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宫颈癌发病率方面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发病人群年轻化是其中之一
中国是宫颈癌高发区,然而,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仍没有被更多的人重视。
“宫颈癌的发病与HPV感染的相关性几乎达到99%。”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宫颈疾病诊治中心主任隋龙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重点是早发现
宫颈癌有国际公认的成熟检查方式——液基细胞学(TCT)以及HPV-DNA检测,将两种方式相结合,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这意味着,若能在宫颈癌前病变阶段被发现,进行局部治疗,甚至可以实现100%的治愈。
“现在甚至能做到使宫颈癌病人保留生育功能,但重要的是发现要早。”隋龙说。
据隋龙向本刊提供的数据,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宫颈病疾病诊治中心的门诊量,以及诊治宫颈癌前病变的病例数,每年都在增长。
“在上海,宫颈癌的发病率在女性癌症发病率中并不算高,但死亡率却很高,晚期宫颈癌几乎无法治愈。”隋龙说。
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2012年上海市全市宫颈癌发病人数约600例,死亡不到200例。
世界卫生组织网站的信息显示,导致宫颈癌的危险因素或高危人群主要有性生活过早(<16岁)、多个性伴(2~3个以上)、早育(<18岁)、多产、经期卫生不良、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营养不良、配偶性混乱、口服避孕药、吸烟等。
此外,由于宫颈癌遗传易感性家族聚集现象,如果家族中的女性长辈有患宫颈癌,下一辈的女性应该注意做宫颈癌筛查。
发病人群年轻化
国外宫颈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5~35岁年轻宫颈癌患者的发病率在20世纪50年代为9%, 80年代上升到24%。也就是说,宫颈癌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这和HPV病毒的感染密切相关,而18~28岁为感染高峰年龄。隋龙说:“青少年是HVP病毒感染的易感人群,他们处于性活跃期。” 20岁以下宫颈癌前病变已经不罕见,每一两周,他就会碰到一个这类病患。
以往宫颈癌在45~55岁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但现在35~45岁者又出现了小高峰,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女性只要有过性生活,就有可能感染HPV病毒,罹患宫颈癌的风险就存在。而从感染HPV病毒到转变为宫颈癌,一般都会有十多年的间隔期。”隋龙说。
而国内普及的筛查方法并不包含HPV病毒检测,“因为价格较贵,一般都是有经济能力的自己选择检查。”郑莹介绍说。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宫颈病诊治中心提供的数据,2012年,该中心宫颈门诊就诊的病人有12万多人,诊断出宫颈癌前病变的病人有3200多例。
疫苗有多大作用
随着近40年来国内外宫颈细胞防癌涂片检查的普及,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已明显下降,主要是晚期肿瘤的发生率下降,早期及癌前病变发现的比例上升。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以及健康知识普及程度不平均,宫颈癌的发病率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我国属于高发区,且中部地区较高,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比如,山西几个城市的发病率均为上海市宫颈癌发病率的十几倍。
据世界健康基金会提供的资料,世界健康基金会曾给1155位中国城市的流动人口妇女和偏远地区的农村妇女提供免费宫颈涂片检查(LCT),发现106例异常结果,占总受检人数的9.2%,其中确诊宫颈癌6例。
预防HPV病毒感染成为宫颈癌的有效预防手段。美国儿科学会曾在2012年针对HPV疫苗发表了新指南,首次推荐在青春期人群中接种。
美国默沙东公司和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宫颈癌疫苗先后在2006年、2007年上市。本刊记者获悉,这两种HPV疫苗正等待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审批。
据默沙东公司提供给本刊的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2月,其HPV疫苗已在58个国家进入了国家补贴接种范畴。
“目前宫颈癌疫苗主要针对最常见的两种HPV病毒:HPV16、HPV18亚型,而可以致癌的HPV还有十余种,因此宫颈癌疫苗对其他亚型HPV病毒感染的保护力有限,注射疫苗后还不能100%地预防宫颈癌。”隋龙说。
“感染到癌前病变需要3~5年时间,癌前病变到癌又需要8~10年,所以衡量疫苗对降低宫颈癌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没有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无法给出确切结论。但是,从目前的数据看,HPV疫苗对控制癌前病变的发生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他告诉本刊记者。
目前美国及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能获得HPV疫苗保护的人群年龄为9至26岁,而最适宜接种年龄为11至12岁。
HPV病毒目前已经发现了120多个亚型,其中至少有三四十个亚型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但在多数国家,针对HPV的检测大多在女性中进行。
“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来看,预防HPV病毒不仅可以预防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还可以预防生殖器疣,这类疾病导致的经济负担远远大于宫颈癌。而对此,我们的认识还很不够。”郑莹说。
在目前我国HPV疫苗尚未被批准上市的情况下,女性的宫颈癌筛查和HPV病毒感染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吕爽/上海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