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吹响笔记本处理器换代号角
- 来源:新潮电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英特尔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3-24 14:29
2009年10月,英特尔以3款45nm工艺制程的酷睿i7移动处理器的发布揭开了笔记本电脑处理器升级换代大幕,这颗处理器对于英特尔来说,可意义重大,然而由于其高端的定位,大众消费群体多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3个月以后,英特尔在2010年1月将全系列的32nm工艺制程移动处理器酷睿i5和i3一举推向市场,直至此时,厂商与消费者的笔记本电脑换芯热情才被纷纷点燃。消费者在三个月前后不同的反应不仅仅因为芯片制程工艺的差别,还因为人们更多地关注定位于主流市场的酷睿i5、i3处理器,它们的面市2i,标志着我们的电脑真正进入了i时代。
从“酷睿”品牌到“i”品牌
英特尔此次发布产品时将桌面版以及移动版的酷睿i系列32nm处理器放在一起发布,是颇有深意的叫。台式电脑处理器与移动处理器一统天下一直是英特尔的目标对此,英特尔将所有芯片均归入酷睿i7、i5和i3三个系列中,不仅能够让研发代号为分别为CIarkda Je与Arrandale的两种姓理器能够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而且更有助有消费者记忆。也可以说,英特尔将产品系列的宣传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InteI Inside到英特尔酷睿,再到英特尔酷睿i,看似不太合逻辑的三种产品标识上的宣传实际上代表着英特尔在品牌宣传策略上的逐步深入:Intel Inside突出对英特尔品牌本身;英特尔酷睿侧重于酷睿子品牌:而英特尔酷睿i的重点则在于“i”之上。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要让普通者对英特尔品牌拥有高度的信任感与依赖感,要还对英特尔全新规划的“i”品牌、“i”时代产生认同感。其潜台词便是英特尔的芯片是引导时代、领先时代的。
如果大家对英特尔“芯片专家”的地位毫不怀疑的话,那么通过对英特尔酷睿i的宣传,我们完全可以为英特尔冠以“品牌营销大师”的头衔。熟悉英特尔过去的电视广告的消费应该还记得。从一辆将欢声笑语传遍全球的高科技战车,到一对祥和父子在学习之余的激烈游戏比拼;从实验室里技术人员的疯狂舞步,到可爱搞笑的经典英特尔小蓝人;从在历史悠久的古老埃及发生的故事,到在穿越时空的外星飞船上偶遇的惊奇……英特尔的宣传主题不停在转换,无论它是快乐数字生活的钥匙,还是芯片性能进步的里程碑,或是充满乐趣的未来生活,其中有一个“Bang、Bang、Bang……”的数字乐曲是永恒不变的。而在酷睿i系列推出后,英特尔的广告片变为了众人齐唱这个乐曲的场景,可以说从现在开始英特尔不再对实体的事物进行宣传,而是将品牌的外延通过各种非具像化元素延展开去一英特尔就是“Bang’Bang、Bang……”、英特就是“i”,它不仅仅指“Intelr”的首字母,还是智能化、性能、乐趣等概念的代名词。
酷睿换代带来了什么
此次英特尔将发布的32nm处理器,相信关注IT新闻的读者已经对他们的代号耳熟能详了吧,对,就是传说中的CIarkdale与Arrandale,其中用于移动平台的Arrandale处理器包括了多达11款的产品,这11款的产品中即包括了5款高性能的酷睿i7、4款定位中端的酷睿i5,也包括了2款定位低端的酷睿i3。
英特尔本次发布用于移动平台的Arrandale处理器包括了多达11款的产品,横向比较酷睿i7、i5与i3三种处理器,它们均共同支持支持超线程技术、集成内存控制器以及图形核心,仅有酷睿i3不支持睿频技术,这三款产品中,酷睿i7移动处理器以强劲的性能、智能化的睿频技术让众多消费者眼中一亮,但毕竟它定位于顶级影音、游戏笔记本,售价也自然不菲。目前市面上的酷睿i7笔记本电脑至少在8千元以上,酷睿i5与i3本则以8千元、6千元依次向下递减,从价格上来看,酷睿i5和i3还是比较亲民的,
纵观前后两代酷睿平台,采用32nm的酷睿i7移动处理器应该是替代是此前的酷睿2 T9系列的芯片, 而酷睿i5移动处理器则是替代此前P8或T6系列的处理器,而i3则定位于替代此前低端的T4或T5系列的处理器。根据PCMark vantage等性能测试软件来看,酷睿i3 330M的综合成绩甚至超出了P8700芯片5%左右,而酷睿i5 430M又比酷睿i3 330M超出20%左右,而将共同具有睿频的酷睿i7 620M与酷睿i5 430M相比,i7平台的性能仅比i5平台超出不足10%。两代酷睿产品间的性能关糸一目了然,相比起来,i5的性价比尤为突出,它们才是雄霸主流市场的“精英”。
酷睿i就是一切
从45nm的Nehalem架构的4核酷睿i7处理器开始,存储控制器就被整合到CPU中,而新一代的酷睿i7、i5、i3处理器还“革命”性的将图形处理核心(GPU)整台到了处理器中,有人戏谑新的酷睿i系列处理器不应称为CPU,而应称为“G,CPU”,相应在与酷睿i系列配套的H55与H57的主板上,我们再也看不到此桥芯片的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被称为平台控制单元(PIatform Controller Hub,PCH)的单芯片设计,这样做的好处就可以使主板尺寸大大节省,笔记本体积也更加容易实现轻薄。
即便英特尔分外的“低调”,并未在新发布的酷睿i系列处理器上挑起频率、多核心的战争,而是突出“睿频”等先进技术,但这并不能阻止“摩尔定律”的神奇进程,事实上,英特尔芯片的晶元数量仍在保持一贯的速度在增长,英特尔并未将这部分增长的运算能力用在外频的提升上,而是切割出来集成其他的功能,对于英特尔的这种新想法我们不妨抛开技术因素大胆猜想,除了存储控制器与图形处理核心外,英特尔的CPU还能集成人什么?如果运算能力足够承载,似乎一切硬件都能集成在CPU中,然而英特尔是否会这么做只会取决于将来的需要,如果这种大胆猜想能够实现,醋睿i系列处理器将会成为英特尔在电脑上统驭一切的起步。未来,我们对电脑的升级或许仅需更换芯片而已。
世界归根结底是i5/i3的
无论是此前发布的4核,还是本次发布的双核,酷睿i7移动处理器表现出来的强大性能让当前主流的笔记本们都相顾失色,但是同时过高的价格却注定了它只能成为旗舰,而不能真正走入千家万户。而酷睿i5的性能仅次于i7,但基本具备了i7的全新技术特性,所以厂商纷纷将自己的中端机型向i5换芯;作为入门级的酷睿i3,并不因为定位入门级而性能低端,与酷睿2入门级芯片相比,它的提升是最大的。可以说,它在消费市场也是最受普通消费者关注的。我们将专题的范围限定于此,也是基于消费市场的基本需求而考虑,酷睿换代更多的则是让i5、i3更加普及,更能得到消费者的追捧。
Core i5
基本介绍
i5是英特尔“i”系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比i7晚发布。架构叉基本相同,所以也有人认为它是从i7中派生出来的一个简化版本。事实也的确如此——i5与i7一样基于InteI Nehalem微架构,只不过英特尔为了让i5与i7拉开差距,改变了i7中支持三通道存储器的设计方法,在i5中只设计了双通道DDR3存储器集成,相当于刻意做了精简,而在内核方面,代号为“LvnnflIed”、采用45nm制程的i5同样拥有四个内核。只是总共仅提供4个线程,不支持超线程技术而已。此外,i5还整合了Pa—E控制器,拥有16条PCI-E2.0通道,最多可提供一条X16或者两条X8接口给显卡使用。最后,与i7使用x58为配套芯片组不同,i5采用的是P55芯片组,它除了特别支持LvnnileId外,还能够向下兼容“Havendale”(即i3)。虽然P55芯片组仅有两个处理器内核,但却集成了显示内核,并支持SU和Crossfire技术。
睿频技术
看上去i5与i7还是存在较多不同,但恰恰由于i5保留了i7中的大部分技术精华,在价格上又非常“亲民”,才成为”i“系列中的焦点和主流产品。首先来看看i5中的睿频技术。所谓睿频技术,是指利用特殊的硬件指令,将两个逻辑内核模拟成两个物理芯片,让单个处理器都能使用线程并行计算,从而减少了CPU的闲置时间,提高的CPU的运行效率。简单点说,就是CPU自动分析当前的工作符合情况,并根据需要智能选择打开或关闭物理核心,提升性能或节省消耗。它听上去有点像超频,但更强大在于睿频技术能完全让CPU运行在技术规范内,安全可靠,系统运行稳定。而且,它的管理方法相对也更简单一如果使用Windows 7或Vista,都可以使用系统自带的桌面监测器软件直接监测和管理CPU频率。
QPI总线技术
在英特尔之前所有的处理器设计中,处理器与内存之间的通信都是通过前端总线(FSB)来完成的。但是在i5中,由于处理器本身性能非常强大,所以传统FSB通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QPI总线应运而生。QPI总线技术是针对封包的点到点串联传输,拥有低延迟、高带宽的特性,理论上每个时钟周期就可以传输2B的数据,并且效率很高。这与FSB相比无疑优势明显,即使应付近两年内内存、显卡和处理器的发展趋势了相信也毫无问题。
SSE4.2指令集
大家都知道,SSE是英特尔提出的即MMX之后新一代CPU指令集,最早应用在奔腾Ⅲ系列CPU上,凭借着这一指令集,45nm醋睿2处理器的多媒体性能相对于65nm产品提升了70%,使得处理器对高清视频的处理能力大大提高,并且对大型3D游戏的支持更高完美。而在i5上,则采用了最新的SSE4.2指令集。与SSE 4.1相比,该版本增加了47条指令,主要针对向量绘图运算、3D游戏加速、视频编码加速及协同处理的加速,此外,由于加入了STTNI(字符串文本新指令)和ATA(面向应用的加速器Nehalem架构加入SSE4.2指令集)两大优化指令,使得处理器的文档和数据处理能力大大增强,能够应付更为复杂的办公使用需求。
Core i3
CPU+GPU
与前一代处理器相比,i3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32rim制程,同时也是首个由CPU+GPU封装而成的CPU,其中在CPU方面,它采用基于Nehalem而改进设计的Westmere架构,同时支持超线程技术,而在GPU部分则是采用45nm制作工艺,基于改进自Intel整合显示核心的GMA架构,支持DirectX 10特效。同时,为了满足多数玩家的独立显卡能发挥更大的作用,i3也设计有显示切换功能,能在内置GPU核心及独立显卡之间进行实时切换。
32nm制程技术
32nm制程一直被看作处理器设计上的重大突破。i3中采用的32nm制程设计技术采用了与英特尔45nm制程一样的置换金属栅极工艺流程,这对于缩小集成电路(IC)尺寸、提高晶体管的性能至关重要。此外,制造工艺的改进同时也意味着功耗的有效降低,以及处理器的默认时钟频率更高,这对于提升笔记本整体的性能和续航时间帮助明显。
Westmere架构
Westmere架构是i3所采用的一种特殊架构。与NehaIem架构相比,它的主要改进是提供了7组新指令集的支持,分别是6组AES指令集和1组Carryless muItiply指令,主要用于加密、解密运算,AES指令集用途较广,提供了快速的资料加密及解密运算功能,对于数据安全性维护起到非常直接的帮助作用。
图形核心
i3不仅在CPU方面性能强劲,在GPU方面,由于采用“Clarkdale”图形核心,其支持MPEG 2、VC-1及H.264(AVC)的1080p高清解码,同时还增加了DuaI Stream双流硬件解码能力,最大可支持两组1080P视频文件同时播放,而在音效方面,则增加了Dolby TrueHD及DTS,HDMasterAudio输出支持,以迎合HTPC高清应用需要。
超线程技术
作为“i”系列的最大卖点,i3无法支持睿频技术稍显遗憾,不过,支持超线程技术的i3同样支持将普通双核用于并发线程,并可同时处理四种不同操作。超线程技术只需要消耗很小的核心面积代价,就可以在多任务的情况下提供显著的性能提升,比完全再添加一个物理核心来说要合算得多。
……
从“酷睿”品牌到“i”品牌
英特尔此次发布产品时将桌面版以及移动版的酷睿i系列32nm处理器放在一起发布,是颇有深意的叫。台式电脑处理器与移动处理器一统天下一直是英特尔的目标对此,英特尔将所有芯片均归入酷睿i7、i5和i3三个系列中,不仅能够让研发代号为分别为CIarkda Je与Arrandale的两种姓理器能够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而且更有助有消费者记忆。也可以说,英特尔将产品系列的宣传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InteI Inside到英特尔酷睿,再到英特尔酷睿i,看似不太合逻辑的三种产品标识上的宣传实际上代表着英特尔在品牌宣传策略上的逐步深入:Intel Inside突出对英特尔品牌本身;英特尔酷睿侧重于酷睿子品牌:而英特尔酷睿i的重点则在于“i”之上。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要让普通者对英特尔品牌拥有高度的信任感与依赖感,要还对英特尔全新规划的“i”品牌、“i”时代产生认同感。其潜台词便是英特尔的芯片是引导时代、领先时代的。
如果大家对英特尔“芯片专家”的地位毫不怀疑的话,那么通过对英特尔酷睿i的宣传,我们完全可以为英特尔冠以“品牌营销大师”的头衔。熟悉英特尔过去的电视广告的消费应该还记得。从一辆将欢声笑语传遍全球的高科技战车,到一对祥和父子在学习之余的激烈游戏比拼;从实验室里技术人员的疯狂舞步,到可爱搞笑的经典英特尔小蓝人;从在历史悠久的古老埃及发生的故事,到在穿越时空的外星飞船上偶遇的惊奇……英特尔的宣传主题不停在转换,无论它是快乐数字生活的钥匙,还是芯片性能进步的里程碑,或是充满乐趣的未来生活,其中有一个“Bang、Bang、Bang……”的数字乐曲是永恒不变的。而在酷睿i系列推出后,英特尔的广告片变为了众人齐唱这个乐曲的场景,可以说从现在开始英特尔不再对实体的事物进行宣传,而是将品牌的外延通过各种非具像化元素延展开去一英特尔就是“Bang’Bang、Bang……”、英特就是“i”,它不仅仅指“Intelr”的首字母,还是智能化、性能、乐趣等概念的代名词。
酷睿换代带来了什么
此次英特尔将发布的32nm处理器,相信关注IT新闻的读者已经对他们的代号耳熟能详了吧,对,就是传说中的CIarkdale与Arrandale,其中用于移动平台的Arrandale处理器包括了多达11款的产品,这11款的产品中即包括了5款高性能的酷睿i7、4款定位中端的酷睿i5,也包括了2款定位低端的酷睿i3。
英特尔本次发布用于移动平台的Arrandale处理器包括了多达11款的产品,横向比较酷睿i7、i5与i3三种处理器,它们均共同支持支持超线程技术、集成内存控制器以及图形核心,仅有酷睿i3不支持睿频技术,这三款产品中,酷睿i7移动处理器以强劲的性能、智能化的睿频技术让众多消费者眼中一亮,但毕竟它定位于顶级影音、游戏笔记本,售价也自然不菲。目前市面上的酷睿i7笔记本电脑至少在8千元以上,酷睿i5与i3本则以8千元、6千元依次向下递减,从价格上来看,酷睿i5和i3还是比较亲民的,
纵观前后两代酷睿平台,采用32nm的酷睿i7移动处理器应该是替代是此前的酷睿2 T9系列的芯片, 而酷睿i5移动处理器则是替代此前P8或T6系列的处理器,而i3则定位于替代此前低端的T4或T5系列的处理器。根据PCMark vantage等性能测试软件来看,酷睿i3 330M的综合成绩甚至超出了P8700芯片5%左右,而酷睿i5 430M又比酷睿i3 330M超出20%左右,而将共同具有睿频的酷睿i7 620M与酷睿i5 430M相比,i7平台的性能仅比i5平台超出不足10%。两代酷睿产品间的性能关糸一目了然,相比起来,i5的性价比尤为突出,它们才是雄霸主流市场的“精英”。
酷睿i就是一切
从45nm的Nehalem架构的4核酷睿i7处理器开始,存储控制器就被整合到CPU中,而新一代的酷睿i7、i5、i3处理器还“革命”性的将图形处理核心(GPU)整台到了处理器中,有人戏谑新的酷睿i系列处理器不应称为CPU,而应称为“G,CPU”,相应在与酷睿i系列配套的H55与H57的主板上,我们再也看不到此桥芯片的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被称为平台控制单元(PIatform Controller Hub,PCH)的单芯片设计,这样做的好处就可以使主板尺寸大大节省,笔记本体积也更加容易实现轻薄。
即便英特尔分外的“低调”,并未在新发布的酷睿i系列处理器上挑起频率、多核心的战争,而是突出“睿频”等先进技术,但这并不能阻止“摩尔定律”的神奇进程,事实上,英特尔芯片的晶元数量仍在保持一贯的速度在增长,英特尔并未将这部分增长的运算能力用在外频的提升上,而是切割出来集成其他的功能,对于英特尔的这种新想法我们不妨抛开技术因素大胆猜想,除了存储控制器与图形处理核心外,英特尔的CPU还能集成人什么?如果运算能力足够承载,似乎一切硬件都能集成在CPU中,然而英特尔是否会这么做只会取决于将来的需要,如果这种大胆猜想能够实现,醋睿i系列处理器将会成为英特尔在电脑上统驭一切的起步。未来,我们对电脑的升级或许仅需更换芯片而已。
世界归根结底是i5/i3的
无论是此前发布的4核,还是本次发布的双核,酷睿i7移动处理器表现出来的强大性能让当前主流的笔记本们都相顾失色,但是同时过高的价格却注定了它只能成为旗舰,而不能真正走入千家万户。而酷睿i5的性能仅次于i7,但基本具备了i7的全新技术特性,所以厂商纷纷将自己的中端机型向i5换芯;作为入门级的酷睿i3,并不因为定位入门级而性能低端,与酷睿2入门级芯片相比,它的提升是最大的。可以说,它在消费市场也是最受普通消费者关注的。我们将专题的范围限定于此,也是基于消费市场的基本需求而考虑,酷睿换代更多的则是让i5、i3更加普及,更能得到消费者的追捧。
Core i5
基本介绍
i5是英特尔“i”系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比i7晚发布。架构叉基本相同,所以也有人认为它是从i7中派生出来的一个简化版本。事实也的确如此——i5与i7一样基于InteI Nehalem微架构,只不过英特尔为了让i5与i7拉开差距,改变了i7中支持三通道存储器的设计方法,在i5中只设计了双通道DDR3存储器集成,相当于刻意做了精简,而在内核方面,代号为“LvnnflIed”、采用45nm制程的i5同样拥有四个内核。只是总共仅提供4个线程,不支持超线程技术而已。此外,i5还整合了Pa—E控制器,拥有16条PCI-E2.0通道,最多可提供一条X16或者两条X8接口给显卡使用。最后,与i7使用x58为配套芯片组不同,i5采用的是P55芯片组,它除了特别支持LvnnileId外,还能够向下兼容“Havendale”(即i3)。虽然P55芯片组仅有两个处理器内核,但却集成了显示内核,并支持SU和Crossfire技术。
睿频技术
看上去i5与i7还是存在较多不同,但恰恰由于i5保留了i7中的大部分技术精华,在价格上又非常“亲民”,才成为”i“系列中的焦点和主流产品。首先来看看i5中的睿频技术。所谓睿频技术,是指利用特殊的硬件指令,将两个逻辑内核模拟成两个物理芯片,让单个处理器都能使用线程并行计算,从而减少了CPU的闲置时间,提高的CPU的运行效率。简单点说,就是CPU自动分析当前的工作符合情况,并根据需要智能选择打开或关闭物理核心,提升性能或节省消耗。它听上去有点像超频,但更强大在于睿频技术能完全让CPU运行在技术规范内,安全可靠,系统运行稳定。而且,它的管理方法相对也更简单一如果使用Windows 7或Vista,都可以使用系统自带的桌面监测器软件直接监测和管理CPU频率。
QPI总线技术
在英特尔之前所有的处理器设计中,处理器与内存之间的通信都是通过前端总线(FSB)来完成的。但是在i5中,由于处理器本身性能非常强大,所以传统FSB通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QPI总线应运而生。QPI总线技术是针对封包的点到点串联传输,拥有低延迟、高带宽的特性,理论上每个时钟周期就可以传输2B的数据,并且效率很高。这与FSB相比无疑优势明显,即使应付近两年内内存、显卡和处理器的发展趋势了相信也毫无问题。
SSE4.2指令集
大家都知道,SSE是英特尔提出的即MMX之后新一代CPU指令集,最早应用在奔腾Ⅲ系列CPU上,凭借着这一指令集,45nm醋睿2处理器的多媒体性能相对于65nm产品提升了70%,使得处理器对高清视频的处理能力大大提高,并且对大型3D游戏的支持更高完美。而在i5上,则采用了最新的SSE4.2指令集。与SSE 4.1相比,该版本增加了47条指令,主要针对向量绘图运算、3D游戏加速、视频编码加速及协同处理的加速,此外,由于加入了STTNI(字符串文本新指令)和ATA(面向应用的加速器Nehalem架构加入SSE4.2指令集)两大优化指令,使得处理器的文档和数据处理能力大大增强,能够应付更为复杂的办公使用需求。
Core i3
CPU+GPU
与前一代处理器相比,i3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32rim制程,同时也是首个由CPU+GPU封装而成的CPU,其中在CPU方面,它采用基于Nehalem而改进设计的Westmere架构,同时支持超线程技术,而在GPU部分则是采用45nm制作工艺,基于改进自Intel整合显示核心的GMA架构,支持DirectX 10特效。同时,为了满足多数玩家的独立显卡能发挥更大的作用,i3也设计有显示切换功能,能在内置GPU核心及独立显卡之间进行实时切换。
32nm制程技术
32nm制程一直被看作处理器设计上的重大突破。i3中采用的32nm制程设计技术采用了与英特尔45nm制程一样的置换金属栅极工艺流程,这对于缩小集成电路(IC)尺寸、提高晶体管的性能至关重要。此外,制造工艺的改进同时也意味着功耗的有效降低,以及处理器的默认时钟频率更高,这对于提升笔记本整体的性能和续航时间帮助明显。
Westmere架构
Westmere架构是i3所采用的一种特殊架构。与NehaIem架构相比,它的主要改进是提供了7组新指令集的支持,分别是6组AES指令集和1组Carryless muItiply指令,主要用于加密、解密运算,AES指令集用途较广,提供了快速的资料加密及解密运算功能,对于数据安全性维护起到非常直接的帮助作用。
图形核心
i3不仅在CPU方面性能强劲,在GPU方面,由于采用“Clarkdale”图形核心,其支持MPEG 2、VC-1及H.264(AVC)的1080p高清解码,同时还增加了DuaI Stream双流硬件解码能力,最大可支持两组1080P视频文件同时播放,而在音效方面,则增加了Dolby TrueHD及DTS,HDMasterAudio输出支持,以迎合HTPC高清应用需要。
超线程技术
作为“i”系列的最大卖点,i3无法支持睿频技术稍显遗憾,不过,支持超线程技术的i3同样支持将普通双核用于并发线程,并可同时处理四种不同操作。超线程技术只需要消耗很小的核心面积代价,就可以在多任务的情况下提供显著的性能提升,比完全再添加一个物理核心来说要合算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