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毯,游走于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贵族
- 来源:精品家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织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01 13:59
织毯在历史上曾经作为神谕的载体,象征身份与财力,现今则成为装饰世界的贵族,体现品位和修养。每一幅织毯背后,都凝结着工艺师们的神思,以及不为人知的创作故事。近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携手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联合推出“谜途:时间·空间·织毯”展,百余件6世纪至今来自欧、亚、非三洲的织毯艺术作品重现世人眼前,带领人们重新发现和探讨装饰、物件、手工艺与现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
格雷森·佩里《真相与信仰之地图》,2011年
2011年,英国艺术家格雷森·佩里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策划了名为“无名的手艺人”的展览,这幅挂毯正是其中展出的一件作品。佩里在7米长的《真相与信仰之地图》中,展示着人们从麦加、巨石阵、奥斯维辛、温布利等历史地点出发,向着火狱、星光界、涅磐、香格里拉、极乐世界、冥府等异界朝圣。他的手艺既是对历史之重复的戏谑,也是对历史与艺术史构建的重复本身的探究。
学术界公认地毯编织技术起源于2500年前的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公元7世纪左右,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那些做礼拜时所需要用到的、带有明显宗教信仰特色的手织地毯开始出现。到了14世纪,地毯进入欧洲教廷以及宫廷,图案华丽且手工精细的地毯很快成为上流社会的宠儿,欧洲织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然而进入19世纪,随着人们对机器和非人造物的崇拜,地毯逐渐丧失了不可一世的尊贵地位,甚至衰退为不再有任何延伸阐释的历史遗物。直到19世纪下半叶由威廉姆·莫里斯等人发起的“艺术与工艺运动”,艺术家开始参与到日常生活的设计中去,人们对包括织毯在内的手工艺品存在价值的认知才得以扭转。
20世纪开始,以让·吕尔萨、毕加索、柯布西耶等为代表的艺术家开始投入对织毯艺术的创作,并将其视为艺术与设计、绘画与雕塑之外的另一个方向。绘画说空间,雕塑讲量感,而织毯既兼具绘画和雕塑的表现功能,又突出平面和立体的形态特征。凭借其独特的灵活性、可塑性,织毯很快成为康定斯基、索尼亚·德劳内、米罗、克利等抽象艺术家的表达语言,之后被约翰·马·阿姆兰德、迈克·凯利等艺术家运用在装置艺术作品中。上世纪60年代的“新壁毯运动”,使织毯成为雅科达·布依克、安奈特·梅萨奇、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奇等女性艺术家表达政治或女权理念的载体。这些兼具视觉和触觉之美的作品,也带动了西方艺术家向着手工艺和装饰主义的回归。
织毯在中国的传承已经超过2000年的历史。西汉时期,那些带着异域风情的织毯艺术品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从寺院、僧侣,到帝王、贵族,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织毯一直作为地位的象征为权贵所专有,真正与织毯发生亲密关系的几乎只集中在有着游牧传统的西北地区。然而,从明代江南地区的缂丝作品,到清朝来自新疆精美的毛毯,那些流传至今的珍贵文物,也是古代中国杰出的手工技艺以及审美艺术的代表。
勒·柯布西耶《手》,1951年
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与画商玛丽·居托里的交往中发现了壁挂艺术,这位闻名遐迩的建筑家偏爱在极其单纯的背景上表现简洁的线条。柯布西耶因壁挂艺术方便移动的特点而将其定义为“墙上的游牧民族”,认为它尤其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他在壁挂艺术中找到了实践其绘画和建筑思想的创作空间。
毕加索《舞蹈》,1967年(根据1925年绘制的样板织造)
曾在奥比松学习低经织机技术的雅科琳娜·杜巴赫是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穿综工匠之一。她的作品线条细致,用色大胆而协调,放弃使用惯常的暗缝工艺,直接以交叠的纱线覆盖毯面。1951年,毕加索在法国小城圣特罗佩结识了杜巴赫夫妇。这对艺术家伉俪后来根据毕加索在1925年完成的名画《舞蹈》制作了27件壁毯,主题呈现出生命与死亡的混沌之舞或是阳台窗前的耶稣受难场景。
毕加索《梳妆的女人们》,1976年(依据1938年原作以及1967年黑白摄影)
这张壁毯所依据的样版原稿不是油画,而是一件尺寸巨大的壁纸剪贴画。其剪贴手法不同于立体主义剪贴画,图案呈具象风格。毕加索把壁纸这一典型的装饰元素作为原料,并且选用了与画面色彩最接近的壁纸。画作主题为女性梳妆的场面,毕加索对此已进行过长期的研究和创作。曲线设计的效果突出,女性编结头发的主题很好地对应了壁毯本身的编织过程。
瓦西里·康定斯基《水平线》,1974年(根据1939年绘画作品)
1911年,来自俄国的画家康定斯基写下《论艺术的精神》这一经典著作。作为抽象艺术的前驱,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为这张名为《水平线》的地毯绘制的样板里融入了形似微生物的抽象图案,反映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各种神秘符号漂浮在不规则的横向空间,形状与鲜艳色彩的互动展现了空间的无限性。
让·皮卡尔·勒·杜《人与大海》,1964年
让·皮卡尔·勒·杜一生共完成了超过400件壁挂作品,被视为法国奥比松成就最高的壁挂大师之一。让·皮卡尔·勒·杜的创作以传统构图方式为基础,风格平易近人。色彩对于他来说既是装饰元素,又是表现反差的方式:白昼黑夜、苍穹大地、光明黑暗……他的作品除了时间和宇宙的寓言外,也有纯粹取悦视觉的图案,如鸟笼、装满鱼和贝壳的网兜等。
让·吕尔萨《海之波光潋滟》,1965年
被称为“现代壁毯之父”的法国艺术家让·吕尔萨,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复兴和革新了法国传统的壁挂,使法国古老的传统壁挂重新恢复艺术青春。他第一个把现代设计观念带到壁挂里去,把现代绘画和壁挂技术相结合而使壁挂以新面貌出现于艺坛。
迈克·凯利《小雏菊盖毯》,1990年
该作品同时从艺术史和本土文化两方面汲取养分,玩偶、绒毛布偶和盖毯这些令人联想到童年和青少年的物品构成了迈克·凯利创作语言的重要元素。装置中使用的“娃娃”其实是被遗弃的物品,艺术家把它们摆置成可笑且具有明显性意味的场景。毛料和布料材质的物件既透露出私密感,同时又构成了一种令人不安的陌生感。
让·吕尔萨《人》,1945年
作为推动壁挂艺术复兴的关键人物,“吕尔萨风格”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融合了中世纪艺术、宇宙起源论和寓言。在《人》这件作品中,画面中央的人物身挑扁担,扁担上每一层元素都是对宇宙(星球、太阳)、自然和人类(女人、男人)的隐喻。
乔治·鲁奥《三个脑袋》,1934年
鲁奥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法国画家之一,他作为配色家和版画家的深远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在这件作品中呈现出一个对称的布局。面向前方的资产阶级女性夹在两个侧立的身影中间,左边是一位富家女子,右边则是一个马戏团男孩。这些主题是艺术家对社会带有批判眼光的观察,反映了他对苦难的反抗和对形态与色彩的探索。
薇薇安·韦斯特伍德夫人
晨袍(《1783》系列),1995年英国时装设计师薇薇安·韦斯特伍德夫人被视为朋克和新浪潮风格的代表人物。上世纪90年代初,英国布兰顿地毯公司邀请薇薇安·韦斯特伍德为品牌的年度广告担任设计师。“1783”系列重新演绎了18世纪的服装风格。布兰顿公司的地毯被制作成了有夸张造型衣领的晨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