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杰 酷吏解决不了腐败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酷吏,朱元璋,刑法
  • 发布时间:2014-06-14 09:42

  如果有两种人生可以选择,一种是享尽荣华富贵,但不能读书;一种是可以读书,但生活只能维持在温饱水平,你会怎么选择?张宏杰的选择是后者。他说,自己从来没有过强烈的物质欲望。这一点从他衣着上就很容易看出来。即使是出门见客,张宏杰常常也就是一身洗到泛白的运动服,一双半旧的运动鞋,完全没有在百家讲坛上讲述《成败论乾隆》时西装革履的风采。

  他不喜欢打扮自己,也不喜欢打扮历史这个“小姑娘”。从《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人性温度的文字,为张宏杰聚集了大批的读者粉丝,很多人以他书中的人物为学习榜样,而他却总因读者们没有理解他文字背后的真正意图而非常无奈。

  一场运动反腐没用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是令张宏杰很纠结的一部作品。他的本意是从批判的角度写朱元璋的心狠手辣,但这本书上市后,却被很多读者奉为在职场或者官场上位的厚黑学宝典。

  “朱元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非常负面的,许多美好的东西包括亲情、友情都被他破坏掉了。因为他的统治人心也变得更坏,我本想让大家看到真实的历史,避免这种悲剧重演,但市场导向和读者的需求却不是我能控制的。”

  对于现在很多人赞赏的朱元璋严惩腐败,张宏杰也并不赞同。朱元璋是中国历代统治者中反腐力度最激烈的一个。据史料记载,他掌权期间,官员只要贪污白银达到60两以上,就会被以“剥皮实草”的重刑处死。死后还要被制成标本,立放在公堂之上以儆效尤。

  朱元璋的反腐力度彻底到有的地方全部官员被查办,没有人敢再做官,只能让负罪的官员带着镣铐办公。但是,用如此残酷的刑法治理腐败,也只是维持着表面的平静和繁荣,朱元璋去世后,明朝官员开始了更严重的贪污腐败,明朝后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时期。

  “靠个人力量、严厉处罚以及一场运动去反腐败是没有用的。没有制度的变革,舆论的监督,再高调的反腐败也只会刹一时之风,可能还会带来更严重的负面影响。当老百姓看到,那么多高级官员都腐败,而且层出不穷,只会对这个国家更没有信心。”

  张宏杰开出的药方是高薪养廉+独立司法机构监管+媒体监督,让官员凭正常的收入就可以过比较体面的生活,从根源上杜绝腐败。建立类似香港廉政公署的司法机构,同时放开媒体的监督作用,让官员们在约束下形成自律。

  值得深思的是,张宏杰虽然对贪官深恶痛绝,却也不赞成做官要至清无鱼。

  一腔热血无法做成事

  自古以来,民间流传或者正史记载着很多关于清官的故事,或真或假的清天大老爷,一直像神一样的活在历史书中,比如明朝著名清官海瑞。历史记载,海瑞为人刚正不阿,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苛,不收礼也不送礼,清廉到要靠家仆开园种菜全家才能吃饱饭。据传,有一年母亲过寿,海瑞买了二斤肉,竟引起轰动,众人惊叹:海瑞家居然吃起了肉。

  一心孝国为民的海瑞,似乎应该是好官员的典范,但张宏杰却认为,海瑞并不适合做官。“不懂得人情世故,又过于循规守矩,就注定在官场上会处处树敌。因为你一分钱不收,别人收一点钱就成了贪官,大家跟你的关系就会很僵。海瑞的几次被众人举荐提升,并不是大家出于真心,而是他到哪里做官,大家都不喜欢他,又找不出他的问题,就联合上书,假意说他的官职太低屈才了,应该升他的官。但实际是想让他调任别处。最后,连皇帝也认为,海瑞的价值就是树个清官招牌。不可能给他很实权的官职。”

  与之相反,张宏杰很欣赏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张宏杰写了一个曾国藩按潜规则办事的故事。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要报销军费,当时报销军费需要户部审核,而审核是否通过要看给户部多少“活动经费”。在报销之前,曾国藩托李鸿章打探了一下行情。李鸿章写信告诉他,户部要按1.3%提取“活动经费”。曾国藩要报销3000万两白银,就要拿出近40万给户部。曾国藩并没有这么多钱,却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而是派人到京城“运作”,经过诸如请户部的人吃饭之类的公关。最后以8万两白银达成了报销军费的目的。

  “曾国藩是内清外浊,内方外圆的人。别人送礼他收,也给别人送。但他从没拿公家一分钱。对清官与否他没兴趣,他的目的就是团结更多人跟他一起做对国家产生好影响的事情。这才是在官场上比较现实的活法,不沾污良心,又能做成事。”

  不知道张宏杰的这种说法,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也许权谋是驰骋官场的必备技能。正如张宏杰所言,很多时候,没有谋略,仅凭一腔热血是做不成事的。

  商业必须依附政治

  为官不易,为商也难,商人如何把握商业与政治之间的尺度?这个被讨论过无数遍的话题,似乎一直处于无解当中,张宏杰认为,企业要想做大,企业家必须先成为政治家。

  “历史上大商人也都是依托政府才发展起来。企业家必须先学会怎么和政府打交道,才能生存好。如果商人不关心政治就没有前途。”

  张宏杰并没有用商界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又说了一个发生在曾国藩身上的故事。

  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前,清政府已经没有真正能上战场的军队,为组建并训练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曾国藩煞费苦心。但镇压太平天国胜利后,为了稳定君心,表明立场,他就把倾注心血的军队解散掉。

  “中国历史上立了汗马功劳的人,没有几个得到善终。但是曾国藩却是一个例外,这跟他懂进退关系很大。易经中讲胜极则衰,懂进退也是商人的必修课。很多人成功后不知道自我拘束,没有政治头脑,就知道迷信风水,以为请块石头就能改变命运,结果积累一世的财富,只因一时政治上的糊涂而毁于一旦。”

  虽然对一心想成为圣人的曾国藩很欣赏,张宏杰却并不希望成为曾国藩那样的人,他说,曾国藩是他研究过的历史人物中,活得最纠结最痛苦的人。“曾国藩每天写日记反醒,就像在身上背着一把剑,觉得哪里不符合圣人的标准了,就随时抽出剑把哪里砍掉,可最后他也没有成为圣人。”感慨之后,张宏杰又补充道:“如果曾国藩活到现在,可能不会受到那么高的推崇,更不可能成为圣人,因为网络时代,人的缺点会被快速急剧地放大,幸好他活在历史里。”

  文|本刊记者 修思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