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安放的老宅
对于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安氏大院来说,2014年这道坎儿,似乎只迈过去了一半,便要止步。之前,一张“限期拆除”的征拆公告显示,它生命的最后期限是“2014年1月15日”。
这座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坐落在郑州市后安村的老宅,一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没有摧毁于抗战中的炮火,也没有覆灭于政治运动。几年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甚至为它让了路。但是,在郑州市“合村并城”的规划中,安氏大院不再被眷顾。拆掉它的理由是,要建一座跨南水北调渠的大桥。尽管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也感叹“拆了确实可惜”,但可惜归可惜,在一座城市迈向城镇化的宏愿下,老宅似乎理所应当作出让步。所幸的是,安氏后人的眼泪、居民的眷恋以及更多舆论的力量,暂时拖拽住了老宅的命运。郑州市文物局日前称,大院暂缓征迁,并要求当地部门保持老宅原貌,待文物专家进行考证——这座百年文物“是否为文保单位”。这迟来的考证,不指望能挽回当地政府的颜面,弥补民意的缺口,只要能给老宅留一个去处,也算一种功德。
难以安放的荣誉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如今,村子成了名,担忧也一样不少。近日,一个媒体记者去广西东部一个行政村采访,看到村委会办公楼内一面墙上挂满牌匾,“名目繁多,蔚为壮观”,惊呆了。就这,有的牌子还没地方挂呢。面对访客一脸的惊讶,一位村干部见怪不怪,“除了联合国级别的,该拿的荣誉我们基本都拿了”。看起来风光无限,明星村的干部却叫苦不迭。明星村就像一张名片,时刻等着被“分发”出去,博得关注。各界人士走过路过,也不能不进村瞻观。荣誉背后的辛酸是,一位村干部在生病期间,将尿袋偷偷藏在衣服里,迎接上级检查。明星村就像一座盆景,种下去荣誉,就可以收获政绩。各种头衔扎进土里,“一荣俱荣”。盆栽里的每一棵枝丫,都证明着某个部门的存在,某项职能的尽责。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将闪亮的牌匾支撑在墙上的,不只是钉子,还有与荣誉伴生的任务量和访客流量。于是,做一个落寞的村子难,做一个明星的村子,更是难上加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