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是深处所在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悲惨世界,雨果
  • 发布时间:2014-04-22 09:59

  我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很少去人头攒动的集市与那些效忠于尘世的花园广场闲逛,我也并不认为每个聚会都有意义,更多的只是让人纠结于白白浪费的时光。或许因为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具有的独立精神与独特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我有意把自己从涌动的人群之中剥离出来,人群只是世界表面的一堆附着物,它并不能击中我的意志中心与隐含在内心深处的感触。但在有些时候,我短暂的质疑却是来自朋友的问候电话与他对自己世俗热忱的不停陈述。是啊,世界多么热闹与广阔啊,我们所要描述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性似乎也一定会在这里发生。

  维克多·雨果在其著作《悲惨世界》曾经有过关于人群的比喻,“树干,灌木,杂草,紧紧盘曲缠绕在一起的树枝以及高高的野草过着一种无以名状的生活,不露形骸的东西在数不清的挤动中飘然穿过。在人类以下的东西透过雾霭感知到了它们之上的东西”。这是雨果对人群特有的一种体验,他认为在人群的不同层次之间有一种交接发生,人群似乎是一股由超人的力量给低于人类的生物创造出的两性怪物。

  有一次与诗歌评论家吴思敬教授在旅馆里闲聊,吴老师说到诗歌写作的终极问题仍旧是人性的问题。而这个主题我想我们从未远离,就像塞万提斯在他的小说《狗之对话》中描述的数学家,为了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维度问题而感叹:我花了22年寻找的那个定点,一直在跟我捉迷藏,我在这里扑了个空,却又在那里找到了它,有时候我似乎已经紧紧捉到了它,但一不留神,又赫然发现我两手空空。在更多的时候我瞄准的也正是人群中的那个定点,我仔细地看着它在历史洪流中的变化,那或许就是一个时代的特征。而爱伦·坡关于伦敦人群的描述则是像汽灯灯光一样幽暗与飘忽不定的。他们皱着眉头,眼睛飞快地看向四周,在被其他行人碰撞时,他们从不表现出不耐烦,而是整理一下衣服,继续匆匆前行。另一种人却是走起路来凌乱无序,口中念念有词,不停地打着各种手势,他们在人群之中恰恰又带着一付旁若无人的样子。

  这些虽然是出现在两个世纪前的西方社会,却足以让我们这样一个新的时代的写作者保持着某种警惕,在我们现实的身份中是否融入了某一类人群的特征,是否是一个丧失了灵魂的空心人,或者变成了一群受社会秩序与意识形态牵制的平庸的木偶。我想每个人一不留神就会屈从于来自人群的这股庞大的力量,一旦陷进这类人群并成为它们中的一员,那么他就无法摆脱来自人群的那种非人性的感触。所以在我现在居住的城市里,拜物教至上并泛滥着各种轻浮的举止,虽然我将自己的生活圈子缩减到了极致,还是一不小心就能嗅到一种胶皮烤焦的刺鼻的气味,更是无法剔除这种萦绕在心理上的矛盾,至于我的文字是不是利用了这种矛盾,对于一颗真实的心灵受到损害,其他的一切似乎已变得无足轻重。

  不全然是因为雨果把森林植入了人群的意象吸引,在这个冬天我忽然想去东边的大海看看,不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而是在黄昏或者某个深夜,因为海潮撞击的声音或许更能撼动内心凝视的部分,我相信这时我眼中所见的世界是公平的,并且也会比平时看得更远一些,远处有着和近处一样微弱而又动荡的光线,但我从不把它叫做黑暗,因为毕竟还有人类灿烂的文明之光弥补并拯救着那些被泯灭掉的人性。也许在涌动的人潮之中,还有一种美丽来自人群中的惊鸿一瞥,能让我们真正着迷的不是时代列车上摇曳着的湿漉漉的枝条,而是突然使我们如获重生的,曾经消逝在梦中的生活布景。

  刘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