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信息化与农业融合 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信息化,农业
  • 发布时间:2014-02-25 14:16

  2013年,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各级政府积极推进,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领域全面渗透与深度融合,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与智能装备、农产品物流与电子商务、农村电子政务、农村信息服务快速发展,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政策与市场环境逐步成熟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将宽带纳入电信普遍服务范围,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加快宽带网络从乡镇向行政村、自然村延伸。国家发改委组织10多个省市,从信息化促进农村基础环境改善、农业农村信息化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涉农信息产业长效发展、信息化促进涉农基本公共服务、农业电子商务长效发展、信息化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信息化促进农村转移人口权益保障、信息化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促进涉农基本公共服务、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和社会开发等10个方面,研究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政策机制。农业部从推进农业行业信息化角度,于2013年5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见》,从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市场信息服务能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信息化、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生产指挥调度信息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信息化10个方面进行全面部署,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融合、与农民生产生活相融合,支撑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大批IT企业纷纷加入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列。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联想集团、大唐电信、清华同方、华为、东软一些知名企业积极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商业模式。专注于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企业如派得伟业、农信通、华夏神农、上海农信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由过去基本维持转为盈利积累。2013年,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形势概括为:市场拉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2. 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创新

  针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部在国家863计划中支持开展了农业精准作业技术、作物数字化技术、现代农业智能感知技术创新研究。主要在包括作物生长信息获取与解析技术、多尺度农田信息获取与融合技术、作物系统数字化模拟与设计技术、畜禽养殖数字化关键技术、智能农业装备目标识别和定位与控制技术、数字化森林资源监测技术、温室智能化控制技术与装备、果园数字化管理技术等,在农业传感器、大田作物精准监测技术装备、一体化精准作业导航装置、农机监控与调度、规模化农场数字化管理与精准决策、精准施肥技术研究开发上取得重要进展。

  由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研发的“规模化农场数字化管理与精准决策系统”,支持手持移动设备、无线传感网络定点监测设备实时采集的农田土壤、作物、环境等作物精准生产管理的多因素参数接入,实现了面向规模化农场精准作业的数字化管理。该系统目前已经在黑龙江农垦红星农场开展了应用示范。系统按地块对农场20万亩耕地进行数字化生产管理,实现从种到收各生产环节作物农情信息、病虫害信息、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等的精准管理。系统支持对农场大型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实现监控管理,实时获取作业机械位置、作业任务、作业量等数据,为作业机手、农场管理者提供监控管理信息,对农场的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由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研发的大型精准喷药设备、变量配肥施肥设备和基于卫星定位的农业机械导航系统,突破农机自动导航核心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新疆、黑龙江等地开展了实际应用。拖拉机自动导航系统可用于起垄、耙地、播种、喷药、中耕、收获等作业环节,减少了农作物生产投入成本,并使农作物的种植农艺特性优化,提高农艺作业质量,避免作业过程产生衔接行的“重漏”,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3. 集成应用不断深入

  国家农业信息化示范省遵循“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理念,围绕市场需求,体现地方特色,按照“1+N”模式,重点建设1个省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N个专业服务系统,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和信息通道,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服务“三农”。到2013年,目前已有山东、湖南、安徽、湖北、河南、广东、重庆市、浙江、青海、贵州、云南、江西、宁夏等13个省市纳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计划,促进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

  自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工信部和各省市高度重视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发展,在设施农业、水产养殖、农情监测和农产品质量监控等方面涌现出很多应用典型。2013年是我国农业物联网快速应用发展的一年。农业部启动实施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首批选择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天津、上海、安徽三省市率先开展试验工作,探索农业物联网应用主攻方向、重点领域、推进路径、应用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应用体系和政策体系。区试工程按照“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的思想理念组织实施,整合了优势资源,开发完善了一批应用系统,初步搭建了省级农业物联网集成应用平台,在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的理论、技术、应用模式、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全面应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徽试区在20个粮食主产县建立监测点,采用远程视频监控、数据实时采集、计算机辅助处理等办法,对小麦等地粮食作物“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进行监测预警,建立了全省基于农业物联网的可查询、可分析、可决策的生产指挥调度系统,从宏观上对全省小麦等粮食作物进行管理决策和分类指导,实现了生产决策管理从主观判断到分析有数据、决策有依据的管理方式转变。安徽省目前累计有91家农业企业、20家合作社应用物联网技术指导农业生产。

  上海试区在光明米业基地建设了10多万亩物联网综合应用示范基地,辐射20万亩,实现了农业生产环节动态监测和种、肥、水、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通过产、加、储、运、销全程数据采集和监管追溯,实现水稻全产业链成本分段控制、质量安全追溯,提升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精准化水平,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据初步统计,每年为企业节省近600万元生产管理成本。上海试区还在200多家园艺场、种植大户,6万多亩绿叶菜生产基地应用物联网建立安全生产质量可追溯系统,实现田间档案电子化追溯查询。在全市19个区县动物所卫生监督所、8个市境道口、110个产地检疫报检点与16家屠宰场检疫点及58家动物产品集散交易单位应用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督信息管理系统,率先运用植入式动物电子耳标技术,对17.5万头能繁母猪实行电子身份证管理,形成覆盖全市检疫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4. 农村信息服务广泛深入

  各地农业部门面向“三农”信息服务,利用电脑、电视和电话(三电合一)等现代传播手段,创新工作方法,凝聚社会力量,逐步建立了集12316“三农”热线电话、农业信息网站、农业电视节目、手机短(彩)信和农民信箱等多种服务形式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目前,全国13个省建设了专家视频系统,15个省建设了短彩信平台,8个省开通了涉农手机报。主要开展与农民生产、经营、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政策、市场、假劣农资投诉举报等方面的即时信息服务,逐步延伸到了法律咨询、民事调解、电子商务、文化节目点播等方方面面。

  5. 农业信息化标准制定工作得到高度重视

  2013年立项的农业信息化行业标准有6项:《12316平台建设标准》、《12316综合信息服务规范》、《水产养殖智能化标准》、《设施农业传感器网络设备技术要求》、《农业远程专家诊断系统总体技术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信息化建设规范》。立项的农业信息化国家标准13项,其中大田种植物联网技术标准4项、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5项,畜禽、水产养殖物联网技术标准4项,填补了我国农业信息化领域国家标准的空白。

  6. 2014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展望

  2014年,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中央高度重视、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科研技术迅速发展、人才队伍趋于完善。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

  2014年,我国农业信息化将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为应用主体,紧密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突出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技术在农作物良种繁育、种苗培育、水肥控制、环境监控、畜禽水产养殖及疫病防控等环节的应用。在推进主体上,坚持政府引导和需求拉动双轮驱动。在支撑环境上,制定出台包括补贴、投资、金融、信贷、税收、重大项目建设等一揽子政策支撑体系。农村信息化仍将以“三农”信息服务、农村事务管理、“三资”管理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需求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加强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建立完善农村信息化业务平台和服务中心,提高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和个性化服务水平。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赵春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