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遭遇暴恐:逃跑、躲藏还是打斗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恐怖袭击,昆明火车站
  • 发布时间:2014-03-18 16:28

  “现场群众产生了恐慌心理,一时失去了判断能力,没能及时有效自我抗击”

  2014年3月1日21时,中国再次遭遇严重暴力恐怖袭击。5名分裂主义分子在昆明火车站手持长刀袭击无辜群众,致30人死亡,143人受伤。

  这也是自2013年10月天安门金水桥之后,分裂势力在新疆地区之外制造的第二次严重恐怖袭击。事实上,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开始,“东突”已经声明对上海、昆明、广州、贵州等地的一系列暴力事件负责。

  在恐怖主义弥漫全球的背景之下,从分裂势力到“一个人的恐怖主义”,中国人身陷暴力恐怖袭击的几率似乎正在增加。但在当代中国人的成长历程中,还少有应对暴力恐怖袭击的训练和指导。

  就普通公众如何应对恐怖袭击,《瞭望东方周刊》采访了多位专业人士,他们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务战略战术研究室主任樊守政、中国公安大学治安系教授王新建、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学系教授王洪沙、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李伟等。本文中的一些关键信息还来自公安部反恐怖局《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等国内外相关资料。

  在传统上,防火是中国各类单位必须进行的应急训练。2008年四川地震则大大提升了防震应急机制的建立和减灾意识。专业人士认为,如何建立和完善全民反恐的预警预案机制,值得思考。

  青壮年应该有预案

  “在中国发生的恐怖袭击有一个特点,袭击手段渐趋国际化,但依然低端。比如这次昆明暴力恐怖袭击,有的专家说这些人装备精良,但我认为,相比塔利班等国际恐怖组织,此次行动明显还停留在冷兵器阶段,所以中国还是相对安全的。”樊守政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应对此类袭击,多位专业人士表示,在身边有老弱病孺的情况下,青壮年理应奋起抵抗。

  王洪沙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谈到:“昆明严重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中,现场群众产生了恐慌心理,一时失去了判断能力,没能及时有效自我抗击。”

  王洪沙注意到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细节:一位年轻的口述者说,看到歹徒拿刀冲过来一下子就慌了,赶紧和众人一起四散逃命,反应过来时,发现被椅子绊倒的母亲和自己早已阴阳两隔。

  “一些外国公民素养中有一个潜在意识,就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孩子、妇女、老人应该首先被保护,可我们的一些年轻人却没意识到。如果事先知道在应急状态下何种年龄段该有何种意识何种反应,这些歹徒就可能在更少平民伤亡的前提下被制服。”他说。

  樊守政以2012年“6·29”劫机事件为例---当时6名暴徒被乘客制服。

  “青壮年应该有意识和行动上的预案,要敢于利用身边的一切物品与恐怖分子作斗争。反恐不一定都是警察的事情。只有全民参与,才能让恐怖主义在相当程度上得到遏制。”他说。

  可以被发现的自杀式爆炸袭击者

  2013年以来,分裂势力在新疆内外制造的多起暴力恐怖袭击事件都出现了爆炸品。而据世界第二大保险经纪商怡安保险公司统计,2009年度全球恐怖袭击数量排行中,炸弹袭击事件以及自杀式炸弹袭击事件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0%。

  爆炸事故波及范围广、杀伤力大,因此,尽可能在爆炸前识别恐怖分子是减少损失及伤亡的最佳方式。

  在许多炸弹袭击中,爆炸品体积较大,还填充了螺钉、轴承等金属元件。为了掩护这些东西,恐怖分子通常会穿一件与其身材、季节明显不符的外套。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引线、引爆器操作,恐怖分子的手往往会缩在袖筒中或长时间放在衣兜里。这都成为识别此类恐怖分子的重要特征。

  “在人多的时候,要不时观察周围环境和人物,尤其在陌生的环境里面,需要保持高度警觉。”王新建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除此之外,恐怖分子的特征还包括:过于主动地“混进”人群,反复在同一区域进出,经常把衣服向下拉,避开视线交流与视频监控。

  物品也需特别留意,当发现地铁车厢、站台有无人认领的包裹、行李时,应该立即向车长或保安人员报告,因为这些东西有可能是爆炸品。

  而在爆炸发生时,第一步应该“趴下”,保护头部,同时防止吸入过多有毒烟雾。

  “波士顿爆炸案发生时,在场大学生全体就地趴下,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说明他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是有预案的。只有平时严格训练,出事时才能从容应对。”王新建说。

  此外,李伟告诉本刊记者:“在‘轰’的一声后,尽可能及时逃离现场,因为爆炸很可能不止一次,可能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这在国外的多起事件中都发生过。”

  撤离时还要注意观察场馆内的安全疏散指示和标志,伏低身子缓慢前进。同时注意观察房屋是否会发生坍塌,尽量避开那些看起来“晃晃悠悠”的柱子和大块的玻璃,也不要太靠近墙壁---首先无法确定墙壁会不会倒,其次墙壁很可能会反弹远处飞来的碎片。

  如果事故现场起火,可以遵循火灾自救的一般方式,尽量逃离事故现场,如果在楼上,不要往上层走,而是拿湿毛巾捂住口鼻下楼。

  作为“9·11”事件幸存者之一,加拿大人布莱恩·克拉克回忆说,事故发生后,他鼓励同事离开所在楼层,可相继有人跳楼。接着,他带领一小队人开始从84层沿一条楼梯向下,到81层时遇到一名向上走的妇女。在上下楼问题上与她争论一番后,只有他和另一同事向下前进并安全抵达地面,其余的人基本丧生。

  克拉克能够生还也与他对楼层的熟悉程度有关,1993年世贸中心地下车库爆炸案后,他曾自愿担任自己所在楼层的消防负责人。

  “其实,我们平时在去一些繁华热闹的地点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尽量在没出事的时候就记住入口和安全出口的位置。”樊守政说。

  没人能抗拒流弹

  2012年7月,当众多观众在美国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市一家电影院熬夜观看《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首映时,一名戴着防毒面具的枪手忽然拿起突击步枪等武器向观众胡乱射击,造成12人遇难,59人受伤。

  惨案发生后不久,休斯敦市政府制作了一段公共视频,指导市民在遇到枪击事件时如何自救,其核心是三个逃生步骤:逃跑、躲藏、战斗。

  只要枪击犯距离自己还有一定距离,就尽量逃避,并警告其他可能进入危险区域的路人,以及报警。

  如果来不及逃脱,就找地方隐藏起来,关灯、锁门,把手机设为静音。如果找不到安全的房间或者柜橱,可以尝试躲在大件物品后面。

  最后,如果处于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可以随手拿起身边的物品作为武器,同枪击犯搏斗。

  《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中也提供了躲藏的解决方案:最好是密度质地不易被穿透的掩蔽物,如墙体、立柱、汽车前部发动机及轮胎等;尽量不要选择木门、玻璃门、垃圾桶、灌木丛、汽车门和尾部等容易被子弹击穿的物体作为遮蔽体。当然,如果没有别的隐蔽物,它们还是可以作为第一选择。同时,还要尽量避免选择如假山、观赏石等不规则物体作为遮蔽物,因为容易产生跳弹。

  曾在某集团军教导大队任教官的退伍军人亢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实际情况中,被流弹击中的几率非常大,因此如果正处于枪战之中,应该找掩体或一直趴在地上。

  一般来说,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等要害部位中弹将十分危险,因此躲避时应尽量护住这些部位。

  “中国人喜欢围观,少有防范意识。美国人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在波士顿爆炸案发生后,政府要求当地人足不出户,少去恐怖分子可能出没的地方,所以当时在附近的几条巷子里基本见不到人。每个人都要有防范心理,当然也不是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樊守政说。

  人质的不同应对

  专业人士和资料都要求,如果不幸被劫持为人质,应尽量向劫持者表示顺从,因为恐怖分子很可能首先伤害一个麻烦的人质。

  被挟持时不要呼喊和较大动作,不要和劫持者有身体上的接触。任何举动应先征得劫持者的同意,并说明不会对他造成任何伤害。

  李伟认为:“在地面交通工具或建筑物中被劫持时,尽量避免与恐怖分子作激烈对抗,因为那种情况下人质是弱者,如果反抗可能很早就被恐怖分子打死。在地面上,恐怖分子一般只是将人质当成一个筹码,而非应对的工具。”

  但顺从并不代表没有作为,应尽量给援救人员创造机会。如果劫持者情绪相对稳定,可以想办法使劫持者背对窗户和门,从而给破窗而入的警察创造时间和空间。

  如果被劫持者从背后抱住,其身上又无爆炸装置,就尽量减少身体晃动,并使劫持者处于窗户附近,这样可以给可能存在的警方狙击手提供有利的射击条件。

  当然,如果遇到劫机事件,上述情况都不适用。

  “在航空器被劫持时,应尽量配合航警及乘务人员将歹徒制服。因为飞机一旦落到恐怖分子手上,可能机毁人亡。不反抗几乎是死路一条。”李伟说。

  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应在劫机分子尚未完全控制局面的情况下找机会反恐。劫机者通常会把乘客赶到机舱后部,防止飞机被乘客控制,以及前排后排联手反抗,所以尽量不要自己走到机舱后部。

  与劫机者打斗时可以将身边的钥匙、钢笔、毛毯作为武器,比如扔出毛毯、盖住对方头部并快速出击。当然,一些恐怖分子的同伙会隐藏在被劫持者中,在反抗前应冷静观察,并评估他们的武器、位置、力量,争取一击即中。

  “乘客人数远远多于劫机分子。在劫机分子未达到目的之前,更加紧张和害怕的是劫机分子。”李伟说。

  警示比商业广告更重要

  目前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恐怖袭击多选取地铁、大型商场、汽车站或飞机场等人流集中的场所,而不是政府、警务机构等要害部门。提醒公众在一些场所注意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英国地铁系统的警示手段令王洪沙印象深刻。每一节车厢上下门的两边都提示地铁上有摄像头。这样既提示乘客在地铁上受到保护,也对意图实施恐怖袭击的人有所威慑。

  在所有视频提示系统下方也有一个醒目的标牌,告知乘客遇到紧急情况时应该做的几件事情。第一条就是:恐慌是毫无用处的,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

  “这一条让我非常震撼,任何情况发生时,如果人们看到了提示,第一反应就会是想对策,而不是惊慌失措。”她说。

  第二条说明提醒乘客,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应求助于工作人员。

  “这意味着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都受过系统的、专业化的帮助乘客的训练,我们在伦敦时和警察交流过,警察在提供职业范围内帮助的同时,一定不会忘记提醒当事人纠正自己的错误做法,这一点也令我印象深刻。”王洪沙说。

  第三条,标牌将手机、座机、短信、微信等一切求助手段及联系方式列了出来。

  无线通信与老式的有线通信一样都存在通信瓶颈的问题。因此,在一些紧急事件发生时,发短信比打电话要靠谱。

  此外,伦敦地铁的车厢内部没有广告,这样人们就不得不关注安全提示。站台上的商业广告也都位于车体经过时会遮蔽的那一面墙上,这样乘客在等车时更容易注意到路线标识牌和安全提示牌。

  王洪沙认为,积极有效的预案能把损失降到最低。比如事件发生后警察会陆续把所有伤员集中送到最近的医院。随着医疗资源耗尽,还要再把伤者送往其他医院。

  “因此尽管医生在忙乱中全心全意履行了职责,但我认为医院预案还是有缺失的,缺乏对医疗资源配置信息的及时发布和掌控,这在我国可能是一个普遍现象。”她说。

  “我想对我的警察同行说,我很尊敬和佩服他们,在救人上尽职尽责、无可挑剔,有些人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除了本职工作的预案训练以外,警察系统和其他社会公共部门的协同预案还是比较弱,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王洪沙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姚玮洁 | 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