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费

  • 来源:新潮电子
  • 关键字:网络购物
  • 发布时间:2010-03-24 14:44
  阿里巴巴(包括海宝),京东、当当这样的奇迹近年在中国电子商务领域不断产生。从当当、卓越买书,逛京东,新蛋找消费类电子产品,到Taobao去淘宝,上阿里巴巴找渠道、寻商机的观念已经越来越普及逐渐成为公众“下意识”的反应,甚至连老头老太太也会去网购保健品,小女生连买零食都会想到淘宝,依附于0和1的日常贸易正在成为百姓生活的常态。但是,网络的虚幻性让我们在享受了低价的同时,也选择了更多的风险。对于显性的欺诈行为,目前已经报道过很多,通过支付宝等第三方信用体系也有一定的防范性,而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另外一种看似“合法”的隐性欺诈,也许你曾经遇到过,但是大多数时候都自认倒霉了?如果你还没有遇到过,那一定要将本文看完。

  网络购物隐形陷阱种种

  1 价格的诱惑

  李先生是网购数码产品的忠实拥趸,新婚在即,所有家电产品的置办理所当然地都交给了网商。

  一日看到某知名韩系品牌的32英寸液晶电视降价500元的信息让他毫不犹豫地果断出手,用以解决卧室影音问题,还因此沾沾自喜地向老婆邀功,谁知到货后拆箱一看,液晶屏幕却也由硬屏换成了成本更低的软屏。由于网购无法看到实物,且条款和型号中并未对此加以说明,李先生只好自认倒霉。

  因此,我们在网购数字产品时切莫步入低价陷阱,当网上物品所标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格时,千万不要贪便宜(淘宝等网站对此类产品有特殊提示,目前该领域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网购渠道之间价格差异不会太大,如果有哪家标价低于正常标价的30%以上,就要多加留神了。消费者评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可尽信,因为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同,而且也不排除某些商家使用不法手段刷信用、造声势。

  2 配货时间差

  王小姐所在的公司周末年会需要一台投影仪,由于有比较成功的网购经验,王小姐自告奋勇在某著名电子消费品购物网站定了一台名牌投影仪。

  但和以往愉快的购物经验不同,这次下单之后网站一直未发货,王小姐一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技术显示和物流环节的耽搁。谁想公司年会召开头天都还没有收到,王小姐只得临时在商场高价购买。

  页面显示有货,下单之后迟迟无法发货,真实情况很有可能是商家本身无货,在临时组织货源。对于不赶时间的消费者,这不存在多大问题,但若是像王小姐这样时间比较紧的情况,这就成了灾难性的结果,如果同时选购几件商品,其中某一件缺货有可能会延误整个订单的发货时间.事后,商家往往以技术性理由对此进行搪塞,而由于下单时,双方往往未对该环节做出具体约定,因此,“王小姐们”也只能自认倒霉。

  3 暗度陈仓

  同样是购买平板电视,张先生的遭遇则更为郁闷。经过货比三家之后,张先生选择了在其中一家规模较小的正规网店购买液晶电视理由只有一个,它最便宜。可到货之后,张先生才发现,包装盒里没有底座,致电商家,商家理直气壮地说:这个价格是不包含底座的“底价”,如需底座,只能另行付费安装。

  平板电视由于底座与机身分离,有的厂商免费配送而有的则需要付费安装,不良网站为了获得价格优势,往往报价不含底座,用畸形的低价吸引消费者。类似问题大家在购买时一定要多加留意。

  4 陷阱重重的手续费

  秦先生原本就不太信赖网络购物,但看到办公室的同事都网购数码产品,也想尝点甜头。

  结果由于他不太熟悉网购流程,下单之后正好有某项产品缺货,秦先生取消订单后,发现其信用卡仍然被扣除了手续费。更为复杂的是当时秦先生申请了分期付款,现在中止订单,分期付款的利息也一并被银行扣除。

  这些从格式条款中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的约定,往往是和合同法保护交易公平的原则及相应条款规定相悖的,但由于消费者维权意识较差及维权成本太高,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商家得逞。

  5 促销产品的相关服务

  网购正价产品本就比正常渠道便宜,遇上打折价格优势就更加明显。刘小姐就是受不了网上广告的诱惑,购买了一台特价豆浆机。货到之后,使用一切正常,她还在为自己占了个便宜而沾沾自喜。没想到没过几个月,机器就罢工了,她回头找网上客服,得到的答复是:当时的促销产品保修期只有一个月,过期不保。

  网上商城经常举行限时促销等活动,但是某些促销产品并不享受免费送货、保修等服务,甚至有一些限时促销在下订单以后任何理由都不接收退订,这些和上一个例子一样,属于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的格式条款,是和法律相悖的,但由于维权成本较高,刘小姐这样的消费者有时候也只能自认倒霉。

  远离数字交易的甜蜜风险

  综合分析以上隐性陷阱,主要在于网络购物的特点决定了消费者无法看到实物,同时也无法及时与销售人员互动咨询,(目前有的购物网站提供及时与客服聊天的窗口工具,但是客服人员并非专职导购,对于种类繁多的数码电器也无法提供专业的咨询意见。)而目前国家对于电子商务的销售合同条款并没有细则性的规定,这就给了购物网站钻法律空子的空间。与明目张胆的欺诈行为相比,以上所列的案例更具有隐蔽的欺诈性,所以特别需要消费者在下订单之前仔细查看,大宗商品一定要电话咨询,把所有细节了解清楚,

  物流环节也是网购消费类电子产品暗藏猫腻的高危地区。消费类电子产品容易碰撞损坏,一旦发生损毁,由于责任难以界定,物流公司一般都不会认账,而作为卖家,他们也不愿承担损失,于是就普遍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拖到消费者自己放弃为止。而且,他们也不怕消费者投诉,因为消费者手中大多缺乏证据,因此,收货时一定要“先验货,再签收”,不要让别人代签,以免货物与描述不符时难以确认责任,如果是需要商家派工人安装的商品则在安装工人到来之前一定不要自己拆封。此外,大件购买前一定要打电话确认你的住址是否在常规邮资区域之内,是否加收费,安装是否收费。

  当然,即便如此,消费者仍然有上当受骗的风险。当认为自己被骗时,不要慌张,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方法联系卖家(C2C),立即发出投诉,联系管理员(C2C、B2C)。投诉内容要写清楚卖家的用户名,交易的商品编号、汇款单或换货时的邮单、需要的商品图片和交易进行的时间等,这些都是重要的证据,一旦发生争议,上述证据将是维权的有力手段。当然,由于类似交易维权成本较高(尤其是异地交易),我们在此还是建议大家在购买前多下功夫,以控制、防范风险的发生。在发生争议后,多采取向网商、消协投诉等非诉方式解决争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