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这个成语在肇始之初,就是富含贬义的,笔者斟酌了许久,觉得和今天说的话题还是有深度关联的,所以还是希望能做一下理解方面的变通,用到这次我们要说的场景中,不至于显得太过奇怪。什么场景需要“一丘之貉”呢?容我慢慢道来。作为一个老CIO,有一件既快乐也苦恼的事情就是要经常回答许多朋友的问题,尤其是刚做上I T经理,或者企业项目经理朋友的提问。这些提问许多很有挑战,比如涉及到O2O话题,供应链和电商耦合的话题等,也有许多是老话题,比如今天谈的这个选型话题就是一个典型的老话题。

  信息化项目选型对于企业来说,就像人结婚一样。一般来说,一辈子就是一次,所以格外慎重,企业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换系统。这换系统真的和离婚没有什么两样,当然也有不一样的。企业用过系统,如果换不上更合适的系统,往往蕴藏着某种灾难,人却可以在离婚后不要立即结婚。

  这个选型,一个软件公司几乎每天会碰到,而众多的企业,是几年一遇啊。这么大的事情,要在较短的决策周期里保证品质,那应该如何是好?特别是现在以及今后的许多企业,真心不希望用大半年、一两年的时间来做选型,等选下来后发现,商业环境已经时过境迁了。这样的话,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迫切。恰恰在最近一段时间,不少朋友向我咨询到底如何快速选型的事情,实际上可选的基本都是国内外那五六家的E R P厂商的产品。到底应该怎么在这些主流的产品中选择一家呢?我还是先说出我的建议吧。这个建议就是咱们就不选产品了吧,将选产品变成选人。跳出目前广大软件厂商制定的项目规则,这其实也是为厂商好。

  为什么现在可以只选人不选产品?主流的ERP产品,现在少的有几万用户,多的有三四十万用户,在企业和软件厂商的协同努力下,综合品质都已经显著上升,实施能力也较之前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不同产品之间还有许多差异,比如国内的一些特色需求,国外软件厂商不能提供,比如某些厂商在某些行业上更有优势等。但是总体来看同质化还是比较严重的。所以产品本身的差异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加上我们所共知的软件公司知识管理“灯下黑”的缘故,所谓的品牌价值对于我们企业来说,都蕴藏在个别顾问的脑海里面。

  我认识一位顾问,他在9年间接触过400个项目,亲自任项目经理的有80多个,可谓是阅人无数、阅“项”无数,很多烂尾工程,他用一周时间就能起死回生。所在公司的几大产品每个新的变化、适应性都非常了然。软件行业,说起来蛮高科技的,本质上还是一个手艺人的行业,在交付环节,没有过硬的实施能力,还真没有办法过关。至少,我们在选型上,要重点突出选人。再烂的产品,有了合适的人,也不会影响我们业务价值的目标。

  怎么选人呢?选人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形成对我们企业有利的统一战线。就是题目中说的“一丘之貉”,让乙方的售前、实施人员和我们一起战斗,而不是乙方产品的解读员。用类似猎头的模式对实施团队(从售前开始)进行面试、试用。将冗长的商务推敲时间变成实在的业务研究时间。几个厂商的团队进行P K,前置条件是如果入选,直到项目结束,团队成员不准离开(除非死亡),有离开的情况,将承担巨额的违约责任。深度地绑定。如此火力侦察2~3个月,必有靠谱团队产生。从某种情况看,项目团队成员到岗相当于是劳务派遣。2~3个月时间,任何重点问题、先锋问题,都会有具体的解决方案产生。即便是变更产生,甲乙双方的默契也有利于问题解决。

  项目预算不管是按照产品计价,还是实施人/天计价,都不是最重要的了。实际上在2008年前后,我作为甲方负责的一个项目大致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其实这对于软件公司而言,也深刻地有利于实施团队的稳定,可以多块好省地完成项目。有一个厂商前几年推行客户经营模式,大体也是如此方式,客户满意度非常高。或许,这个方法大家不够认同。然而环境真的变了,刻舟求剑没啥用了。欢迎大家指正。

  王甲佳

  苏州悦果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曾担任江苏、浙江两地企业的CIO,温州市信息管理学会秘书长,同时兼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专家、北京大学CIO同学会副会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