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印象

  • 来源:今日中国
  • 关键字:泉州,海上丝绸,旅游
  • 发布时间:2014-08-19 09:20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伊本·白图泰笔下的刺桐城、遍布阿拉伯故事的港口之城。

  福建泉州,这座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城市,因其繁华千年的港口而闻名诸国。它千百年不断的故事里,诉说的是我们阿拉伯先人与这座古城人民之间的友好与情谊。

  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武荣州改名为泉州。自此,中世纪的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及香料之路的东方大港而闻名遐迩,其繁荣程度甚至远超今天的上海。

  时至今日,泉州坊间还流传着阿拉伯人渡洋来华,传授当地人制作香料等技艺的传说。这座横亘历史的古城,你可以在每一页历史典籍与每一个口头流传的故事里,找到关于阿拉伯的记载和回忆。是的,泉州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弟子们来华传教的第一站,他们崇高的品德和情操,至今被后人传颂。

  永远的海上丝绸之路

  泉州的历史被完整地保存在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从中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座城市是如何敞开胸怀,接纳着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宗教与文化的来客。包括阿拉伯伊斯兰、印度、佛陀、基督等诸多文明的文物古迹,都在诉说着我们的先辈是如何乘风破浪来到这里。伴随着文化和商贸交流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在生活经验的共享,形制各异的船舶在他们手中诞生。

  始建于1959年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座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的博物馆。1979年,泉州古船陈列馆落成后,博物馆开始对游客开放。现在的新馆区于1991年建成,主体建筑出自著名设计师之手,造型精致宏伟,主体建筑宛如一艘远航归来停泊港湾的双桅帆船。新馆区占地3.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90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珍贵航海交通文物。在众多的文物展示中,游客明显感觉到浓厚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痕迹。博物馆入口处,迎面站立的是颔首微笑,身着长袍,头缠长巾的伊本·白图泰的塑像,二楼展示的是阿拉伯后裔家族的族谱和众多文物和图片,西非阿拉伯城邑的名字不时映入眼帘,墙上挂着绘有13、14世纪时期的古航海图,先辈们从巴格达、巴士拉、开罗、亚历山大、阿曼、亚丁、麦加、大马士革、耶路撒冷、伊斯法罕、索马里海岸纷至沓来。

  阿拉伯渊源

  公元1345年,著名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华,在《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一书中留下了他对泉州的印象,描述它为一个非常繁荣的港口,用以运输陶瓷与丝绸的造船业发达。他在书中说,虽然此地名为刺桐(阿语意为橄榄),但城中并不见橄榄树。那么“刺桐”这个阿语名字怎么来的呢?想来应是本地人早以“刺桐”命名城市,阿拉伯人来之后,为了方便发音与记忆,便将“刺桐”谐音为阿拉伯语的“橄榄”一词。

  而当地的回族大姓—丁,可以追溯到一位名为“詹思丁”的阿拉伯先辈,因其品德卓越,许多中国穆斯林史学者将他认定为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詹思丁来泉州后与当地人通婚,开枝散叶,其后人取“丁”字作为家族姓氏,如此繁衍。恰如古兰经云:“一颗优良的树,其根柢是深固的,其枝条高耸入云,凭主的许可,按时结果。”

  作为中国穆斯林民族—回族的一支,丁姓是对詹思丁和其子纳苏鲁丁后人的姓氏汉化的标识,现在泉州丁氏后人早已遍布中国南方各地,甚至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也有丁姓回族穆斯林。

  在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里,源于阿拉伯先民的回族一直保持着优良的伊斯兰文化传统而广受尊重,他们践行着“爱国属于信仰”的教义,与人为善。

  江头回族村

  访问泉州,拜访阿拉伯后裔的回族穆斯林是必不可少的。江头村是泉州晋江7个回族村中最大的一个,共有1248户,5490回族人口。根据历史记载,阿拉伯人曾教授当地人制鞋和制香的技法,传承至今,现在村里绝大多数人都从事制鞋及相关产业。得益于改革开放和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提供的优惠政策,全村现在有超过200家制鞋企业。作为国际鞋业博览会的举办地,泉州吸引了大量的西亚北非的阿拉伯商人来此采购,交易额每创新高。而这些企业在盈利的同时,在兴建学校、支持教育事业、为培养具有知识和智慧的新一代而慷慨解囊。

  鞋企领头羊—361°

  在众多的泉州运动鞋服及相关产品的生产企业里,361°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它在国际市场独占一席之地。品牌的创始人丁建通便是前文提到的丁氏家族后人,丁建通年轻时曾下地耕田,出海抓鱼,在南音戏团吹唢呐,打短工。44岁的时候,丁建通失去了戏团的工作,赋闲在家。起初的失望和迷茫很快被坚强的意志战胜,丁建通拿着借来的2000块钱,购买了一套简易的制鞋工具,叫回了在鞋厂打工的4个孩子,父子5人的家庭作坊诞生了。

  现在已退居二线,成为公司精神领袖的丁建通说:“从第一天起,我就把诚信和顾客的满意度作为生意的第一原则,并亲自动手参与制鞋的每一个环节,从设计到缝制,力求让鞋子能舒适耐穿,渐渐地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小作坊的人数也逐渐增加到8个人,丁建通也腾出时间去外地开拓市场。同时,他因善于借鉴其他企业及外国品牌的经验,凭借着诚信、创新为本的经营理念,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一跃跻身为当地知名企业,为当地GDP的增长做出了贡献。一系列的体育赛事赞助和公益捐助更加稳固了361°企业的市场声誉。1992年至1998年,公司开通了与西亚、北非的贸易,占据了约旦、伊拉克、阿联酋及伊朗等地区市场份额。丁建通说:“创新和与时俱进是我对公司发展所坚持的一贯理念,我们为了能够开拓更广阔的国家市场,将起初的‘华丰’品牌改为‘别克’,后来我们将品牌定为‘361°’,因为从数学角度讲,360度就已经是最大的度数了,再增加一度成为361度,这表明了我们面对未来多一度的热爱和迎接挑战的决心。”

  从2000元起家到亿万富翁,丁建通带领361°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于2009年成功上市,4年间361°的市值已超过20亿元人民币,2014年一年就增长了6.5亿元。每年公司都要拿出数百万的资金用于家乡建设和公益事业。丁建通退休后,他把公司的所有事物都交给了大儿子丁辉煌来打理。361°和它正上演的,可谓是中国不胜枚举的创业故事中的典范。

  回族史迹陈列馆

  1300多年前,作为回族的先民,阿拉伯人已来到中国,泉州是他们定居的几个城市之一。位于晋江陈埭村的回族事迹陈列馆清晰地展示了这段历史,陈列馆的墙壁上以各种书体的阿拉伯文字作为装饰,还有以阿语书写的“陈埭”二字造型颇似一只象征平安的鸽子。目前,超过3万具有阿拉伯血统的回族人生活在陈埭,其中大约一万人信仰伊斯兰教,其余的则是保守本土汉文化,主要以丁氏家族为主。在陈列馆里还绘有包括詹思丁在内的阿拉伯先民及历代丁氏家族名人的画像和他们的生平事迹,诸多的文物古迹确凿地证明了伊斯兰及阿拉伯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紧密结合。

  陈埭村的清真寺,全天开放进行五时礼拜,寺内的阿訇易卜拉欣教长告诉我们说,很多来自各国的阿拉伯人都来这儿礼拜,周五的主麻拜人数最多。此外,他还很高兴地给我们介绍了陈埭村斋月的情况。

  伟大的圣门弟子

  泉州这座城市与阿拉伯穆斯林的关系是非同寻常的,不论是从导游还是市井民众那儿,“阿拉伯”这个词总是不绝于耳地被提起。在泉州灵山脚下,有处绿树成荫、修葺精致的陵园,当地人称之为圣徒墓。大量的史料表明,在这个完整地保存了唐代建筑风格的陵园内,两座用花岗岩雕琢的长方形墓盖下,是伊斯兰教圣徒三贤、四贤的长眠之处。千百年来的社会风云变迁没有阻碍当地人民对墓地的保护。据史志记载,他们是先知穆罕默德来华传教的四大弟子中的两位,其余两位分别去了广州和扬州。他们在归真后埋葬的山坡上有异光发出,当地人便将此地命名为“灵山”,以示先贤墓地的神圣,并受到了来自民间与政府持续的保护和修葺,墓地旁边由福建省政府1961年树立的保护碑记足以说明这一点。

  感谢真主,两位圣门弟子的墓庐伴随着他们极佳的声誉存留至今,当我踏入墓园,临近圣贤安息之地的时候,油然而生的是对苍茫历史的感怀和对先贤所担负的神圣使命的敬仰。

  墓庐旁边有块巨石,很神奇地叠加在另一块巨石之上,这或许是因为泉州沧海桑田的结果,而当地人坚信这是神迹的显现,就如两位神门弟子的到来一般,借助他们高贵的品质,给泉州城带来福泽。圣徒墓园肃穆整洁,尤其是先贤的墓庐,古朴而又圣洁,所有的一切让入园者心安超脱。

  圣友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始建于伊斯兰教历400年,即公元1009年,是中国以及东南亚早期的清真寺之一。清真寺又称“艾苏哈卜寺”,即阿拉伯语“圣友寺”之意。清净二字寓意明显,体现了伊斯兰教清纯、洁净的教义。清净寺位于泉州城东南隅,占地面积有一万平方米,建筑极具古阿拉伯风格。寺门高大为穹顶尖拱形,由青白花岗岩砌成,门外壁最高处刻有一系列古兰经文做装饰。其余的礼拜殿及讲经堂等建筑也均为花岗岩砌成。1608年,泉州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8.1级大地震,清净寺的主体建筑受损严重,礼拜大殿的圆顶震落,高耸的宣礼塔也坍塌殆尽。至今仍能清楚地看到保存完整的遗址,由于无法复建主礼拜大殿的圆顶,公元1609年穆斯林在寺内增建一间小礼拜殿,做日常礼拜及宗教功课用。2009年,阿曼苏丹国注资修建新大殿,彰显了中阿友谊的古今相传。清净寺早在1961年即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中国模范清真寺。

  “对阿友好是要务”

  泉州市政府及商贸部门的领导人均对我们表达了他们对继承和发扬对阿友好关系的意愿和决心,立志使泉州成为书写中阿友好新篇章的平台,并为促成与阿拉伯各城市建立兄弟关系而积极奔走。基于此,在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和阿拉伯城市组织的支持下,泉州于2014年成功申办了第一届中阿城市论坛,此次论坛以“丝路起点、合作新篇”为主题,就中阿城市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阿城市间经贸及投资合作前景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旨在增进中阿城市间的了解和友谊,让更多中阿城市建立联系,推动双方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以此为契机,中阿双方达成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合作协议,其中有中阿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方构成的工作小组,旨在推动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工作,以及意在拓展航海博物馆研究,尤其是阿拉伯伊斯兰文物研究的中阿工作小组也在泉州成立。

  这一系列成果的达成都指向了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中阿在继续发扬传统友谊迈向新台阶方面所怀有的共同意愿。当然,这些意愿都需要切实地努力付出才能具体落地,开花结果。

  泉州,给我留下太多值得永存的回忆,我定会用手中的笔,通过《今日中国》将这座古老城市的年轻活力,包容的多元文化氛围继续展现给阿拉伯读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