈烈,但永远都不会失去观众
与李成才对话,你会不自觉得只想做一个聆听者。
这位执导过《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等大型纪录片的“职业纪录片导演”,有着强烈干预社会现实的愿望和严谨而博学的人文气质。
“中国经历了那么多变迁,历史那么磅礴,今天处于如此重要的转型期,却充满焦虑和彷徨。”纪录片,在李成才心目中是以影像来表达人文思考的最高形态。他陶醉于这种创作,并寄望通过这种创作表达他的理想、他对社会的看法以及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
李成才的几部代表作看似主题宏大,却是由细节建构而起;看似讲述人文历史,实则是关注当下社会。对于创作,他有着近乎“雕刻”般的执著。8年多的国际外拍经验,他的团队建构了一套“中国到国外拍摄”的流程,在金融、财经领域独树一帜。
作为较早迈入“千万级”身价的纪录片导演,李成才并不认同“纪录片产业春天来了”的说法,他认为,纪录片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当务之急是鼓励更多的人来拍纪录片。“纪录片永远不会像影视剧那样轰轰烈烈,但永远都不会失去观众。”
三部纪录大片
“人类学坐标,经济学视角,诗意的表达,电视技术的魅力——未来我的片子就要符合这个标准,这是我2013年的创作感悟。”李成才的工作室满满都是书,而且大都贴着批注便签。“我的履历上,20年就是由片子构成的,未来的几十年也要用一部部片子去搭建。”
尽管在CCTV-2财经频道任职主编,但李成才却说,一辈子只想当拍纪录片的“职业导演”。他自嘲,即使他不是国内最好的纪录片导演,但也称得上是国内最忙的纪录片导演之一。目前,两部重头戏《创新之路》《财富方向》双双进入第二轮文本创作,预计2015年底完成。
谈起《大国崛起》,李成才说片子的影像表达很简单,他没想到会火;次贷危机爆发时,人们对华尔街口诛笔伐,而他选择在《华尔街》中冷静思考;《货币》再次练就金融题材的扛鼎之作,但后期编辑时,他却因为片子未能达成心中所想,而在某个暗夜,停驻街边泪流不止。
三部纪录大片一脉相承。
《大国崛起》里,李成才的精力主要放在美国,他也成了“美国通”。《华尔街》是他继续审视美国的一个角度——金融。“华尔街讲的是一条街道,其实反映了美国金融史,甚至兼顾了世界金融发展。”《货币》是创作难度最大的一个,“金融是一棵树的话,树干就是货币。货币关系,比其他社会关系,更容易量化,更靠谱,更透明。”至今,他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货币》2分半钟的片头词,“我们是把货币当做人类文明的物证去解构的。”
《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看上去是历史题材,实际上是社会题材,“我们是从中国出发,带着中国的疑问,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方法。”李成才认为,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这个大的坐标系下,作为纪录片导演、知识分子,应该寻找合适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正在制作中的《创新之路》《财富方向》依然是探讨人类的财富文明,但比其前作,题材范畴更宽泛。《创新之路》把人类社会以采摘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脉络去梳理;《财富方向》主要探讨中国在“土豪金”时代,被物质冲击而出现的“凌乱”,以及如何寻找更合适的财富文化。
影像的自省
“社会风气与影像创作彼此成就,彼此毁灭。”
《华尔街》在业界备受赞誉,也因较成熟的纪录语言,在国际市场上表现比较好。但如果满分100,李成才只会给《华尔街》打40到50分。“成熟只是相对而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影像风格。”
李成才表示,在影像语言表达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征。比如美国Discovery追求剧情化和故事性;日本NHK更强调纪实性和临场感,真实、客观;韩国受美国大片影响较多。即便是我国的香港,也有自己的影像风格。
“我们在影像风格上的差距是系统性的。”在与国外同仁交流的时候,李成才也听到一些中肯的意见,“他们觉得中国纪录片的格局、意识都很好,很端庄,但是讲故事的方式,结构故事的能力还要培养。”
在生产体系上,李成才认为,真正的差距在于“规模纪录片”的创作。“规模纪录片在生产方式、工业流程的标准化上,与国际做参照对比才有意义。”
李成才给出了一组数字对比:英国BBC曾拍摄过一部《货币崛起》的纪录片,与《货币》同一题材。两片总投资都在1700万人民币左右,然而《货币崛起》基本上只动用了一个重要的团队,拍摄了6集,总共178本录像带素材。《货币》几乎动用了5个团队,拍摄1000多小时素材,集结成10集。“他们的有效性非常高。”当初他与BBC方面交流时,《货币崛起》已经销售到大概60多个国家。但到现在,《货币》在国际上的销售只有20几个国家。
“差距的原因除了BBC在全球有销售网外,主要在于生产流程的标准化。”李成才认为,生产流程决定影响风格,决定着效率和成本,“研究其影像风格的形成,就看幕后制作分工是什么情况。”研究员是英国BBC生产流程上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美国历史频道的生产体系里,编剧是地位几乎等同于导演的工种。
从《创新之路》开始,李成才正尝试进一步优化团队的生产流程,加重文本环节的投入,成本前置。“规模纪录片一般有三个文本:拍摄文本、编辑文本、完成文本。最理想的状态是三者重叠,但不可能,尽量做到50%-60%的重合。要直接到现场找到故事和人,要一步步严谨和标准化。”
李成才的团队对涉外题材非常有经验,国内大部分外拍团队都曾向他们取过经。在他们所形成的“标准化流程”中,国际制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导演决定了片子拍得好不好,而国际制片决定你拍不拍得到。”李成才团队是最早启用国际制片这一工种的团队,“中国人拍国外的人和事特别复杂。”他以《华尔街》和《货币》为例,这两部纪录片都需要拍纽交所,公关难度非常高,需要调动包括使馆在内很多关系,才能实现多角度、多机位和多空间的拍摄。“这一套流程体系成本也非常高,在国外1天就15000到20000元人民币,计划稍有不周就很麻烦。”
在李成才的印象中,他的团队是拍摄国外时间最久的团队,“差不多8年了。今后就该多一些回归国内的创作,金融仍是我们重要的创作领域。”据悉,今年下半年,他们将启动8集大型纪录片《金融危机》,文本创作已在进行中。
让创业者未来可期
“为了让创作者有更好的创作空间,有更好质量的作品,未来的趋势是公司化。”李成才表示。
“大部分人想干事的时候,脸上的表情都不可能单纯,因为他需要不断地变通。”李成才团队是财经频道创作团队中相对固定的一支。目前,核心导演有7个,“导演、摄影师、录音师、摄影助理、国际制片,这是标配5人组。”这个工作室在央视的事业体制内,是相对独立的,在创作上也有很大自由空间。
这一点,李成才心存感恩,“央视的领导如果没有对纪录片的真爱,没有要参与变革的想法,这些作品都不可能完成,所以首先要归功于他们,不是恭维。”
李成才成立公司的初衷是“让创作者的未来可期”。版权就是未来,让版权更具价值的是导演,只要让导演成为产品质量的利益相关体,才能保证片子质量与导演成正相关性。在他的设想中,公司化后,还将引入职业经理人队伍,“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导演和管理者属于不同语言体系,我做不了。”
“公司化是未来业界的趋势。”相对于融资,李成才反而不担心发行。这既有对团队素质和作品品质的自信,同时政策推动下打开的市场需求,以及新媒体的发展,也是为李成才所看好的。
众所周知的新政,要求上星卫视2014年每天增开半小时的纪录片时段。政策创造的市场能否产生效益?李成才表示:“也许有,但不知道会是哪一只蝴蝶扇起一阵旋风。”
在他看来,创作和市场很难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去主导。“只要不限制拍东西就行了,现在纪录片各种题材欠缺得很厉害。”
体量欠缺,地基不稳,这也许是纪录片产业目前最大的“硬伤”。此外,“定价机制”也是众多业界人士的隐痛,李成才也看到了这一点,“国内纪录片价值评估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纪录片有它的特质,生命力比影视剧长,但现在都以影视剧的交易规则来套用。”
今年11月,爱奇艺、土豆网、优酷网等购买《货币》两年的网络点播权即将到期,“到期后,还要谈续约。他们当时就是按照热播剧来买的。”他认为,纪录片产业化必备的元素是标准化的流程、评估体系、价值体系,以及从观众倒推,寻找市场需求。
李成才对业界一再提到的“纪录片春天”的概念并不认同。“纪录片在任何国家都是小众的,寂寞是它的宿命。”
2011年《华尔街》荣获最受大学生瞩目的电视纪录片奖。李成才到场领奖,“当时,我左边坐的是刘诗诗,右边是汪涵,主持人提到他们的时候,欢呼声不断,但对于我这个纪录片导演,大家反应寥寥,但这很正常。纪录片和现实之间需要一点点距离,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文/张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