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硝烟

  • 来源:收藏拍卖
  • 关键字:甲午战争,日本,书店
  • 发布时间:2014-08-13 16:28

  甲午农历二月,旧俗称为“花朝”的前一周,飞到了东京,不是为了看早樱,这次是专门应广州一家博物馆的请求,去寻找日本出版的甲午战争史料。

  甲午战争发生在光绪二十年(1894),在日本是明治二十七年,距今天刚好一百二十周年。

  日本虽然经历了二战的炮火,对于旧物却仍然保存完整,相比之下,甲午战争的图像实物数据,在中国内地,几乎是百不存一。为了今年的战争纪念周年,只好“图失求诸野”,找到昔日的敌国来了。

  转机飞到台北,先去找相熟的百城堂林老板小坐了一下,老林是台北仅存的几个老旧书店主之一,满肚子书林掌故。他随手翻出一册《日清战争实记》,说,我手上只有这一本,看了封面和内容,老林说,这是1894年创刊,东京博文馆出版,每月三编,共出五十编。出到1898年为止。这册只是其中三十二编,内容已经割让了台湾,但里面的内容,却有日军占领威海要塞的图片,还有马关议和的详细记录。

  初战告捷,小有收获,不免心中窃喜。老林又指点了东京淘书的几个好去处,别过百城堂,随即登上台北到东京的航班。第二天,刚好是每年四回的东京“平和岛骨董祭”开幕之日,根据老林的教路,赶在十点开幕之前,就守候在门外等候。

  平和岛骨董祭是日本最大型的民间骨董旧物交易场,摊位有二三百个。在众多贩卖家具、和服、小玩意的摊贩之中,有几家是专门摆出了明信片和地图等史料的,带着早稻田的点秋博士,我们在堆成半米高的地图和宣传画之中寻觅。

  日本不愧是出版大国,尤其在近代,他们的宣传手段,影响了整个亚洲。中国今天的“宣传部”理念,虽来自苏联,但是手法和方式,却很少人知道是学习日本,尤其是明治维新后的军国宣传。明治以后,为了向国民宣传国家的崛起和富强,更为了对外扩张侵略的需要,日本开始了由政府主导的宣传攻势。大量的出版物铺天盖地向国民和新征服地的民众灌输帝国的强大。今日仍然充斥日本古书店的各种宣传资料,就是百年以来积攒的结果。

  不过挑拣下来,我们很快就发现,从大堆出版物中找出甲午,真不是容易的事。这是因为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为日清战争)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第一场大胜仗,然而在1894年,照相摄影技术仍然未普及,照相机仍然是个累赘,曝光时间也不允许在战船上随时快拍。所以这次战争的图片数据非常稀缺。十年以后的日俄战争,则是日本的第二场大胜,那时节照相机已经盛行,所以日俄的图像非常多。

  好不容易从地摊上抽出一张写着汉字“甲午战阵画报”的铜版画,不禁眼前一亮。画面上,右方的日本战舰神气地占据了大片空间,左侧一艘清国军舰并没有开火,只是束手以待地看着更远处一艘大船逐渐沉入海底,画面上方,从大段文字解说,知道这是黄海大战的前奏,牙山湾的击沉“高升”号事件。

  甲午年7月23日,悬挂英国旗,属于英商怡和的“高升”号被清国租用,载着淮军官兵1100多人,从大沽前往牙山。路遇日本舰队,这艘船从大沽出发的时候,清日两国并没开战,但是走到牙山湾,战争已经打响。“高升”号遇见的日本船,是英国制作的“浪速”号,舰长就是后来日俄战争名将东乡平八郎。

  东乡派小船到“高升”号上,下令船上清兵跟着“浪速”号走,实际上是想俘虏船上军人。“高升”号上军人闻讯激动万分,表示宁死不肯受辱。东乡得悉船上士兵要求后,即用信号通知船上的欧洲人离船,准备攻击“高升”。但中国士兵则控制住救生船,打算用船上的欧洲人作人肉盾牌,这时“浪速”号竟然发射鱼雷,并用右舷炮向“高升”号开火。“高升”号只是商船,并没有武器,中弹后开始下沉。英勇的中国士兵,竟然用步枪在高处徒劳地向“浪速”号射击,作垂死抵抗。日本派出小艇,却只是为了搭救落水的欧洲人。还向落入水中的中国军人射击。画面左方负责护航的“操江”号则更为怯懦,船上士兵目睹“高升”号的沉没,惊惧之中,转航西逃,但由于它的航速只有九节,下午1点50分,被日舰“秋津洲”追上,管带王永发竟然下令降下龙旗投降。船上有一名勇敢的丹麦电报员弥伦斯,在敌舰靠近之际,他将随身携带的密码本毁弃,劝王永发赶紧销毁清国指挥官丁日昌的文书,并将船上携带的二十万两海军饷银投入海中。文书销毁了,银子却因过于沉重,全部落入日军之手,王永发和他的同袍连着“操江”号被押送回佐世保基地,受尽屈辱和折磨。

  在平和岛看了一上午,只找到这一幅,自然将目光转到东京最大的神保町旧书街。第二天东京天晴,樱花也开始露出花苞,我们到了神保町最大的地图店“秦川堂”,这里的分类非常细,各个不同时期出版的版画和地图,都分类整齐摆放在相应的抽屉之中,就像图书馆一样方便,这也看到日本人做事的细致。果然在“日露日清”的抽屉中,找到了另外一幅黄海大战的铜版画。

  这幅全景式的图片,描绘的是日舰队重创北洋海军的全景。9月17日中午12点50分,黄海海面,清国与日本舰队相去5300米,清国主舰“定远”右主炮塔305毫米巨炮首先打出第一炮。讽刺的是,这德国制巨炮的后座力,居然将脆弱而缺乏维护的舰桥当场震塌,指挥官丁日昌从上面跌落摔断了腿,而他又没有在战前明确由谁代理,致使战争一开始就没有统一指挥。

  画面清楚地标示了参战双方各船只的情况,左侧精疲力尽,乌烟弥漫的是遭受重创的北洋舰队。左侧第二船,就是广东番禺管带邓世昌率领的“致远”号。“致远”号是北洋海军之中,航速最高的一艘,速度为18.5节,在战斗一开始,就受到日军的重击,水线下方遭到13英寸炮弹击穿,而水密门隔舱的橡胶封皮,却因年久破坏,根本无法隔水,海水汹涌灌入,船只随时有沉没危险。邓世昌在指挥台上,镇定地对着官兵大喝:我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我辈虽死,而海军声威不致坠落,这就是报国呀!

  “致远”号将最后孤注一掷撞击的目标锁定眼前的日军主力“吉野”号。“吉野”号与“致远”号,这两艘死对头居然是同属英国岩士唐公司制造的,当时最新装备的战船。但是“吉野”号最高航速达到23节,是世界最快战船,当“吉野”号看到“致远”号用船首向自己冲来,赶紧逃避,并向“致远”发出大量炮弹。电影《甲午风云》中,“致远”号最后被鱼雷击沉,不过根据近代历史学家的考证,其实它是被日舰雨点般的炮弹所击沉,邓世昌时年才四十五岁。

  在近代历史上,“致远”号由于故事悲壮,所以知名度在北洋海军中最高,然而这幅铜版画强调的却是正中被击沉的,高悬龙旗的“经远”号,“经远”号由德国福尔铿船厂制造,排水量2900吨,比“致远”要多出600吨。是日下午4时16分,由于北洋各主力舰已经退出战场,日舰第一游击队集中攻击“经远”号,管带为福建人林永升,以一敌四,从容指挥官兵还击,被炮弹击中头部,当场殉国。大副陈荣,二副陈京莹接替指挥,也先后牺牲。日舰不停向船身发射鱼雷和排炮,至5时30分,从左舷翻到海中沉没。

  画面之中正是船身倾侧,海水涌入导致锅炉猛烈爆炸的情形,船上有官兵正从船尾准备登小船逃离,却并不是实情。按照史料的记载,在黄海大战之前,为了勉励官兵勇敢,也为了清除耀眼的目标,所有战舰上的救生船都被拆走了。

  找到两幅海战画面,再搜集了一些杂志和地图,正想得胜班师。晚上在酒店,点秋兄却忽然想起日本很有用的一个旧书网站,从关键词搜索得出,还有几张图能试试碰运气。第三天早上,按照网店数据,果然又找到一幅木版设色的《镇远号纵览之图》。

  木版画是铜版画面世之前,印刷版画的主要形式,尤其在亚洲各国。日本的木版画源自中国,近代以来又发展了多色木版印刷,除了宣传画,还印浮世绘等等。这画上的颜色,却是故意编排的。“镇远”号是日军心目中最大的战利品,这是因为这艘排水量达7600吨的德国战舰,由李鸿章亲自命名,曾经与同级的“定远”号一起,在战争前的1886年停泊日本长崎港补给上漆(当年中国尚无停靠7000吨级可供维护的船坞),这两艘巨舰配备克虏伯305巨炮四门,给日本朝野造成极大恐慌,日本遂以攻击此两舰为假想敌,专门配备了320毫米的“松岛”等三舰。

  “镇远”号由于有厚达12英寸的钢甲,在黄海大战中,躲过了日军的猛烈炮击,同年11月14日,遍体鳞伤的“镇远”号驶回威海军港,却在港口内触礁,海水涌进底舱。管带林泰曾负疚服毒自杀。第二年(1895)2月4日晚上,日军派出鱼雷艇偷袭威海,旗舰“定远”号中鱼雷入水,丁日昌只好离开移驻镇远。

  10日下午,丁日昌忍痛下令用水雷将“定远”号炸毁,以免落入敌手。11日夜间,丁日昌知道大势已去,提议突围,身边军官无人答应,甚至提出用鱼雷自毁“镇远”号,也无人动手。12号上午,丁日昌签署了投降书,派“广丙”号管带程璧光(香山人,后来民国的海军总长)带往日军锚地,自己服毒自杀,至此甲午海战结束,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幅套色画描绘“镇远”号被俘虏后,拖往长崎码头时,日本国民争相从海陆围观的情景,左边升起太阳旗的是日本“高千穗”舰。全图用斑斓的色彩将“镇远”号的暗灰色映衬得格外沮丧。“镇远”号入编日军后并没有更名,成为日本第一艘战列铁甲舰,还曾参加日俄战争,后来被拆解并成为靶舰。日本人还将“镇远”的船锚铁链等长期陈列在东京上野公园,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雪国耻,向日本索回“镇远”号遗物,最后在1947年5月,由招商局轮船将遗物带回祖国。

  文、图:梁基永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