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质量的增长

  老百姓的生活好不好和我们又形成了多少万吨钢的产能没有直接关系,和我们又出口了多少万件衬衫没有直接关系,吃饱了,穿暖了,住好了,行便了才是真正的生活好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了2009年中国经济的增速:8.7%。和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不算太成功的“保八”相比,这一次中国经济的V形复苏干净而漂亮。

  很多人也许会问,和1998年的中国相比,当前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更高,这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要远超亚洲金融危机,为什么中国经济反而在这场危机中能表现得更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个人的看法是: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十多年前,中国经济的微观主体还是很多十分缺乏效率的国有企业,中国的银行体系还离商业化十分遥远,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还远没有具有支配作用。现在的中国经济,是一个远比亚洲金融危机时更有活力,更以市场为主导,也更能够自我调整的经济。中国经济此番的漂亮翻身,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自然功不可没。但出台刺激政策不止中国一个,1998年时的财政刺激计划在当时看来也不算小,刺激计划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点截然不同的效果,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比起当年,比起别的国家要更加健康。

  然而此时此刻,远不是沾沾自喜的时候。相反,这场危机再一次提醒我们,塑造一个健康,有弹性,可持续的经济对于中国何等重要。今天中国经济的底子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艰苦的国企改革,商业银行重组和入世的进程打下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决了经济主体缺乏活力的问题,大部分中国企业都有着强大的盈利冲动,可以在世界性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或者被淘汰。

  但我们也越来越发现,中国式的经济增长,钢筋混凝土很多,人情却很少。经济增长不应该是最终的目标,增加广大老百姓的福利才是。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经济增长了,就业增长却没有相应跟上;GDP上去了,但很多人的收入增长却滞后了,收入分配的差距在拉大;老百姓口袋里是有点钱了,但不少人花钱却变得缩手缩脚,生活的焦虑度越来越高;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正在变得越来越稀有,生态环境的恶化还在继续。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质量却未必好。从粗放的增长转到有质量的增长,正是后危机时代中国必须面对的现实。

  转向有质量的增长,就必须改变经济严重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现状。投资和出口虽然也是需求,但并不带来真正的福利。只有消费,才是直接和老百姓的福利相关的。或者说,老百姓的生活好不好和我们又形成了多少万吨钢的产能没有直接关系,和我们又出口了多少万件衬衫没有直接关系,吃饱了,穿暖了,住好了,行便了才是真正的生活好。

  转向有质量的增长,就必须改变资本密集的增长方式。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对制造业,特别是对资本密集的制造业依赖度很高,各种政策也在向资本密集的产业倾斜。这件事情的副作用是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就业和工资增长相对缓慢,最终导致了老百姓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没有收入的相应增长,人均GDP增长再快,很多老百姓大概都还将处于“被增长”的状态。

  转向有质量的增长,就必须将生态环境的成本显性地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支付必须的成本,从而诱导企业使用更环保,更绿色的技术,在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

  转向有质量的增长,就必须让老百姓享有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基本的社会保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可以帮助那些陷入困难的人群。基本的社会保障并不等同于福利社会,而且可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不用政府额外掏钱,有些甚至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比如说商业保险和年金,而政府要做的则是促成这样一个体系的建立和覆盖全民。

  增长模式的改变,很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速的变缓,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改变以GDP为纲的心态,充分就业,收入增长,环境优美与社会和谐,对于老百姓的福利而言,这些都远比单纯的GDP增长重要多了。

  郭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