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开的笔墨

  我的作品用一些基本元素分解和再现传统中国画,这些元素共享着大的结构和明暗,同时,它们自身也具有独立的意象和灵性。我的任务就是控制这种整体和局部的对抗,使之保持一个合适的强度,进而让观众从不同的距离发现不同的趣味。

  艺报:从什么时候开始职业艺术家生涯的?简单介绍一下您的背景。

  李晴:大概在2009年春我才真正开始职业艺术家生涯的,之前是个IT业工程师,和艺术毫无关系。其实我也从未真正学习过绘画,以前只是很爱写点诗歌。这么看来,我应该算是个原生态艺术家。

  艺报:那么就很有意思了,您决心从事艺术工作的动机是什么呢,是什么促使您转行?

  李晴:我想应该是对生命的感受。一个是一种对话的欲望,包括和自然、传统、某种类型的人类对话,比如春天来了,冰雪渐渐消融,树木伸出嫩芽,山水间浮出新的绿色,这是自然回应天时的方式,可是我不会发芽,我只能使用自己的语言;我们生活在传统之中,前人留下的作品像是某种叙述或提问,似乎期待着后人的某种回答;最后一点,意义精确的日常语言并不能满足我的需要,我还需要一种模糊但特定的语言去寻找同类。除了对话的欲望之外,就是对死亡和虚无的恐惧,艺术创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从这种恐惧之中解救出来。我想,好的程序员也可以从完美简洁的代码中完成上述这些感受,但是我更容易从诗歌和绘画中获得。

  艺报:那么具体到您的作品,您的绘画语言和风格是怎样的?

  李晴:目前,我的作品用一些基本元素分解和再现传统中国画,这些元素共享着大的结构和明暗,同时,它们自身也具有独立的意象和灵性。我的任务就是控制这种整体和局部的对抗,使之保持一个合适的强度,进而让观众从不同的距离发现不同的趣味。

  我们知道,皴法作为传统中国画的主要绘画语言,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地位:人们讲“笔墨情趣”,就是去玩味笔触墨迹的运行和控制。然而这样的审美过程逐渐被抽象化了,现代人不再使用毛笔和宣纸,不能体会那对前人来说是很具体的乐趣。

  于是在我的作品里,原来的笔墨被分开,微小的元素循着皴法变化,它们不是拼贴,不能被单独的拆解;也不是简单的纹饰,不具有单一的模式,它们由远及近的把你带入不同的风景:在远处,那是一幅错落有致的水墨画图。随着你慢慢靠近,它浮现出巨大的机械,拥挤的城市和村庄。当你仔细贴近观察,才发现其中生活着很多奇怪的小生物,依附在宏大(对它们来讲)的笔触上延续着自己的故事。这是另一种可游可居的中国山水画。

  另一方面,奇幻的细节世界和传统的宏观结构之间的冲突,是对生命过程的某种隐喻。小生物并不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却必须顺着趋势做出妥协。而大结构也由于内部这些独立意志的突兀,而呈现出局部的不合理。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进程,赋予作品一种独特的令人屏息凝视的质感。

  在这个新的形式里,我似乎更注重和传统保持一个稳定的沟通管道,就像刚才提到的,我要保证创新和继承两方面的延续。在新的计划里,我可能会加进更多的创新元素。

  编辑/邓敏 图片/欧尼克斯画廊提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