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记忆 韩朝水墨作品

  2014年6月25日下午3时,“山水记忆——韩朝水墨作品展”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馆举行开幕式。展览展出了画家韩朝近几年创作的50余幅山水画。作为70后山水画领域的代表性画家之一,韩朝注重实践和理论双修,其作品追寻中国传统文化雅正静美、浑然大器的美学品格,以中国传统文化精义为主体,融合当代审美经验,形成了清俊雅逸、朴厚大气的艺术风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巨德、包林、刘临、陈池瑜、张桂徵、金纳、聂跃华;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丁密金;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王志纯;中国工笔画创作研究中心主任齐鸣;首都师大美术学院副院长韩振刚,首都师大美术学院教授滕英、赵永康;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高润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颜新元;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王焕青;艺术家李晓柱、郭宝君、谢永增、王雅平、王东声;美术理论家夏可君、周爱民、李昌菊、尹成君等一百多位嘉宾和媒体朋友出席了此次开幕式,北航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蔡劲松主持了开幕式。

  刘巨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韩朝是一个很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才能的艺术家,所以他的绘画里,既重视绘画语言,又重视绘画的思想,更重视中国文化的根脉,同时他能广泛吸纳西方现代艺术成果,可以说,他是本世纪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有关这方面研究成果里比较优秀的人才。

  丁密金(北京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韩朝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是有成就的艺术家,他确实继承了清华学派或清华风格。他很认真地读懂了传统,对传统笔墨有深刻的认识,又把传统笔墨形式转化为现代感,他的画面结构、用笔、用墨处理上都有其独到的理解和表现。

  王志纯(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著名理论家):韩朝诚恳、踏实,善于研究。他的山水画有新意和自己的面貌,脱出了传统山水的程式,形成了现代感很强的笔墨形式语言。他对原有的艺术表现元素进行了重新组合和安排,基本的材料是传统的。画面整体感很现代,感受很突出,他用大笔大墨构成对自然山水的领悟。韩朝在学术方面的修养全面,很多艺术元素很好,比如学术的积淀、笔墨的功夫、拓展创新中国画的实验。他有自己的路子和面貌,在他们这一代艺术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包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朝在学期间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传统,在形式、构成、光影这些绘画现代性因素方面做了很多探索研究以后,他又回到本我,体现了中国文人对水墨的理解。如果说老一辈艺术家(比如吴冠中先生)用西方现代观念或形式改造中国画,还是有些纠结,那么今天,在韩朝这一代艺术家创作中,就非常从容、自然,不再那么纠结。我看到他的近期作品越来越自然,越来越放松,不像前些年注重技术层面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也是中国水墨画朝着表现心性迈进,他在里面找到了自己的路。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朝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博士生中的佼佼者。他一方面从事教学,一方面从事创作,对理论很有研究。在清华美院求学中,一方面吸收古代山水画的优点,一方面吸收现代艺术的精粹,他对前辈老师的艺术都有所吸收转化。他的山水画创作有新意,对当代中国画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刘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朝是一个优秀的国画家,又是一个很有见地的理论家。在他这个年龄段对艺术命题和艺术理论有很深刻的解读。我觉得这是他区别于一般画家的优势。他的作品能够很好地体现他的学养和积淀,以及外来文化与他个人积淀碰撞之后得出的心得。他关注笔墨、关注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用笔墨来表达个人的情怀。他的作品里有大开大合,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他最近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他根植于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笔墨的抽象和凝练程度更高。画面的当代感很强,既有传统的神韵,又有和当代人审美趣味碰撞的语言形态。韩朝更多的是把大山大水、自然万物融入自己心中,然后再释放成为自己眼中心中的山水。他的作品的精神境界、对宇宙和自然的解读的意义更强。

  齐鸣(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中国工笔画创作研究中心主任):韩朝在硕士研究生期间是画工笔人物画,后来他搞山水,成功转型,这得益于他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对于中国艺术的理解。他不局限于某一种方式来完成创作,转型后他的山水画创作有自己的面貌,这是很难得的,这和他对于中国文化整体理解有关系。山水画是中国画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成熟的创作语言,最能体现出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我们说“天人合一”更多的是指山水画方面的一种表达,山水画和风景画的区别,是超越于现实的景观,在笔墨的系统里完成语言的再升华。

  与普通的笔墨风景写生不一样,韩朝有艺术语言的自觉,从他语言的走向看,他不固守于某一种方式,而是在不同的方式里寻找更贴近内心的一种表达。他的语言是动态的。当他有其自身的语言追求的时候,语言才是鲜活的。从他的画里,能够感受到文人的情怀,他的情怀能够寄托在笔墨形式和现当代艺术融汇之上进行抒发,这是他的一个鲜明特点。

  高润喜(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韩朝的作品,继承了原来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绘画体系。韩朝对中国画形式的探索和清华美院那些前辈的艺术信念、艺术探索有直接的关系,他续接了清华美院的传统以及对于艺术形式的追求。在这个展览上,能感觉到画面的清新和新意,艺术家的创作态度也是很严肃的,表现的并非是名胜古迹和大山大水,而是一般画家不太关注的题材,这在题材方面也是很有意义的开拓。他能关注到常人没有关注到的角落,挖掘得很有深度和意义。

  韩振刚(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韩朝在首都师大美术学院念的硕士。我看了韩朝的作品很震撼。他的画变化很大,在清华美院跟随刘巨德老师读博士,这些年进步太大了。他不仅在现代水墨上有探索,而且结合了写生,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既有生活、生动的那一面,又有水墨淋漓的发挥。尤其他的横幅作品,既大气又很精致细微。韩朝在水墨探索方面做得比较多,在用笔用墨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王焕青(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韩朝是一个学者,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墨画家,他精通艺术史,我觉得在这个时代里,好的艺术家应该有好的教养。因为今天处在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的时期,作为一个画家,应该熟悉流行的和已经成为经典的媒介,当你知道所有的媒介都在用各自方式呈现眼中这个世界,或者用不同媒介表达不同的心灵世界的时候,当你用专属的媒介去表达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方位感,维度就会多,韩朝应该是这样一个类型的水墨画家。他的作品中的图像、表达方式以及他的整体画面的气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画家,能够感觉到他的作品在不断地吸收现有的图像文化的成果,视觉文化表达中有多种类型,都有可能被他巧妙的溶解和吸收。这样的画家是这个时代里特别值得期待的,因为每个时代一定会有每个时代所独有的、有见识的,能把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溶解,然后很自如地呈现在他所创造出来的图像中,我觉得韩朝是在这方面非常非常值得期待的一位画家。

  李晓柱(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著名艺术家):韩朝最近的作品有特别大的飞跃,越来越单纯,越来越符号化,由物象上升到精神层面,他对自然的认识上升到了很大的高度。面貌的独特和思想的深刻就是学术,韩朝走的路越来越深刻,把他对自然的认识用一种意象表达出来,这就是学术。

  郭宝君(北京画院创作部主任、著名艺术家):韩朝是我在河北师范大学的一个师弟,人品非常好。他是一个安静的人,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一路走来,他的画突飞猛进,画面很安静,安静后面又有一个鲜活的生命的感觉,我很喜欢,希望韩朝以后能有大成。

  谢永增(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著名艺术家):韩朝很年轻,他的作品很有意思,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思想很解放,我看了他的作品觉得很过瘾,没想到他这一段的作品画的那么放手,墨色结合的非常有意味,突破了原来的面貌,既有中国文化的精神,又融入了西方的色彩和观念,画的很地道。他的中西结合这条路走得越来越稳,画得越来越精彩。

  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著名理论家、策展人):在这之前几次的群展里面,我见过韩朝的作品,他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在那么多的水墨画家里面,一眼就能看出“韩家样式”,这一点很重要。他的色感和造型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在这次个展里,我看到了韩朝整体的脉络。他借用了西方印象派以来的一些色感体系,将颜色融合到了山水里,很自然、很融洽又很丰富,是一种自然的色感。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进行对话,是中国艺术现在的任务。韩朝在这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和理解,他的作品里有一层一层的墨色,他的笔很松软,他的墨呼吸感很强,在层次的丰富性和细微的透气感上,韩朝处理得很好。韩朝作品是中国画的视觉模式,不是西方的视觉模式。

  蔡劲松(北航文化艺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作家、艺术家):韩朝是一位典型的学术型的艺术家。他既做美术理论的研究,又从事山水画的创作,近些年他在汲取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拓自己的文化视野。在画面的布局、笔墨的构成、颜色的搭配方面吸取了很多西方当代艺术的养分,和传统文化的观念巧妙融合到了一起。他对当代中国山水画有独到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貌。

  冯秋子(《诗刊》副主编、著名作家、艺术家):韩朝有自己的土地,有观赏体察他的土地的独特角度和析解路径。

  土地的诗意、耕种者的意志,于劳作中融会浸化,形诸人的主观诗意,尽在纸背。北方的粗砾风朔,扫过后留下的印迹,静寂浑沌,清冽神秘,出神入化。画面是有限的,但意味无穷。原生的力量在韩朝画中深藏,把土地还给土地,是画面给出的虔诚敬意。

  编辑/杜晓娅 图片/韩朝工作室提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