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黑胶唱片

  • 来源:数码家居
  • 关键字:黑胶唱片,唱纹,重播录音
  • 发布时间:2014-03-28 08:52

  黑胶唱机,人类音响史、音乐史最具说服力的音响信号源,可以说它是20世纪具有绝对统治地位的信号源,直到1984年CD唱机的出现。尽管后来我们在很多DJ那里仍可见到它的身影,但已大不如从前。可当时间进入21世纪,黑胶唱机再次成为音响发烧友、音乐爱好者的新宠,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在很多场合看到重新走上舞台的各类黑胶唱机,随之而来的就是再次走上前台的黑胶唱片。那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充满数字产品的时代人们还要玩这类被年轻人称为老掉牙的模拟音响?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声音的空灵感和现场感是现在的CD唱片、数字播放机所无法取代的。如果阁下听了黑胶唱片,你将会对现在CD唱片、数字播放机的尖利粗糙的数字声音不能忍受。虽然现在的CD唱片为了尽量减弱数码声而开发了众多的电路和录音模式,但是仍然不能和黑胶唱片相匹敌。而且从爱迪生的第一只滚桶唱片诞生至今,黑胶唱片为人类记录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有声资料,在数字音响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它并没有因为传统古老而退出历史舞台,尽管有着使用上的不便,但它仍然是音质与听感的最高标准。黑胶唱片真实地记载着音乐的历史,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始终散发着让人无法拒绝的魅力。下面就让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了解黑胶唱片,走进它的世界,充分感受它的魅力。

  大家都知道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是世界上首位发明滚筒唱片的人,但德国发明家爱米尔·贝利纳(Emile Berliner)在1887年设计出一种供留声机使用的薄形录音圆盘,完全取代了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在十年前发明的管状录音圆筒而风行于世,从此诞生了唱片这个名副其实的称呼。对于黑胶唱片,很多音响发烧友也包括不少黑胶唱片收藏者都习惯把黑胶称之为LP,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起码是不准确的,LP只是黑胶唱片的一种记录格式。黑胶唱片正确的称呼是Vinyl(乙烯基),这是各种规格唱片的总称。Wax是黑胶唱片发展早期的一种称呼,因为早期压制黑胶唱片的母盘是用蜡膜刻成,但现在已很少有人这样称呼,Records也是黑胶唱片的一种习惯称呼。在国外,黑胶迷认为只有卖黑胶唱片的店才算是Record Store(唱片商店),而只有CD的商店,他们则认为只能算作是CD Store。

  目前世界上通常所用的黑胶唱片常规转速有78转、45转和33.3转;黑胶唱片的常规尺寸有7英寸、10英寸和12英寸;黑胶唱片的厚度由0.8mm至2.2mm;黑胶唱片的重量在80-220克;黑胶唱片使用的材料主要是Vinyl(乙烯基);黑胶唱片的颜色通常为黑色,不过也有彩色的制作。然在黑胶唱片的规格中,对音质影响最大的还是转速。在唱片发展的初期,由于唱头的制作和唱片刻纹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只有以提高转速增长音轨来保证唱片的频率响应,所以当时的转速多为每分钟78转,这是当时一个标准,因此英文叫做Standard-Playing,缩写为“SP”。由于78转为高转速,可录音时间非常有限,唱片每面只能记录5分钟左右的音频信息,一首约30分钟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灌录78转的SP唱片需要6-8张,这对于音乐收听者来说麻烦了许多。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唱头的制作和唱片刻纹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从1948年开始,33.3转速的唱片正式投放市场,单面记录时间比78转唱片提高了好几倍,记录时间已可容纳30分钟左右,这时人们将33.3转的唱片取名“Long-Playing”,它的缩写就是我们常说的“LP”!也正是这个33.3转唱片在整个黑胶唱片的发展历程中持续的时间最长,发行的数量最大,声音品质也最好,所以正是它把黑胶唱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顶峰。另外黑胶唱片除了以上两种转速,还有45转。45转的唱片多用于流行歌曲的灌录,也有少数用来灌录古典小品。唱片制造商给45转唱片定义为 Extended Playing,缩写为“EP”。这个“延长”的概念仍是相对78转而言的,确认是否EP唱片有两个特征可寻,一是EP唱片的直径是7英寸(约180mm),二是唱片的中心孔径为1.5英寸(约38mm)。但自从上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的出现,90年代SACD的跨越发展,可以说数字录音技术大有超越模拟系统之势。为了与数字技术抗衡,现在的黑胶唱片制造商也在不断提高刻纹技术,把33.3转提高到45转,不过这时的45转唱片已经不是原来的“EP”,而是LP的极至规格,它的尺寸与33.3转唱片完全相同,唱片轴孔径也与33.3唱片一样,唯一不同之处就是转速,唱片转速的提高与开盘录音机提高带速有着相同的目的,就是提高单位时间内记录密度,从而获得更高的声音品质。通过实际的开发,45转黑胶唱片的确在频宽、动态和静噪各方面都提高到空前的水准。近几年黑胶唱片厂家推出的黑胶唱片,一张内容完全相同的唱片会同时发行33.3转和45转两个版本,不同的是45转由4张唱片组成,每张唱片只录一面,反面是光板,据唱片公司说这样可保证有唱纹的一面平整性,且音质有极大提高。

  当我们对转速有了一定了解后,对于黑胶唱片的尺寸也需要有所了解。它分有7英寸、8英寸、10英寸和12英寸。7英寸唱片的中心孔径为38.20mm(这个38.20mm的中心孔径的唱片是专门为自动换片唱机设计的,普通唱机使用时需要给唱轴套上45转定位器)、8英寸、10英寸和12英寸唱片的中心孔径都是7.24毫米。当然还有一些特殊尺寸的唱片,1924年英国一家公司出品了一张英国国歌的唱片,其直径只有35毫米,还不足1.5英寸,限量发行250张。如今这张世界上最小的微型唱片已成为收藏家追逐搜寻的宝贝。而在厚度上,黑胶唱片的厚度一般在0.8-1.5mm之间,为了提高刻纹深度和唱片的刚性,很多唱片制造商会将唱片的厚度提高到1.8至2mm,极少数唱片制造商将其加到2.2mm。这对于某些大动态音乐是较好的选择,而同版的CD唱片是无法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不过有点很重要,黑胶唱片的厚度与唱片的重量成正比,经测量唱片的厚度值是唱片的重量值的百分之一。唱片外缘的设计形式也有几种,最普通的是直角倒边,另一种是半圆边,手感比直角倒边要好,但较滑手,取片时要小心,不慎滑落唱片最令人心痛。还有一种“火柴头”设计,所谓“火柴头”就是唱片外缘断面的形状非常象火柴头,操作时唱片与手的接触面较大,不易滑手。由于火柴头状的外缘形成一道圆滑过度的围坝,放唱时唱针落下后不会滑出唱片以外,这种安全的设计十分科学。

  近年来我们看到的黑胶唱片所用Vinyl(乙烯基)纯度更高,这对提高唱片音质有着积极意义。当然我们也知道也有用特殊材料制作的唱片,比如用金属压制的唱片表面镀金,这样的唱片多是用作奖状或装饰,我们常听说的金唱片奖即是以此来制作的。据说世界上第一张金唱片奖就是美国无线电公司赠送给当时美国著名的格伦·米拉乐团。不过对于很多黑胶唱片收藏者来说一般一个版本都会买上两张或以上,因为黑胶唱片在放唱过程中是有磨损的,即便系统调整正确,磨损的程度很小,也还是会在长期的聆听过程中产生损耗,当然一辈子听不坏的唱片也有,这就是1977年8月20日,从美国肯尼迪宇航中心发射的“旅行者1号”太空船上所用的一张用特殊材料制作的喷金唱片,唱片内记录了地球上自然界的声响有35种,如风雨雷电、鸟鸣兽叫等等。唱片中还收录了人类60多种不同语言的问候语。唱片有四分之三录制了地球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共27首之多,其中有中国的古琴曲《流水》。这张唱片的使用寿命长达10亿年以上,是世界上最耐用最长寿的唱片。

  关于片芯,其实最初对于我来说也并不太懂,后来才知原来片芯就是在唱片上印有品牌和唱片系列、编号,还印有音乐内容、段落、放唱时间、演奏者、演唱者以及录音年代、转速、立体声/单声道的识别标记等,为用家提供唱片的主要信息。紧靠片芯外缘还印有一些暗刻的文字和数字,这是刻版的专业数据,与用家无太大关系。另还有一种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黑胶唱片,这就是以水笔所写的片芯为白纸的黑胶唱片,此类唱片为正式投产前测试时压制的示范片,通常称之为“白板片”,属非卖品,有着极高品质,数量更是奇少,乃罕有之物。同时对于黑胶唱片除了绚丽的包装和曲目值得我们收藏,它的最大学问就在于它的片芯。唱片包装,一般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有单封套,双折封套和盒装三种。作为一种感官艺术,黑胶唱片的包装封面除了实用性还具有装饰性,精致典雅的设计给人极大的视觉享受,提高了唱片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内层主要作用是保护唱片唱纹免受磨损,一般唱片公司内层只是一个简单的纸套,严谨些的分为内外两层,外为细致的白纸套,内为透明的薄膜内套。更甚者除了内外层套,还有防震垫。先小盒再大盒包装。一些史诗性巨作均有这样的豪华包装。

  与CD唱片的记录方式不同,黑胶唱片从录音到发行的过程极为复杂,不是一般唱片公司所能制作。那么它究竟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其实简单的讲来就是刻纹到压片的工艺过程。对黑胶唱片略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其母版是通过用尖刀刻纹的方法记录声音的,这是典型的机械式录音。早年唱片的母版在制作时,都是音乐家对着话筒演奏或演唱,使声音送入筒内,传到筒底的振膜,被声能震动的金属膜驱动刻纹刀,随着声波振幅的快慢强弱变化在旋转着的蜡盘便划出弯弯曲曲的纹槽,这个把声能转化成机械能的过程,人们把它叫做灌唱盘。当声音信号被记录到蜡盘之后,还要经过真空镀膜和电铸等工艺才能制成金属模母版,其后就可以用它压制出唱片,这就是人类最早的唱片录制。当音响进入电气化时代后,黑胶唱片也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刻纹刀的驱动也由原始的机械式改为电动式(动圈式)的结构,音乐家们的演奏和歌唱通过高传真话筒将声能转变成音频电流经过现代音响再去驱动刻纹刀,这样可以雕出精密的纹槽,由此胶片很快就取代了蜡盘,唱片的音质更有了明显提高。这时的唱片灌录就是一个由声能转电能再转机械能的转换过程。但是随着磁性录音技术的诞生,唱片刻膜工艺也有了极大改进。以磁带将声源录下,通过磁带放音再进行刻纹,这种工艺更有利于音乐内容的编辑和节目源的保存。当然它也受到磁带本身品质的限制,在声音品质有所折扣。不过随着近年数字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唱片刻纹技术已经相当先进。无论频率特性、信噪比、失真度、动态范围和静噪等诸多技术指标都已达到极高水平。为使唱片的这些优势能充分发挥,一些唱片制造商再次把黑胶唱片的录制重新带回直刻唱片上。直刻唱片都有文字标示,如DIRECT TO DISC,DIRECT DISC RECORDING,还有DIRECT METAL MASTERING(缩写为DMM,它是TELDEC直刻唱片的专用标志)。直刻唱片的工艺流程是由声能转为电能再转为机械能的转换过程。它没有通过磁带录音、混音、放音再进行刻纹的程序。转换过程最直接、最简单,声音品质也最好。但因为没有母带,所压制的唱片数量很有限,所以一般直刻唱片上都注有LIMITED EDITION(有限发行)的字样,最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SHEFFIELD LAB(舍菲尔德实验室,俗称喇叭花公司)以及英国DECCA与德国TELEFUNKEN组合成立的TELDEC公司,他们都是直刻唱片的推崇者。那为何直刻唱片很多唱片公司都未曾染指呢?皆因制作工艺要求非常高,具备此技术的唱片公司屈指可数,SHEFFIELD LAB虽为典型代表,但所录唱片也不多,不过张张皆是极品,很多唱片都已绝版。

  那么唱纹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唱片的的音槽或叫声槽。声槽是构成唱片的最小单位,声频信号就记录在这个最小单位上。那么我们常说的母盘是如何制作完成的呢?那就是随着转盘的旋转,刻纹刀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线圈信号电流的驱动下在母版胶片的表面产生振动、开始雕削胶膜(即刻纹),纵向刻纹是初期的雕削制式,横向刻纹是单声道录音唯一的雕削制式。由于刻纹刀的尖端断面近似三角形,因此无论纵向或横向制式,刻出的声槽都是宽窄不匀的。声槽横截面呈V字形,为避免串音,相邻两槽的间距不能太窄。随着立体声的出现,单声道录音也成为了历史 ,而这一伟大的变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Hi-Fi音响的开始。立体声唱片是在一个声槽里同时记录两个声道的信号,左声道的信号刻录在声槽的内侧壁上,右声道则刻于外侧壁上。每个声道的刻录方向皆垂直于各自的壁面,并与刻纹刀的中心线保持45°的关系,这就是45°制式称呼的由来。在刻录声槽时刻纹刀杆与转盘水平表面并非呈90°,而是呈一定倾斜度,形成垂直刻录角。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界定它呢?方法就是在刀杆活动支点和刀尖之间作出一条连线,其角度以70年代国际上明文规定的20±5°为标准。既然唱片是通过这个唱纹来发声并得到最好的声音表现,那么这个唱片声槽又是一条怎样的刻纹呢?它就是我们常说的阿基米德螺旋线,由外到内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导入槽、声槽、过度槽、导出槽和终止槽。导入槽的螺距相对声槽要宽的多,导入槽的时间长短各唱片公司设计亦不一样,最短的几秒,而最长的导入槽有10至15秒。而唱针由导入槽引入声槽,乐段之间有一个间段的无声过度槽,这种槽距较宽,用肉眼可以分辩。声槽的末端与槽距较宽导出槽相接,乐曲结束后唱针由导出槽引至终止槽。那么终止槽是什么呢?其实简单说来就是闭环设计,作用就是让唱针停留原地,防止唱臂继续向内滑移而损伤唱针。

  黑胶唱片,音乐最早的重播录音,它对于当下的很多年轻人来说,恐难以接受,因为它的重播系统相对现在数字播放机更为复杂。

  文/邹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