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本色之外
- 来源:新潮电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ipad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3-24 14:36
2010年1月28日,苹果正式发表了新家族成员iPad。和以往的任何产品发布不同,iPad的发布从几个月之前起就已经是一段完整的悬疑小说了——斯蒂夫·乔布斯固然是发布会的主角,但他只是充当小说最后部分拯救世界的先知的角色。苹果要推出平板电脑,这是真的吗?这款平板电脑叫什么?这款平板电脑是什么配置?苹果如何定位这款产品?这款产品能否拯救它所在的领域?这一连串的疑问,构成了2010年春天震动业界的最大话题。对我们杂志而言-同样有一个最大的疑问:iPad这款产品是否属于“EFM本色”栏目所定位的电脑产品,或者说,我们是如何看待这款尚未上市的移动装置?
为何关注,因有太多期待。
在文章的一开始,我们暂不去分析iPad的准确分类,而是依照大众的传统认知来看待它 因为直到今天,大多数人以及至少有相当一批的媒体依然把这款iPad归类为一款平板型电脑-这没有错——因为至少你无法提供它不是电脑产品的证据。但要看到-这种划分的背后满是消费者和传媒对这款产品的革命性表示出的期待:iPad应当成为拯救平板电脑这一传统家族的新星,在平板电脑多年的波澜不惊之后苹果为ipad融入的创意应当能给这类产品一注强心针从而让消费者重新看到平板电脑的潜力。
平板电脑不缺乏支持者:微软,富士通、宏碁、优派……曾经在2002年WindOWS XPTablet PC Editfoff发布之后大举推行过各式各样的平板电脑机型。其定位也是明确的:平板式平板电脑在工业、医学、学生和专业人员等领域具备普通笔记本所不具备的体积和操作优势,而旋转式平板电脑则为普通商务用户提供一个新的应用形式。但从那时候至今-平板电脑都没有真正走红过一款产品:高价格、大体积和平板方向软件支持缺乏三大理由无法获得普通消费者的认可。尤其是要改变用户对笔记本电脑传统的使用习惯-平板机型缺乏一个足够让他们切换平台的理由。
在2010年伊始一几乎所有的媒体(也包括我们)都在猜测平板电脑可能到来的中兴。在我们看来·平板电脑的再度兴起最核心的理由来自于成本的降低、多点触摸应用的增加、通讯网络应用的推广以及资源的日益丰富。WindOWS 7对于平板电脑的又一次支持算得上是一个契机·而整个IT圈里面风行的触摸应用模式则堪称一大革新。这些新的应用都和传统PC产业变化有关,一平板机型的崛起也将是按照个人电脑产业正常的发展轨迹而崛起,一其本身和苹果iPad是没有直接关系的。iPad引人关注的原因是一是否有一个新的厂商用一种新的模式来带来平板电脑的新生。
苹果给平板注入新元素
正如前面所说的,2010年平板电脑的中兴存在着可能,但这仅仅流于一种猜测和期待。我们所有人都是根据2009年之前的一些新萌发的趋势来看待它的兴起,但是2010年传统平板电脑是不是会遇到价格依然不足以吸引人、可应用的资源不够多这些情况,我们没办法一言否定之。眼下不排除的最大可能是-平板电脑在2010年会有不小的市场增长但依然远远小于传统电脑的增长。很显然·包括微软在内,诸多传统PC厂商对平板电脑已经有了一种市场也许一款筹备多年的WindOWS 7在发布之时所激起的浪花也只是泛起了一片涟漪之后而归于平静。所以,在iPad未露面之前以及iPad发布之后所引起的行业喧嚣·最核心的原因是因为苹果,是因为苹果是一家与众不同的企业,是因为苹果是一家出卖创意和艺术的IT企业。他曾经的“所作所为”已经证明,苹果的成功远远掩盖了他的失败-乃至于可以用瑕疵来形容苹果曾经的失败,套用大多数人部认可的一句话:苹果出品,必是不凡作品。戒心,它们也不大可能像当年一样冒进,而更多的是一种观望-等待着平板电脑机型可望喷涌而出的时候再行出山。
苹果显然不是一家传统的和保守的企业。用苹果特色的语言来介绍这款iPad便是:iPad就是iPad,它不是其他产品的混合体,更不是模仿或者一时兴起的产品。从自身的角度来解释这款iPad,苹果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认为这款产品是媒体口中所说的那样一款平板电脑的。但关键在于,苹果如何解释不要紧,关键是在整个行业看来-平板电脑是不是也能搭上iPad的顺风车才是值得关心的话题——这种情形类似于iPhone,苹果打造其成为一款个人移动多功能终端,但在消费者和媒体看来用手机二字形容其已经足够。在这里,我们都应该知道,苹果iPad肯定不会是传统平板电脑的一款新品 但它如果能带动平板电脑一起发展,我们自然也是心怀期待。
显然,苹果不会让我们如愿
iPad的定位其实是清晰的,这款介于iPhone和Mac的个人移动终端提供了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观看电子书、播放音频或视频等功能——从功能来看它是一款电脑但从设计来看它更像是一款大号iPhone和iPodtoach,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它是一款苹果的Mac平板电脑。就像MacBook和普通个人笔记本电脑的不同,配备iPhone OS系统的iPad自然是独立于普通平板电脑之外的一款产品,加上苹果自身的一套软硬件系统和资源库,iPad最终将通过类似iPod和iPhone的模式一样来获利——这是苹果推出这款产品的理由,因为用脚趾头都能想到,苹果不会跟风做平板电脑。
所以,苹果就是苹果。苹果希望iDad延续类似iPod和iPhone的成功-成为苹果家族的新的明星,这就和平板电脑整体的振兴没有什么关系了。在苹果眼里,iPad是一款融合各种互联网和通信网新应用的智能终端甚至可以说,和ipad应用相对的PC产品应该是我们曾经预设想的MID和上网本。iPad的售价是数百美元-它基本上和传统意义上万元级人民币的平板电脑扯不上关系;它不是在传统笔记本上增加新的操作模式;它不是为了教育领域或者医疗领域而是为了移动网络应用而存在:它不注重性能的极端强悍,而是真正让性能和体积融入到应用之中:它既可以播放影音又可以当作电子书 这一个个的理由都让iPad有可能独立于平板机型而获得成功。
iPad的成败风险由苹果独自承担
归根到底,iPad和平板电脑最大的类似之处只是外形,而苹果则是借助这款机型来开创平板蓝海-填补iPhone和MacBook之间的空白。对于iPad的前景-我们可以肯定,iPad同属于i家族成员,苹果一致的软硬件系统让这款机型有很大可能获得类似于JPod爆发般的成功-但也有可能类似于MacBook一般逐步进化。
首先 ipad的应用模式更类似于移动终端而不是电脑,它也有着和MacBook一样的问题,尽管产品美好但消费者未必会了解,也会有消费者怀着一颗购买苹果平板电脑的心来打开ipad也许会失望,当然这一问题可以在媒体和周围用户的不断熏陶中得到明确解释。再者,iPad让大家关注的电子书应用则让它在国外成为另一领域的竞争对手,比如AmazonKindle,而这一应用在国内是否能带动电子书的风潮还有待观察。最后,iPad要在国内取得类似iPod和iPhone的成功还有一个重要障碍,那边是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消费者可以把后者当作最流行和最高端的MP3和手机,但却未必能接受把iPad作为一款并不高端的平板电脑。况且,iPad的3G和资源应用模式和国内的环境风气有所脱位,而电子书应用在国内的普及程度也远低于欧美,iPad独有的操作系统和操作模式对于传统电脑应用根深蒂固的中国消费者而言还有待适应。
《洛杉矶时报》财经专栏作家迈克尔,希尔奇克(Michael Hiltzik)认为,iPad欠缺革命性,和市场期待有不小差距。然而,iPad有值得我们欣慰的地方-毕竟iPad的主导者是苹果而不是其他。抛开市场接受度不谈,iPad的苹果创意却是值得称道的,而iPad也必将是在不断融入新的应用,庞大的资源是其最大的优势。尽管在专业人士的眼中,iPad似乎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也许我们应该给它一些时间,或者是在iPad2上去体会。退一万步说,iPad即便无法取得类似iPod的市场成功,但是也会保有Mac家族的艺术底线,那便是,成为其他厂商学习的对象和行业的标杆,也许这样一来,传统的平板电脑领域才会获得更大的生机。
苹果的创意性如此不同
我们在本文中多次提到,讨论iPad是因为苹果而不是其他。因为iPad可能会是给人惊喜的全新产品,而不是索然无味的升级产品。在我们所熟悉的行业中,苹果是最早的~家出卖创意的公司,直到今天,我们可以称之为创意的企业大概也就是苹果和谷歌(或者摩托罗拉也算之一)。和传统的IT企业不同,比如微软,它们的气质更多地是在于对于产业的领导力,以及强悍的技术攻关团队。传统IT企业出售的是技术,高端一些的IT企业则出售技术带来的标准。而苹果和谷歌的魅力在于它们的创新,它们出售的是技术换来的智慧创意。iPod和iPhone便是这样的创意,创意滚滚而来之后,消费者的买单是对这些创意表示的折服,而在媒体看来,对于它们推出的产品,自然是深信不疑的成功了。
……
为何关注,因有太多期待。
在文章的一开始,我们暂不去分析iPad的准确分类,而是依照大众的传统认知来看待它 因为直到今天,大多数人以及至少有相当一批的媒体依然把这款iPad归类为一款平板型电脑-这没有错——因为至少你无法提供它不是电脑产品的证据。但要看到-这种划分的背后满是消费者和传媒对这款产品的革命性表示出的期待:iPad应当成为拯救平板电脑这一传统家族的新星,在平板电脑多年的波澜不惊之后苹果为ipad融入的创意应当能给这类产品一注强心针从而让消费者重新看到平板电脑的潜力。
平板电脑不缺乏支持者:微软,富士通、宏碁、优派……曾经在2002年WindOWS XPTablet PC Editfoff发布之后大举推行过各式各样的平板电脑机型。其定位也是明确的:平板式平板电脑在工业、医学、学生和专业人员等领域具备普通笔记本所不具备的体积和操作优势,而旋转式平板电脑则为普通商务用户提供一个新的应用形式。但从那时候至今-平板电脑都没有真正走红过一款产品:高价格、大体积和平板方向软件支持缺乏三大理由无法获得普通消费者的认可。尤其是要改变用户对笔记本电脑传统的使用习惯-平板机型缺乏一个足够让他们切换平台的理由。
在2010年伊始一几乎所有的媒体(也包括我们)都在猜测平板电脑可能到来的中兴。在我们看来·平板电脑的再度兴起最核心的理由来自于成本的降低、多点触摸应用的增加、通讯网络应用的推广以及资源的日益丰富。WindOWS 7对于平板电脑的又一次支持算得上是一个契机·而整个IT圈里面风行的触摸应用模式则堪称一大革新。这些新的应用都和传统PC产业变化有关,一平板机型的崛起也将是按照个人电脑产业正常的发展轨迹而崛起,一其本身和苹果iPad是没有直接关系的。iPad引人关注的原因是一是否有一个新的厂商用一种新的模式来带来平板电脑的新生。
苹果给平板注入新元素
正如前面所说的,2010年平板电脑的中兴存在着可能,但这仅仅流于一种猜测和期待。我们所有人都是根据2009年之前的一些新萌发的趋势来看待它的兴起,但是2010年传统平板电脑是不是会遇到价格依然不足以吸引人、可应用的资源不够多这些情况,我们没办法一言否定之。眼下不排除的最大可能是-平板电脑在2010年会有不小的市场增长但依然远远小于传统电脑的增长。很显然·包括微软在内,诸多传统PC厂商对平板电脑已经有了一种市场也许一款筹备多年的WindOWS 7在发布之时所激起的浪花也只是泛起了一片涟漪之后而归于平静。所以,在iPad未露面之前以及iPad发布之后所引起的行业喧嚣·最核心的原因是因为苹果,是因为苹果是一家与众不同的企业,是因为苹果是一家出卖创意和艺术的IT企业。他曾经的“所作所为”已经证明,苹果的成功远远掩盖了他的失败-乃至于可以用瑕疵来形容苹果曾经的失败,套用大多数人部认可的一句话:苹果出品,必是不凡作品。戒心,它们也不大可能像当年一样冒进,而更多的是一种观望-等待着平板电脑机型可望喷涌而出的时候再行出山。
苹果显然不是一家传统的和保守的企业。用苹果特色的语言来介绍这款iPad便是:iPad就是iPad,它不是其他产品的混合体,更不是模仿或者一时兴起的产品。从自身的角度来解释这款iPad,苹果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认为这款产品是媒体口中所说的那样一款平板电脑的。但关键在于,苹果如何解释不要紧,关键是在整个行业看来-平板电脑是不是也能搭上iPad的顺风车才是值得关心的话题——这种情形类似于iPhone,苹果打造其成为一款个人移动多功能终端,但在消费者和媒体看来用手机二字形容其已经足够。在这里,我们都应该知道,苹果iPad肯定不会是传统平板电脑的一款新品 但它如果能带动平板电脑一起发展,我们自然也是心怀期待。
显然,苹果不会让我们如愿
iPad的定位其实是清晰的,这款介于iPhone和Mac的个人移动终端提供了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观看电子书、播放音频或视频等功能——从功能来看它是一款电脑但从设计来看它更像是一款大号iPhone和iPodtoach,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它是一款苹果的Mac平板电脑。就像MacBook和普通个人笔记本电脑的不同,配备iPhone OS系统的iPad自然是独立于普通平板电脑之外的一款产品,加上苹果自身的一套软硬件系统和资源库,iPad最终将通过类似iPod和iPhone的模式一样来获利——这是苹果推出这款产品的理由,因为用脚趾头都能想到,苹果不会跟风做平板电脑。
所以,苹果就是苹果。苹果希望iDad延续类似iPod和iPhone的成功-成为苹果家族的新的明星,这就和平板电脑整体的振兴没有什么关系了。在苹果眼里,iPad是一款融合各种互联网和通信网新应用的智能终端甚至可以说,和ipad应用相对的PC产品应该是我们曾经预设想的MID和上网本。iPad的售价是数百美元-它基本上和传统意义上万元级人民币的平板电脑扯不上关系;它不是在传统笔记本上增加新的操作模式;它不是为了教育领域或者医疗领域而是为了移动网络应用而存在:它不注重性能的极端强悍,而是真正让性能和体积融入到应用之中:它既可以播放影音又可以当作电子书 这一个个的理由都让iPad有可能独立于平板机型而获得成功。
iPad的成败风险由苹果独自承担
归根到底,iPad和平板电脑最大的类似之处只是外形,而苹果则是借助这款机型来开创平板蓝海-填补iPhone和MacBook之间的空白。对于iPad的前景-我们可以肯定,iPad同属于i家族成员,苹果一致的软硬件系统让这款机型有很大可能获得类似于JPod爆发般的成功-但也有可能类似于MacBook一般逐步进化。
首先 ipad的应用模式更类似于移动终端而不是电脑,它也有着和MacBook一样的问题,尽管产品美好但消费者未必会了解,也会有消费者怀着一颗购买苹果平板电脑的心来打开ipad也许会失望,当然这一问题可以在媒体和周围用户的不断熏陶中得到明确解释。再者,iPad让大家关注的电子书应用则让它在国外成为另一领域的竞争对手,比如AmazonKindle,而这一应用在国内是否能带动电子书的风潮还有待观察。最后,iPad要在国内取得类似iPod和iPhone的成功还有一个重要障碍,那边是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消费者可以把后者当作最流行和最高端的MP3和手机,但却未必能接受把iPad作为一款并不高端的平板电脑。况且,iPad的3G和资源应用模式和国内的环境风气有所脱位,而电子书应用在国内的普及程度也远低于欧美,iPad独有的操作系统和操作模式对于传统电脑应用根深蒂固的中国消费者而言还有待适应。
《洛杉矶时报》财经专栏作家迈克尔,希尔奇克(Michael Hiltzik)认为,iPad欠缺革命性,和市场期待有不小差距。然而,iPad有值得我们欣慰的地方-毕竟iPad的主导者是苹果而不是其他。抛开市场接受度不谈,iPad的苹果创意却是值得称道的,而iPad也必将是在不断融入新的应用,庞大的资源是其最大的优势。尽管在专业人士的眼中,iPad似乎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也许我们应该给它一些时间,或者是在iPad2上去体会。退一万步说,iPad即便无法取得类似iPod的市场成功,但是也会保有Mac家族的艺术底线,那便是,成为其他厂商学习的对象和行业的标杆,也许这样一来,传统的平板电脑领域才会获得更大的生机。
苹果的创意性如此不同
我们在本文中多次提到,讨论iPad是因为苹果而不是其他。因为iPad可能会是给人惊喜的全新产品,而不是索然无味的升级产品。在我们所熟悉的行业中,苹果是最早的~家出卖创意的公司,直到今天,我们可以称之为创意的企业大概也就是苹果和谷歌(或者摩托罗拉也算之一)。和传统的IT企业不同,比如微软,它们的气质更多地是在于对于产业的领导力,以及强悍的技术攻关团队。传统IT企业出售的是技术,高端一些的IT企业则出售技术带来的标准。而苹果和谷歌的魅力在于它们的创新,它们出售的是技术换来的智慧创意。iPod和iPhone便是这样的创意,创意滚滚而来之后,消费者的买单是对这些创意表示的折服,而在媒体看来,对于它们推出的产品,自然是深信不疑的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