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的“新丝路”

  • 来源:今日中国
  • 关键字:德化,海上丝绸之路,瓷窑
  • 发布时间:2014-08-19 09:26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也是一条陶瓷之路。

  明代的“坐岩观音”、清代的“青花瓷”、民国的“瓷梅花”,5000多件做工精美的陶瓷作品陈列在德化陶瓷博物馆里,仿佛在诉说着当地陶瓷业的发展史。

  作为古代“海丝”的重要物质载体,陶瓷产业发展在泉州由来已久。据学者研究,10-14世纪德化县窑址遍布,迄今已发现外销窑址185处,其密度居全国前列。这也印证了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也是一条陶瓷之路。

  德化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而得名。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与江西景德镇和广州潮州(一说为湖南醴陵)齐名。德化的屈斗宫古窑址,长达150多米的宋元古窑反映了当地陶瓷业曾经的辉煌。这里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从宋代开始,德化陶瓷大量外销欧洲、东南亚、中东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产品。

  历经千年风霜,时至今日的瓷都德化古瓷依然瓷韵飘逸。

  悠久的制瓷历史

  “作为民窑典型代表的德化窑,在中国民窑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的讲解员介绍说,德化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印纹陶的制作,考古工作者曾在城区丁溪村的云尾山、牛尾寨、四埔山等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乡下的后坪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采集到石斧、石矛和印纹陶片。

  讲解员告诉记者,唐末五代,在德化三班、泗滨村一带,制瓷业就已比较发达。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记载:其开基祖教先公居河南,于唐代到德化县,其第五子文丽公得中明经博士,第七子颜仁郁初举进士,文丽公子化綵举国子博士及第,绘“梅岭图”,并著有第一部完整的陶瓷专著《陶业法》。德化外销瓷开始于宋代,是因为当时福建的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非常发达。1932年,冯和法在《中国瓷业之现状及其状况》一文中提到:“宋末,荷兰人从福建(主要应指泉州)贩运瓷器至欧洲,价值每与黄金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势。”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在他的游记中盛赞德化的瓷器:“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音译为德化戴云),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1292年,马可·波罗归国时,从福建带回白色瓷器及彩色小瓷瓶等,存于威尼斯市之圣马可宝藏所。于是,又有了把德化外销的瓷器称为“马可·波罗瓷”的说法。

  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和古外销陶瓷研究工作的叶文程老先生说:“明代时期,由于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瓷器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畅销商品,特别是永乐、宣德年间。1685年,英国派遣了商船‘中国商人’号到达福建厦门,第一次大批运载了德化瓷等物品回国。当时在厦门的欧洲商人,特别是法国人把德化瓷介绍到欧洲,使欧洲熟悉德化瓷器并仿制德化瓷器。”

  德化瓷进入欧洲后,立即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引发了当地的厨房革命,所生产的啤酒杯、碗等,堂而皇之地替代了原有的金银厨具。据说1607年法国太子用一只中国瓷碗喝肉汤,在当时,只有国王和贵族才买得起瓷器这样的贵重珍品。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陶瓷贸易从零起步,逐渐恢复和发展。1952年,德化县供销社开始收购陶瓷器,销往国内市场。1955年,德化陶瓷恢复出口,主要产品为日用瓷。”讲解员说。“20世纪80年代后,德化陶瓷出口进人历史辉煌时期,德化企业家走出国门,引进西洋工艺瓷样品投入生产,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贸易量迅速增加,呈跨越式发展。”

  资料显示,1980年,德化陶瓷出口额为1521万元,1990年达6500万元,1995年达6.5亿元,2013年,德化县陶瓷产值150.12亿元,比2012年增长20.7%;出口交货值106亿元,增长19.0%,其中自营出口2.12亿美元,增长5.29%。德化拥有陶瓷企业14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多人,产品远销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出口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形成了传统瓷雕、出口工艺瓷、日用陶瓷等产业格局,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作为中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县于2011年10月17日被商务部授予“国家陶瓷产业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传承不是模仿,是艺术精神的沿袭

  智慧的德化人师承传统,实现技艺传承。现代瓷雕大师们很好地运用了何派传承下来的洗、捏、雕、镂、刻、塑、刮、削八种技法,雕刻成各种惟妙惟肖的艺术品,在国内、国际的各种瓷雕艺术评比中捧金夺银。柯宏荣、邱双炯、赖礼同等一批瓷雕大师的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永久收藏;同时,许多瓷雕艺术品已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赠品。

  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备受保护与重视的国家级民间工艺瑰宝;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首个拥有国家标准的瓷类产品;德化陶瓷、德化瓷雕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蕴玉瓷庄的发展正是德化陶瓷传承技艺的缩影。蕴

  玉——系清末德化著名瓷人苏学金的宝号,所出作品驰名中外,作为“蕴玉瓷庄”的第四代传人,苏献忠从小就看到同样制陶的祖父、父亲的创作,与底层制陶工人一起生活。在他看来,制陶是一种享受、思考的过程,在泥巴的世界里,是最快乐、最自然纯粹的。

  “模仿只能出匠人,不能出艺术大师。”身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德化县现代陶艺家协会主席的苏献忠认为,一位何朝宗“养了”德化陶瓷数百年,靠的就是他的艺术成就、他的个人魅力,这就是大师的引领作用。然而,对何朝宗的艺术精髓“只传不承”,导致德化还未能出现比肩何朝宗的时代大师。

  题材的变化、人体结构比例的应用等,在苏献忠看来,都只是陶瓷艺术具象上的进步和创新。只有抛开具象,在有形中塑造无形,以作品展现意境,才是真正的创新。在他近期的作品里,人们不一定能看到德化传统瓷塑艺术的身影,却能感受到那不朽的艺术精神。苏献忠似乎也在用这种极具颠覆性的作品告诉人们:传承绝不是形式的模仿,而是艺术精神的沿袭。

  正是这样,苏献忠不断地认识传统、吸收传统,把握其鲜活的精神内涵,从既定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然后超越传统,融入新的东西,推陈出新,对其作出新演绎与诠释,形成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推动传统陶瓷产业再升级

  近年来,受外贸出口形势、用工成本大幅提高,以及陶瓷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德化陶瓷产业进入了“内外交困”的微利时代。不过这种危机感,也给业界带来了转机。德化陶瓷开始将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相结合,以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为龙头,将艺术创意融入陶瓷产业,推动传统陶瓷产业再升级。

  顺美集团是其中一个典型。记者在顺美集团文化生活馆内,看到分有国际文化区、礼品区、茶具区、大师作品区、DIY体验区等不同的区域,将德化陶瓷文化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国际文化区内,圣诞节、丰收节、复活节、玛雅文化、格林童话等元素制成的工艺品琳琅满目。可见,顺美集团在产品开发上不但融合了传统的德化陶瓷文化元素,还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异域文化特色巧妙融合,这是顺美集团在传统陶瓷设计上的创新成果。

  顺美集团公司总经理郑鹏飞说,德化以往出口陶瓷更多的是传统工艺,如何来适应外国人的口味,这一度成为他们的困惑。“经过探索,我们大胆开拓。”他说,“如今,不管世界各地哪一个地区、哪一种习俗,只要客户提出要求,我们就能按其需求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让产品更对路。”

  郑鹏飞向记者透露了公司的设计、研发人员结构组成:在180多人的团队中,5%来自德国与澳大利亚,50%左右是公司员工,而其他的则是来自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知名设计师、福建省内高校学者、国家级或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等。目前,美国、欧洲、东南亚等一大批客商已成为德化陶瓷企业的固定客户,德化也成为中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瓷都焕发新生

  如今,德化深入挖掘和培育陶瓷文化,致力把陶瓷文化打造成为泉州乃至福建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之一。

  德化县长欧阳秋虹向记者介绍,德化县先后成立了陶瓷文管办、文化研究中心,提升陶瓷博物馆并晋级“国家二级博物馆”,出版《德化陶瓷志》等十多本陶瓷文化著作;成功发行纪念中摩建交50周年的“世界首枚陶瓷邮票小全张”、德化窑瓷器特种邮票;德化陶瓷《中国白》作为福建省大型电视文化系列片《文化福建》唯一代表作品在京首映式播出等。2012年,德化成功入选“千年古县”、“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等国家名片。

  谈到德化陶瓷产业的未来规划,欧阳秋虹说,目前,德化确定发展陶瓷文化产业作为陶瓷产业转型方向和突破口,着力创优发展环境,推动陶瓷文化产业发展,成立产业园区管委会,大力实施一部陶瓷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一套陶瓷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一批陶瓷文化基地等“十个一”工程,规划建设一批陶瓷文化项目,推动陶瓷业由“制造产业”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德化正积极向世界手工艺理事会申请授予‘世界陶瓷之都’荣誉称号,以此为契机,推动世界陶瓷产业的传承发展和保护。”欧阳秋虹解释说,德化将打造更高水准的发展平台,构筑“一心四组团”城市组团格局,县城以国际陶瓷艺术城、高端陶瓷总部区,龙浔以陆地港、高速物流区,三班以中国茶具城,盖德以陶瓷文化古镇,雷峰、南埕、水口以温泉度假休闲旅游区的组团式布局,景区、库区、林区、矿区、农区“五区”联动发展,打造城镇化建设“升级版”。

  “其次,建设国际陶瓷艺术城,把其打造成为展示贸易、观赏制作、批发零售为一体的中国陶瓷文化与陶瓷旅游的主要中心和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陶瓷展销窗口。”欧阳秋虹说,他们要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生态圈,创建省级创业孵化器、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打造中国最大的陶瓷电子商务基地。并且建设中国陶瓷文化古镇,包括陶瓷文化客栈一条街、陶瓷海丝之路文化街等8大文化街区;中国陶瓷文化主题公园、中国陶瓷大师村等5个文化板块;陶瓷宗教文化馆、陶瓷养生文化馆等4大文化中心;以“市场开发、商业运作”的模式规划设计陶瓷大师园,把大师园打造成为陶瓷技艺传承的孵化基地。

  文|本刊记者 孙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