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振清:地产与艺术策展合谋的那些年
- 来源:收藏拍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顾振清,地产,艺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13 16:17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刚刚发端,在政府严格审查与监控之下,处于半地下状态,凡是这种非主流的艺术家组织的展览,一开幕马上就会被地方片警强制关闭。一关闭,消息就会被关注中国地下艺术、前卫艺术的国际媒体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地产商发现了当代艺术展览博人眼球的功能,出于宣传需要,开始与独立策展人合作,赞助当代艺术展览。而地产企业的介入,直接改变了中国艺术的势力与格局。
策展人与地产商,一波三折的初遇
1998年至2002年,中国的独立策展仍然处于试水期,处于资金不足、举步维艰的状态。那时候做策展往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人赞助一小笔钱,策展人再找来其他钱,然后攒一个展览;一种就是策展人想做一个展览,到处去找钱,像燕子衔巢一样地攒出一个展览。
到了2003年,地产商开始出钱赞助艺术,做一些比较大的展览。但是,那个时候国内地产商有名的就那几个,潘石屹、张宝全、王石等。这几个地产商成了策展人明里暗里想拉拢的对象。当时潘石屹正在做了一个“长城脚下的公社”,所以有策展人想去拉拢他,让他拿出来地方做展览,结果没成功,因为他有自己的计划,对艺术策展本身并没有兴趣。至于王石,没有见着本人,只见到他手下的一些干将,他们只是想在售楼的时候让艺术家做一场秀。到最后,反倒是张宝全最靠谱,不过与张宝全的合作也是一波三折。一开始,他把策展人和艺术家抓过去开研讨会,给他出了很多主意,包括宋冬当时提出拿苹果当一种介质,做一个苹果房子的创意。结果,张宝全没向艺术家要知识产权委托书,也没有署艺术家的名字,就直接把这个创意用在了概念地产展上,引起了宋冬的不满。当时这件作品用真的苹果搭建了一个房子,下面有一个类似水龙头的出口,打开出口,苹果就可以滚下来,然后观众可以排队领苹果,当时的现场热闹非凡。由于这个作品名不正言不顺:最初创意是艺术家,出钱的是建筑商,实施的是建筑师,生产过程特别山寨,所以这次展览和作品就没有被太多提及,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通过这次接触,顾振清明显感觉到张宝全比当时其他的地产商对当代艺术更敏感。所以,当顾振清成为他的座上宾之时,便争取到他16万元的赞助,组织“二手现实”当代艺术展。在展览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张宝全又让顾振清去看了百子湾苹果社区的新楼盘,于是,顾振清建议把售楼处做成一个展场,就是现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原址。就这样小西天今日美术馆的展场是“后现实”篇章,百子湾苹果社区的展场是“前现实”篇章,中间用几辆大巴车来做衔接,在大巴车上还有装置和表演的作品做展示。这个名为“艺术大巴”的概念也是来自宋冬,当时他有两个助手来做这项工作。而且这个展览也碰上好时机。自2001年后,中国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喜欢在一些大展览的同期做平行展,也叫卫星展。2003年的“二手现实”是首届北京双年展的一个平行展,不少嘉宾和观众都在参加完北京双年展之后跑过来看这个平行展,使得这个展览一下子就备受瞩目。
地产商成为当代艺术的最佳金主
地产商关注当代艺术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当代艺术和地产的创意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强调观念上的解放和跳跃性的思维,能激发更多的创意,第二,当代艺术有暖场效用,成了一个推广和包装宣传的方式,第三,可以借助艺术打造会所或社区文化中心。所以,有人说当代艺术和地产的拥抱是一种互相利用,互相激发,但是,对于独立策展人来说,在那个时候,地产商的介入的确很不一般。
首先,办展览的场地有着落了,以前做展览要么去租场地,有时候甚至要非法地使用场地。但地产商作为空间开发者,场地问题自然不在话下。第二,地产商有一笔楼盘宣传推销的资金,这一笔资金用常规的广告方式去宣传的话,远不如用艺术展览的方式宣传获得的眼球和经济效益大,所以地产商在资金方面会比较靠谱。
第三,地产商跟媒体一向交好,所以借助地产商的媒体资源,使艺术传播效应放大。
第四,逃脱审查和干预机制。由于当代艺术属于新生事物,地产商不懂,意味着策展人可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那时候在地产商的场地里做艺术展览,基本上没有审查,只需要策展人做自我审查,所以在审查制度方面是全面开放的,而且地产商推崇创意,使得策展的自由度、作品的表达自由度最大限度得到保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使独立策展难以为继的状况终于结束了。以前独立策展人做完一个展览,钱花完后,就喝西北风了。但是做了地产商的展览以后,会有连锁效应,策展人在一个地产商那里做一件事,会让其他地产商觉得有利可图,可以请这个策展人来做展览。所以独立策展在资金链上难以为继的状况突然得到了解决,变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美协艺术和学院艺术在2001年以前一直是政府的喉舌和思想文化的阵地,没有摆脱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艺术工具性职能,所以一直处于政府赞助和政府买单的状况。而当代艺术是一个另类,是从半地下走上地上的一种艺术形态,政府虽然默许它存在,但是并没有支持。那时候的中国当代艺术主要靠欧美力量的赞助,比如基金会、收藏家、画廊、博物馆,使中国当代艺术一直从90年代活到2003年。当然,其中也有过一些国内的资金支持,但是凤毛麟角,到了2003年以后,才形成了一个来自本土的资金链的支撑,地产商成了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金主,当代艺术也突然就变成了社会焦点和明星。
所以,顾振清认为,在2003年以后,地产商的资金是当代艺术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推力,2003年张宝全赞助和支持《二手现实》是比较早的案例,之后地产商和当代艺术的合谋就变成了一个经常性的现象,或者成为一种艺术现象。在2003年之后的一些重大展览里,都有地产商或明或暗的身影在。比如,2003年底,左岸公社的发展商林涧答应出50万元来做“左翼”展览,到了2004年,西安就掌灯地产项目的发展商林勇,也拿出50万来做水墨艺术展。这些展都有明显的地产资金支持,使得中国最前卫的艺术家得到独立展览的机会,实现新的计划,展示新的作品,形成当代艺术家的社会化交流和展示。
金主花样百出,独立策展也不易当然,当时的地产商对于策展人的想法也是有过干预的。比如“左翼”展览时,黄永提出一个作品计划--《右翼》,他要把美国EP-5侦察机的一个右翅膀在这个展览上制作出来(如今这个作品伫立在798创意广场上)。因为这件作品牵涉的资金量很大,需要10万到20万,整个展览计划总预算不过才50万,所以当时顾振清担心地产商不同意。而且,地产商出的这些钱本就不够用,策展人还需要到外面去整合更多的资金。所以顾振清当时让地产商跟黄永砯在深圳机场见面商议,他们两个人签了协议,地产商同意做这个计划。但是,当这个作品做完了以后,地产商突然变卦,不让展这件作品,因为黄永砯类似的作品曾经在广州美术馆展出的时候被某国抗议并被取消展出,所以他害怕展出这件作品的话,也会有一些政治风险。
当时这位地产商,坚决不肯让步,结果作品原封不动地退回去了。为此,顾振清等不得不连夜写公开信,广而告之因地产商的不守承诺导致展品撤展。为了此事,地产商的弟弟还对外放一些狠话,至今尾款10万也没付给顾振清。在展览结束以后的一次见面会上,该地产商对顾振清避而不见,虽然最终见了面,不过无论顾振清说什么,他也充耳不闻,最后不欢而散。
2003年之后,顾振清在西安的展览就变成了策展方和地产商的斗智斗勇,因为他们的违约率比北京的大地产商要高。策展人经常要跟地产商斗智斗勇去推动项目,走一步谈一步。当有些地产商自作主张地给展览添油加醋的时候,策展人怎么来捍卫当代艺术的独立性和策展的独立性。特别是开幕式上,地产商对作秀乐此不疲,甚至对展场有一些影响和干扰。但是顾振清个人认为好的作品是不怕干扰的,只要不要求艺术家修改作品,麻烦就不算太大,当时他们还是顶着压力和干扰把事情做了。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地产商的宣传策略较多,也使得开幕现场找到了更多的观众。比如,水墨艺术展在西安旧掌灯地产项目开幕式上,史无前例地来了5000人,要动用警察封路、维持秩序,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个展览上,顾振清跟地产商的一个重要斗争就是,顾振清要求在地产项目的售楼处之外的地方另外开一个展场,然后把参展艺术家分成两队,白队在地产项目的售楼处展厅展出,黑队在陕西美术博物馆展厅展出,有点黑白两队PK的意思。没想到西安的观众们非常配合,自己拉小旗,当评委,主动来给两队打分,热闹得不得了。但是地产商却不满意效果的,他们认为跑到外面去做宣传,那笔钱是白花掉的。
独立策展人中心制的没落
2003年以后,地产商成为重要赞助力量,而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很快多元化了,现当代美术馆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比如多伦现代美术馆完全是一个国有资产支撑下的政府美术馆,上海的MOCA则是一个香港的珠宝商投资经营的私人美术馆,收藏家做的美术馆也不在少数,但是它不是一个唯一的模式,它只是美术馆投资力量多元化中的一分子。
2005年,艺术市场突然进入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而艺术品市场的兴盛直接冲击的对象就是从1998年一直红到2005年的策展人中心制,艺术资金来源突然由以前策展人去拉赞助、整合资源,变成了艺术市场机制支撑模式,拍卖行、画廊、艺术基金、艺术投资商等成了美术圈的一些重要的金主,有能力来支撑、赞助艺术展览,所以地产商作为艺术展览重要赞助的机制很快就翻过去了,成了赞助机制之一,一些重要的策展人跟地产商的合作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要了。一直到了2010年欧美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影响在中国深化以后,国内的一些地产商形成了一些新的投资模式,地产美术馆大量出现。最终地产商从赞助当代艺术和独立策展入手,顺理成章地逐步深入去经营画廊、美术馆、基金会,所以后来有不少的地产项目和艺术有关,比如说南京的四方美术馆,它是一个建筑论坛项目和地产商合作的产物,收藏了不少作品,成为真正的私人美术馆。
文:王金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