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孩子中国家庭中国乡村
- 来源:新潮电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婴儿,家庭,乡村,摄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7-17 08:15
我算是数码时代较早的一批幸运儿,这让我十一年前有机会成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后来从家乡到了南方从事编辑工作。有一天在放空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可以拍一个人的一生该多有意思啊?我始终觉得:记录,是影像最原始的本意。
2012年,我有了一个个人工作室,意味着我从十年的摄影爱好者正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照相师傅。于是,我有机会开始做“儿童成长记录”项目。
关注孩子们的成长
最开始只是想记录一个生命从婴儿到18岁成人的一个过程,随着项目的开始,甚至在我已经拍了几个孩子以后,突然觉得似乎缺少了点什么?
因为社会的原因,最开始来参与“成长记录“的都是城市里的孩子,资讯的丰富、小康的经济都让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成长和生命的质量。可我却突然有个问号?为什么只有城市里的孩子有机会被记录?我开始意识到城市里的孩子并不能完整地代表中国孩子,他们只是一部分。有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的出生人口达到了1800万。这1800万个小孩,大部分不是来自我们身边,而是来自农村。当我们每天在刷着微博、玩着智能手机、抱怨着拥挤交通、高昂房价的时候,整个国家好像都是一个大工地、大都市,却似乎忘了,中国仍旧是农业大国。尽管,现在山区的孩子们已经开始逐步受到社会的关注,可是除了建学校、送书、送衣服、治病等单向的救助,很少有人关心他们的成长,他们拥有照片的机会非常难。他们获得关爱的方式多数只有通过学校,“上学”似乎是乡村孩子摆脱贫困、走出山区的唯一出路。可是实际上,又有多少乡村孩子可以享受到教育,享受到完整的九年义务制?于是我想,面对中国的未来,同为中国的孩子,明明我可以做得再多一点,让更多不同阶层的孩子们都加入进来,我所能做的,就是在记录这一件事上让他们享有相同的待遇和权利。
于是,关于“一个城市孩子+一个山区孩子,18年的成长记录”逐步清晰起来。
这个项目是从2012年到2030年,每拍摄一个城市孩子,就会有一个山区孩子享受到同样的被拍摄18年的机会。为什么是18年?短期的记录只能反映一个阶段,而从出生到成年,能够看到一个孩子如何形成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人生。只有时间,才是最有力的证据。
带着相机下乡去
我们的第一个下乡拍摄点是云南的黑泥沟,这是一个距离市区只有一个多小时距离的苗寨。
关于项目记录的形式,我希望是自然快乐有趣,而不是沉重严肃的。所以,我首先想到的是,去到村子里应该怎么和孩子们玩在一起。我想到给他们一台相机,让他们和我一起拍照。于是我在微博里征集了“带着相机下乡去”,希望一些有爱心的妈妈或摄影爱好者们能提供家里闲置的傻瓜机和胶卷。这个征集得到了一些朋友的支持,然后我还买了一些画笔、本子还有糖果出发了。
这是1+1的第一次下乡,我一个人。发生了一点小插曲。由于粗心,我把整个相机包弄丢了,价值6万多元的专业器材全部没有了,我在各个派出所跑了一天。看各个路口的各种监控录像,然后回酒店等待结果,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等了快一年,也没有结果。
相机包丢了以后,我就只剩下一个行李箱,这就像一个即将踏上战场的士兵,却弄丢了武器。当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如果继续,我可以用的相机是什么?行李箱里放着征集来的小相机和各种胶卷,我决定从这堆小相机里找一台自己也可以使用的。最后挑出了两台奥林巴斯μ2。这两台几百块钱的傻瓜小相机使我得以一切按原计划进行下去,开始了1+1的第一次乡村记录。
接待我的是黑泥沟村的妇联主任龙大姐。村子里所拍摄的家庭还并不了解1+1,只是可以免费拍照他们就很高兴了。这也是孩子们人生第一次有拍照的机会。他们不懂汉语,交流困难,没有像城市里同龄的孩子那样给我笑脸,他们本能的审视和生涩,对我来说更加珍贵。我总共带了两台U2,其中一台给了龙大姐的儿子,按当地话称呼小男孩叫:寨豆。每天寨豆就和我一人一个小相机去村子里拍照。
随着1+1项目每年的到来,会看到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从面对汉人的害怕,到逐渐接受,成为朋友。
中国乡村
我喜欢乡村,恩,简直是热爱:),所以除了给孩子拍照以外,我还拍摄了许多乡村的照片。但有些东西不是热爱就能解决的—当听说我要拍十八年时,龙大姐疑惑了:18年,这个村子怕是都不存在了,你还拍什么呢。
她的疑问,惊醒了我。是啊,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快节奏的社会转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导致广大的农村和农耕文化正在消失。有统计表明,中国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正在消失……
突然间,你发现你拍的虽然是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但他们承载的却是整个社会变革发展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的各种影响。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联,并不是孤立的个体,我们是社会的一部分。那么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对孩子会有怎样的影响?除了“富二代”我们还有更多的“农二代”,他们有多少是会选择继续留在农村?未来农民的角色会怎么转变?教育真的是“农二代”的唯一出路?传统的农耕文化是否会消失?更简单的说,在被拍摄的这些孩子里,九年义务制教育之后。只有少部分会接受再教育,而大多数则成为肩挑全家重任的打工仔。
生命与生命的不相似,这就是记录的意义与价值。于是,1+1又多了一个项目叫:消失的乡村。
中国家庭
家庭相册,时代的纪录片
作为妇联主任,龙大姐是村里较为风光的先进人物,给我拿出属于她的相册,上面积满了灰,她挨着讲解着这些照片,每一张都是她的骄傲,都是她生命的轨迹。
我去过许多家庭,被分享过许多的家庭相册,每一本相册都有一个家庭背后的故事,同时它也是一个时代变迁最好的佐证。所以,1+1不仅仅是会记录孩子成长,它还会记录了他和他的父母,他的家庭,以及当下的环境。
这就是“中国孩子”延伸的关于“中国家庭”。
所以,1+1最后由三部分组成,中国孩子,中国家庭,中国乡村。这些会组成一部漫长而真实的社会纪录片。希望将来能为儿童成长教育和社会学研究提供一些案例和素材,为当下中国和未来中国保留丰富的影像资料。
18年有多难?
2013年中旬,我在深圳拍摄了一个从加拿大回来的3岁小男孩,他的母亲为他报名参加了1+1项目,她同样翻起家庭相册,展示着她为她的三个孩子做的成长记录。
我向她讲述我的压力和困惑。我的母亲从网站看到1+1计划,发短信告诉我:她的第一个反映就是快气晕了。是啊,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得轻松一些,而且觉得这样一个计划,似乎都应该是一个又高又大的人去做的。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如果我要维持18年,那么最少的费用是200万。我一听就吓坏了,是啊,那会是多少个0啊。这些都是我没想过的,我只想过生命脆弱,旦夕祸福,然后给我的摄影师朋友说,如果我有什么,请帮我继续拍下去。
孩子的妈妈带我去她的书房,拉开柜子,里面全是孩子们的书信和各种单据。原来她从1999年原本只是想资助1个孩子开始,到现在夫妇二人资助了30多个孩子,已经10多年过去了。暑假,她还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看望乡下的孩子们。让孩子们懂得世界不是他们所看到的一个摸样。
她安慰我:
别担心,日子很快,18年不难。
还有一个每年都会来找我拍照的朋友问我:为什么你们不选择送衣服、助学这些更有实际意义的呢?拍照有什么意思?是啊,说这话的时候她似乎忘了她每年会找我拍照这回事。是啊,只有当达到温饱线以上,才有机会谈及精神以及个人价值。可是,就像我们会给孩子们拍照,给他们带去画笔、本子、相机,将来还会带去音乐和动画片一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希望在为他们做成长记录,为时代和个人生命留下佐证的同时,可以传递给他们的是,不管贫穷、温饱、还是将来奋斗后获得富足,都能有一个有趣的心态来打量当下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世界,那么长大后的他们才不会惧怕被时代和命运抛向何处。
夜里我经常辗转,我真的开始这个计划了吗?这可是18年。有时,我也会想逃避,去闲云野鹤,但是清晨醒来的时候我告诉自己:开弓没有回头箭,选择了,就走下去。在这条漫长的路上,我们一样可以变得好玩有趣。
后记:
1+1从2012年实现-行动,到现在已经2年了,截止的报名参加时间是2014-12-31.
目前参加的城市家庭来自:深圳、广州、香港、珠海、杭州、上海、北京、重庆。开拓了三个乡村:云南黑泥沟(苗族)、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区(水族)、四川新都桥佛学院(藏族)。今年继续再开辟新的乡村。
我也希望在最后截止之前尽我之力吸引更多的家庭参与进来。因为当截止之后,这个项目才等于真正成形,并展开各种其余的内容。18年长征这才是第一步。
这个项目并不是我的个人摄影项目,它会成为一个团队,由更多优秀的人们来完成完善。摄影只是其中之一的基础。
文 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