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不可及and寡不敌众

  相较于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种子是科研人员通过转基因技术创造出的第一个物质形态,转基因食品是转基因技术实现产业化后创造的终端物质形态。

  坊间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争论不休,而让行业人士更为敏感的是,一旦转基因产品在中国商业化,首当其冲受影响的便是种子产业。眼下种业正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经历整合、淘汰的提速阶段,并朝着商业化育种的方向迈进。转基因产业化将助力行业发展,还是暴露行业弱点?

  新技术的威力有多大?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应用服务中心(ISAAA)的最新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1.75亿公顷,与1996年的170万公顷相比,增长已过百倍。ISAAA评价转基因技术是现代农业史上采用速度最快的作物技术。

  难道不快吗?2003年巴西开始种植转基因大豆,仅用了7年,面积达1771万公顷,占本国大豆种植面积的75%。阿根廷早在1996年允许孟山都独家销售转基因大豆种子,4年后,种植面积已过1000万公顷。如今,全球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已超大豆总面积的70%。

  新技术对产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种植面积的扩张上,更潜在着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1999年,孟山都开始要求阿根廷农民支付“延期专利费”。不仅如此,农民在播种比普通种子贵好几倍的转基因种子后,还需配套使用孟山都除草剂。

  收获的大豆销往哪里?当中国市场“接纳”转基因大豆后,阿根廷、巴西迅速以该产业振兴了国家农业。而中国传统大豆种植业受到进口大豆价廉的猛烈冲击,豆农种植积极性消减,再加上大豆加工业被外资操控,整个传统大豆市场结构被改变。

  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副司长周冠华曾表示,对进口大豆的高依赖,导致我国在大豆的定价方面早已经失去了发言资格。国外转基因大豆种植对我国大豆产业产生的间接影响发人深省。

  目前,中国允许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仅棉花和番木瓜。可防治木瓜环斑病毒的转基因木瓜被业内评为“挽救了产业”。国内唯一申报转基因木瓜种植项目的负责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李华平曾表示,广东市场上95%的木瓜为转基因木瓜。这种推广速度仅花费了十余年。

  转基因抗虫棉同样是一个挽救产业的例子。1992年,我国棉花产区普遍遭遇了严重的棉铃虫害,据称该虫泡在农药里都不会死。恰逢此时,孟山都进军中国市场,而这也正是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开始大面积种植的时候。不足5年,孟山都的转基因抗虫棉几乎覆盖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棉区。然而,原本垄断的故事版本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本世纪初,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靠着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棉种和牢固的营销网络,打破了美国抗虫棉早期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不过,近些年该产业出现了若干问题,诸如棉铃虫抗性增强、次生虫害问题猖獗等。棉农想找回曾经的非转基因棉种已经不可能了。

  无论转基因技术曾对我国相关产业产生了负面影响还是积极影响,人们都毋庸置疑它的威力。正是畏于或敬于这种威力,争议中的挺转派会唱出“不发展转基因就是误国论”的论调,而反转派则力挺“孟山都阴谋论”。这把科技的双刃剑在此时显得锋利无比。

  当然,产业发展需要整合资源,绝非单项技术就能带来巨大效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评价转基因技术的一席话更为中肯,他说:现在全球的转基因技术研发可以说是势头强劲,发达国家都在抢占这个技术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有很多也在积极跟进。出路就是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这里面也包括我们要在转基因这项高新技术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要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步伐距离美国差多远?

  众说周知,转基因技术始于美国,成于美国孟山都公司。

  据了解,孟山都目前直接或间接控制着世界转基因种子88%的市场份额,其中转基因大豆91%,转基因玉米91%,转基因棉花65%,转基因油茶59%。如此强大的控制力,我国当下5749家种企的实力加起来可抗衡否?

  除了孟山都,先锋公司也不容小觑。该公司在北美市场的份额占到30%-35%,转基因研发系统实现高通量、工厂化操作,年投入科研经费7.5亿美元。不过它与孟山都、先正达分别高达12、10亿美元的科研经费还有些差距。但总的来说,如此高额的科研投入,我国种企研发经费的总额能否企及?

  如今,孟山都正着力推广GenuitySmart Stax全系列抗虫玉米品种。先正达推出的百款玉米杂交种子中,有61款含有Agrisure Viptera.、Agrisure Artesian、Agrisure E-Z Refuge等转基因技术。先锋公司的Optimum AcreMax、Optimum AcreMaxXtra、Optimum AcreMax XTreme等三大玉米品种也已全面上市。这些转基因玉米品种大都具有多种机制、抗虫性状堆叠的特点,属于新一代升级产品。面对这些产品,我国种企是否只能望洋兴叹?

  今年2月,美国农业部发布《美国遗传工程作物》。其上显示,美国转基因技术田间试验始于1985年,所释放的遗传工程生物品种数量逐年增多,至2013年9月已累计达17000项,集中于玉米、大豆、棉花、马铃薯、番茄等,其中玉米高达7778项。而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自1986年“863项目”开始有涉及,系统性、规模化的研究则始于2008年转基因重大专项启动。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种子研究单位和企业中仅有七八家掌握了转基因技术。

  从1983年全球诞生的第一个转基因番茄,也是第一个转基因作物算起,转基因技术在全球获得应用有近30年的历史。这三十年,中国的步伐已落下了太远。

  一旦竞争“我”占下风?

  2009年底,转抗虫基因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获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被外界解读为“转基因技术产业化”的前奏。然而这件事情没那么简单。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似乎正在为转基因产业化做好准备,但实际做起来却困难重重,首先要突破各种安全性的门槛,而与国外的巨大差距,不禁让人设上一道心理门槛:一旦竞争“我”占下风?

  据了解,孟山都、先正达、杜邦、拜耳控制了世界上超过一半的种子专利,孟山都的种子专利近650种。仅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孟山都便拥有30项专利,其中已发布11项专利。而我国不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拥有的知识产权也很少。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李登海曾公开指出,我国大田作物转基因研究基础很薄弱,拥有的合法基因很少,99%以上专利被国外控制。据悉,中国正在研究、技术比较成熟的转基因水稻品系(试验阶段被称为品系),没有任何一种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或多或少都涉及国外专利技术。

  孟山都向来擅长以法律武器来保护知识产权,农民、小公司、大公司都不会放过。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认为,如果我国转基因重大专项不从玉米入手,并且继续忽视知识产权,匆忙放开转基因产业化,等于引狼入室,搞垮中国脆弱的种子产业。有业界人士不无忧虑地说,到那时,我们的农业科研机构将沦为替跨国公司打工的角色。

  孟山都拥有系列全面性的产品线。

  转基因种子播种在土地上仅是个开端,销售配套的农化产品才是“大道”。要知道当初抗除草剂种子的诞生便是为了让农民随意喷洒农达牌除草剂。在这方面,中国种企很少有拥有此类产品线。

  除了知识产权保护与产品线设计外,还有一个长远的问题就是产品将销往哪里?美国、巴西、阿根廷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转基因产品提高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符合本国利益。有人曾设想,中国若放开转基因水稻,会有一大批城市居民转而购买进口大米,转基因大米可能销售不畅,又不能出口,却要从周边国家进口更多的非转基因大米,这将导致国产大米价格滑坡,最终受损害的还是中国农民。

  《农财宝典》记者 惠婷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