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企业怎么玩转美术馆?
- 来源:收藏拍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私人美术馆,地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13 16:19
建私人美术馆,你准备好了吗?
提到私人美术馆,总会想起烧钱之类的字眼,作为非营利机构,生存显然已经成为困扰私人美术馆发展的头等难题,一波波私人美术馆在高大上的赞誉和热闹非凡的派对中诞生,又悄无声息地销声匿迹,或者半死不活地吊着半口气,不知什么时候就关门。这么多活生生的例子证明私人美术馆确实不好做。但是,近几年,尤其是2010年以来,中国建私人美术馆的热情却逆势上扬,尤其是以地产集团居多。可是,很多地产集团在豪情万丈地放出将建美术馆的消息后,却往往在人们的期待与等待中,一再延迟,甚至石沉大海。而那些新生的年轻私人美术馆,又将怎样逃脱昙花一现的厄运?
地产商往往会热衷于在自己开发的楼盘中引入美术馆,但是,早期由地产商建立的私人美术馆持续到今天的并不多,有很多还没做起来就倒掉了,因为社会大环境不好,没有形成赞助艺术的风气,也没有与之配套的政策鼓励,尤其是税收,加之融资结构有问题,单靠地产商自己的力量,资金链很容易断裂。但是,对于地产商来讲,一方面,美术馆可以帮助楼盘吸引观众,带来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另一方面,美术馆每年投入的资金比地产广告要少得多,达到的效果却远远高于广告。另外,房地产是一个暴利的行业,资金积累得太快,肯定要有一个出口,所以地产商前赴后继收藏艺术品并建私人美术馆的热情并不难理解。但是要做好就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了。
著名策展人王春辰认为,做好私人美术馆应该具备的条件,除了资金、空间、明确的定位、清晰的收藏方向、运营管理和展览执行专业团队外,他还强调,需要投资人充分地理解艺术、尊重艺术,有开放的文化认知,不干预。当然,对于美术馆长期发展来说,赞助人要有回报社会的态度,国际上比较大的集团,比如像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包括比尔•盖茨、洛克菲勒,他们投资美术馆为的是回报社会。但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要实现不求回报的赞助比较难,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需要慢慢地转变。总之,建私人美术馆,任重道远。
整合四个圈子,拷问经营智慧
2010年以来,中国再次兴起建私人美术馆的热潮,创意地产项目拿美术馆当龙头,邀请策展人来参与,这种模式现在每个城市都在发生,只是程度、规模不一样,策展人顾振清对此深有感触:“与政府把文化创意产业看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有关系的。所以大家或多或少往文化创意产业和艺术贴一贴,以得到政府的政策倾斜,所以各种翻版的798、小型的艺术区、美术馆群出现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希望他们不要大跃进,而是真正建成有功能性的、接地气的美术场馆,而不是成为门可罗雀、没有内容的一些艺术祠堂。”
当然,他也承认,美术馆和艺术展场能够发展成798那样观众络绎不绝是很难的,所以,美术馆要打造自己的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否则的话很容易不接地气。
顾振清曾经担任过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艺术总策划、副馆长,以及上海朱屺瞻艺术馆的执行馆长,对于怎样做好美术馆思考颇多,他认为美术馆必须要影响所在城市的四个圈子,第一是大学生,因为大学生对当地的文化艺术活动和事件是最敏感、最饥渴的一群人,对一个美术馆的影响力和人流很重要。第二是媒体圈,媒体记者和从业人员对一个美术馆的关注和传播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媒体经常性跟进,美术馆就会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之中。第三是时尚圈,现在时尚抓住了中国社会的大部分目光,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产业,能否让最强调时尚的那批人关心是很重要的,时尚圈的影响力会给美术馆带来巨大的倍增效应,一如对798那样。第四是资本圈,美术馆能不能继续活下去,形成造血机制,资本圈的关注很重要,如果有钱的阶层和机构对你不闻不问,那你就是一个都市孤儿。所以这四个圈子能否用不同的方式整合在美术馆的平台上,需要美术馆的策展人和操盘手有相当高的经营智慧。
美术馆是一种非营利机构,大多数人以为非营利就不可以有经营行为,一谈经营就搬出自己是非营利机构,其实这是对非营利的误解。非营利机构主要有二种内涵,一就是完全非盈利,二是盈利但不以营利为目的。
很多人忽视了第二种模式,如果美术馆有经营方式,而且有盈利,但是不让股东参与分红,而是把所有的利润用来美术馆自身发展壮大的话,那么它仍然是一个非营利单位。
我们对美国和欧洲公益机构的想象得过于简单了,“他们的市场意识已经武装到牙齿、深入到骨髓,哪能一点不考虑经营呢?简单地把非营利想成铁板一块是错误的。”顾振清相信,未来的中国,一些企业美术馆和地产美术馆都会加入到盈利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方式上来。但是,如果是一个纯营利的机构挂美术馆、艺术馆这样的牌子,就真的有点挂羊头卖狗肉了。
美术馆生存战关键在人才
虽然地产做的美术馆好像都比较短命悲情,有些已经牺牲掉了,有些虽然还活着,但是基本上很少做事情。但是中国的社会现象就是一茬茬倒下去,又一茬茬长出来。
2010年,中国出现建私人美术馆热潮,有些人质疑他们的目的可能是拿着美术馆当幌子去低价拿地,等政府批下地来,美术馆做一两年以后就关掉。不过,顾振清觉得,即便关掉,企业本身也是不情愿的。因为做美术馆是它的一个招牌、旗帜,希望这个旗帜屹立不倒。所以很多人选择美术馆“还存在,只是不活跃”的方式来维持它的生存。其实能否做好,关键在于经营理念的创新和经营者的智慧,如果经营者还是一个书呆子或者艺术家的话,肯定让美术馆变成一个花钱机器。所以他建议这些地产商应该找人才去帮他激活美术馆,让美术馆在各种资金条件下都能活下去。
如今的地产美术馆陷进了一个怪圈:地产商为美术馆团队聘任纠结不止。比如某美术馆团队提出想经营,但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其董事会不允许,认为自己投了那么多钱,就是不希望美术馆去营利,让他们情以何堪呢?但他又不愿意天天往里再投钱,所以美术馆馆长就很纠结。但有些美术馆本来门可罗雀,一旦有人要去帮他做起来的时候,他突然又有了很多条件。比如有些美术馆聘任馆长,会给馆长一个盈利指标,必须为美术馆创造一定量的效益,策展人一看,“天哪,这个是刀山火海,我不去了。”
所以目前中国确实缺乏两种美术馆管理人才,一种是整合高手,一种是自我组织的高手。自我组织人才基本上都是巧妇在做无米之炊,以前没有空间的时候他们都能做得成,如果现在给他们一个空间,凭什么不能做?关键是地产商愿不愿意放权。还有一种就是整合资源型人才,只要充分地相信执行馆长的能力,跟他签委托协议,把美术馆直接委托给他去做,即便很少的钱,执行馆长也可以做得有声有色。
实际上,中国的美术馆领导层已经开始慢慢在换血,或者在多元化。比如,北京尤伦斯的领导层不只是馆长田霏宇,有重大影响的是CEO薛梅,甚至薛梅的话语权要大于馆长,这是一个新的特点,即美术馆已经有了CEO,有了经营管理团队,而不是以前那样是一个馆长负责制。
中国的美术馆经营方式仍然在不断地转型和塑造之中,有很大的变数,当然也有很大的发展机会。顾振清相信今后的十年,中国的众多地产美术馆和企业美术馆会进入一个激烈竞争的状态,这个竞争不是跟他人竞争,而是跟自己的生存命运竞争,坚持半死不活,还是关掉?所有私人美术馆都面临着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困难,非可持续发展的美术馆无疑都是短命的,只有敌过了自己,才能去跟其他的美术馆争夺资源,所以,今后美术馆生存战会更加激烈。
尝试自我造血与企业运作间的共融怎样在严酷的环境下生存,一些新成立的地产美术馆也在进行尝试。比如在2013年年底成立的鸿坤美术馆,由地产企业鸿坤集团投资建立。鸿坤美术馆建立美术馆的目的,一方面是树立起自身形象,另一方面,以为社会的艺术出一份力为己任,从当代艺术的角度推动公众审美的提升。同时,与常规意义上的美术馆功能不同的是,鸿坤美术馆作为投资人建立的私人美术馆,也在集团文化气质、文化艺术活动、公共雕塑、各项目活动方面建言献策并予以配合。美术馆由黄汉娟女士担任执行馆长,由田恺先生担任馆长和艺术总监。
据黄汉娟介绍,他们的展览不追求数量,每个展览的周期会稍微长一些,今年计划做5-6个当代艺术展以及一系列的艺术活动,关注实力派且颇具潜力的艺术家,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
在收藏方面,鸿坤美术馆以现当代架上艺术为主,注重收藏在艺术史上占有相应位置的作品,迄今已收藏艺术品上百件,其中包括林风眠、徐悲鸿、赵无极、吴冠中、靳尚谊等近现代大师佳作,也有刘小东、曾梵志、刘炜、方力钧、刘野等当代艺术名家的经典作品,同时也持续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势力,对已经展现出天赋的年轻艺术家大力支持。目前与艺术家的合作只有一些展览的合作,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合作机会会越来越多及深入,也会适当推广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
为了吸引观众,努力建立起当代艺术展览与大众的桥梁,鸿坤美术馆在服务方面考虑颇多,不收门票的同时,提供免费的导览服务。
除了展览和收藏以外,还有一些针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如艺术欣赏课等,并且已经成为实验二小大兴分校的美育教育基地,希望与更多学校建立关系,成为他们的“校外艺术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艺术,拥有一个更加生动的艺术活动场所,以此来从每一个点滴之处,逐步提升社会的审美水平。
当被问及私人美术馆如何形
成稳定持续的发展之路时,黄汉娟坦言,所谓稳定持续发展之路,是一种理想,目前中国的民营美术馆生存还不可以用这个词定义。中国的民营美术馆相比于西方,目前没有社会捐助或者基金会捐助体系,完全依靠投资人的赞助。那这样的话首先态度上应尊重投资人的企业机制,坦诚面对美术馆自我造血和企业运作之间的一些先天问题,但事实证明这两者间是可以取得共融的,比如美术馆为企业在艺术活动、美学设计方面的补充,在集团内部就可以形成互相认可的商业价值,这样,一方面美术馆得到了资金支持,而企业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文化回报。
文:王金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