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驭“云”

  9月30日清晨,国庆前的北京,各写字楼有点提前“人去楼空”的慵懒感,不过,在微软望京办公楼下的咖啡厅,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运营官申元庆和微创软件众高管早早就已坐定。

  微创是微软在华最大的软件外包商之一,喝咖啡的间隙,申元庆婉转地告知伙伴,微软正致力于从软件公司向“设备与服务”公司转型,传统生产模式将改变,软件外包业务量会降低。他提醒合作多年的老朋友,赶快推动业务转型和升级,微软愿意助其一臂之力。

  咖啡馆的轻松闲话间,微软推进云服务的节奏已骤然提速。

  迁移的顾虑

  “云”里“云”外,微软第一次将所有产品和业务纳入统一 “云+端”体系。

  5个月前,微软即将卸任的CEO鲍尔默来到上海,宣布微软公有云服务Windows Azure将于6月6日在中国公众预览,开放注册,公开宣称:“微软成为第一个公有云落地中国的公司,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当时,微软最成功的硬件产品Xbox正在总部发布最新款的Xbox One,该产品被微软寄于抢夺互联网入口的厚望,鲍尔默舍近求远,选择来中国见证Windows Azure落地,绝非一时兴起。

  此前,Windows 8在市场上的表现已让鲍尔默备受压力,微软能否顺利向“设备与服务”转型的关键在“云”。借助云的平台,微软有可能第一次真正将其所有产品和业务纳入到统一的“云+端”体系,继而形成一个大生态系统和对手竞争,并且创新其商业模式。

  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Xbox One,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云+端的产品。”Xbox的本地游戏功能不用多说,同时Xbox Live上的很多游戏就在云上。同时,新一代Xbox One集成有线电视、社交(Skype)、IE浏览器等家庭娱乐和互联网功能,可同时在一个屏幕上运行两个应用,通过手机、平板电脑上的Xbox SmartGlass可轻松切换横跨电视、平板和手机上的内容。

  对于微软云的落地,中国市场至关重要。张亚勤表示:“在美国,微软有很强大的竞争对手。”其中尤以亚马逊为代表。相反,存在政策壁垒的中国市场可能是蓝海。在中国,公有云属于电信增值业务,必须有本土的合作伙伴,微软早在去年11月就和国内的世纪互联签署了合作协议。业界传闻,亚马逊的云服务之所以没进入中国市场,就是向合作伙伴的要价太高。

  微软与世纪互联的合作模式是微软提供技术授权和支持(包括服务器的搭建),而世纪互联承担运营工作,比如微软和世纪互联的团队都会拓展客户,具体到合同签署的环节则由世纪互联出面。盈利则以分成而非授权的形式,至于具体分成方案,微软不愿透露太多。

  即使占了先入市场的“第一”,要让企业主们把“数据”迁移到微软的公有云上,依然是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公有云服务落地本身就很难一蹴而就。Windows Azure处在测试阶段,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运营官申元庆介绍:“我们还不敢把量放得很大,目前已有数千家企业和个人开发者正在试用我们的服务,我们逐渐把这项业务做得更扎实、更好。”

  同时,对很多企业,特别是不差钱的大企业来说,将数据迁移交给“外人”仍然顾虑重重,比如,银行业最关心的是数据稳定,不允许出错,如果“外包”,一旦出了问题响应不及时怎么办?租用的企业数据服务,到期了后涨价怎么办?

  申元庆承认:“很多企业担心数据绑架的问题,但我相信微软云环境下的数据无缝迁移是领先的。当然,我们必须找到更恰当的方式来推动企业们的数据迁移。”

  加速度

  对于微软来说,此刻,云落地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加速”。

  在过去的18个月内,微软身先士卒,加速把公司内部的一些业务迁移到Windows Azure。申元庆介绍:“我们在全球部署了那么多数据中心,为什么不把我们的业务和内部工具迁移到云上,做出表率呢?比如Office 365、Bing,内部的报销系统?我们将全球约5万名工程师用的内部开发工具搬到公有云里面去。”

  申元庆在介绍时特意强调了“加速”——微软关于云的建设和构想早在2006年就开始,最近一年骤然提速,包括主动向“不差钱”世界500强企业积极推荐,探寻他们哪些工作负载“不介意”剥离迁移到公有云上,也积极与中国本土公司沟通合作的可能。张亚勤曾与人人公司CEO陈一舟在山里聊了几天,最终说服后者把人人的经纬名片通业务嫁接到微软的公有云平台。

  微软内部的生产方式也在发生剧烈变革。申元庆表示,过去在公司内部生成一个软件平台可能需要三年的时间:第一年进行非常详细的产品规划,比如三年后的芯片市场、主板市场、收费模式、OEM厂商的状态,充分分析和调研之后,第二年开始写代码,然后再花上大量时间以稳定平台。

  在如今剧烈的产业环境变革下,已经不允许微软花那么多的时间进行调研,向设备与服务转型,也驱动微软从产品上获取尽可能多的实时数据,捕捉客户的反馈用以改善产品。微软内部的工程师正迅速从软件的思维方式转向互联网的思维方式。

  比如,传统研发结构的改变。申元庆介绍,微软传统的研发架构包括产品规划、代码、测试三个部分,如今增加了技术运营支持的部分:“他们要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有点像急诊室的大夫,很多工程师要回到最古老的状态:待命。”

  申元庆承认,体量庞大的微软“提速”不容易,有时候往往会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

  于是,才有了咖啡馆的一幕,微软希望微创这样的合作伙伴率先进入其云生态,并利用其公有云拓展更多新客户。这多少有点一箭双雕的味道。

  文/本刊记者 罗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