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氏族”的蝶变壮歌

  • 来源:中国扶贫
  • 关键字:村民,小麦,蝶变
  • 发布时间:2014-08-23 10:24

  来自宁县老庄村的双联行动报告

  仲夏的子午岭西麓,清爽怡人。一个艳阳朗照的晌午,闻着扑鼻山花香,迎着山野徐来的清新轻风,笔者再次走进甘肃省宁县金村乡老庄村。连片成方的果树,青翠欲滴的苗林,掩映绿树间的生态窑洞羊舍,整洁的小康新居,满布佳木秀卉的文体广场,设施齐全的便民服务大厅,四通八达的硬化村道,浅吟慢唱着穿村而过的悠悠小河,制作精美的民主自治制度宣传牌栏,村民洋溢着热情幸福的笑脸,无不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个昔日“半坡氏族”村蝶变的不凡经历。

  全村7个自然村落的232户农家,散落在20公里狭长的两山夹一川的梁峁沟壑间。村无巷道,户无院墙,人畜混居,出行泥土路,吃水深沟挑,照明点油灯,村民靠种小麦玉米、散养牛羊和外出打工讨个温饱生活,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这是老庄村一年前的真实景况。

  谈起这短短一年时间内发生的巨变,村支书唐贵员感叹地说:“这完全是靠党和政府的‘双联行动扶贫开发奔小康’引擎推助的!”

  因在短时间内一场反贫困战役的成功逆袭,还因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民生改善、村容村貌、村风民风、基层党建等方面的蝶变,老庄村从“半坡氏族”村一跃跨越进了全县乃至全市响当当的“双联行动扶贫开发奔小康”示范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村行列。

  道路引擎“路路通”

  老庄村的乡亲都清楚记得,2013年7月10日,宁县政府主要领导遵照市政府主要领导在老庄村走访调研后的嘱托,带领县发改、扶贫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首次来老庄村时的情形。当时的座谈会上,马学军、陈西英等10位村民提出了“路、水、电是村子发展的最大拦路虎”,“村里急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改善部分乡亲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路一修通,高里塬农户就能发展苹果产业”,“一缺技术,二缺资金,特色产业发展困难”。

  基础是发展的基石。和全县许多偏远山村一样,老庄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村民生存条件恶劣,导致扶贫攻坚难度加大,脱贫成果难以巩固。只有抓住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这个“纲”,坚持基础优先取向,才能突破桎梏其跨越发展的瓶颈。

  基于这一理性认识,宁县组建成立了由一位副县长任总指挥,县发改、扶贫、金村乡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老庄村双联行动扶贫开发奔小康”领导协调落实小组,担当为全县乃至全市林缘地带边缘山区扶贫开发工作探路子、出典型、创经验的历史重任。

  一年一晃而过,马学军等乡亲说的发展的最大“拦路虎”,如今消遁无影了。笔者驱车沿着串组络户的新建的5.8公里水泥路川道和8.5公里砂石盘山公路“盘”上了高里塬组,并不阔大的塬面上,满眼的幼龄苹果树成排成行,套种的黄豆杆粗叶碧,长势喜人。村民陈西英乐呵呵地说:“没想到这路一通,电也跟着通了。”问起高里塬开发苹果产业的事,他说:“这210亩矮化苹果园,树苗子是县林业局无偿提供的,经营技术是县非税局组织我们从杨凌学来的。不说近3年幼龄苹果园套种低杆生态高效农经作物的收入,单说3年后的苹果收入,照去年的市场行情,每亩就在2万元以上。”村民李秀梅接过话茬说:“要不了三五年,这苹果园,还有定植在梯田里的310亩苗林,可就成了我们的‘绿色银行’。”

  在葡萄湾组,正在苗木地里锄草的村民代解放一手拄着锄把,一手指着半山上门前长满荒草的一处窑洞农宅说:“我们一家老小5口人在那处窑洞里住了55年,那时家里的收入就靠15亩山旱地和两个儿子打工。不过,一月前我家搬进村里新修的砖瓦房了,是个小四合院,什么设施都配齐了,政府给我们每户补了1.1万元,我们只要掏5.5万元就行。”

  老代介绍说,在老庄村“双联行动扶贫开发奔小康”中,县乡干部按照县上“驻村子,摸底子,结对子,说例子,找路子,迈步子”的工作思路,按照乡亲们的意愿,建成了老庄组和葡萄湾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使像他家一样的18户乡亲住上了新房。“以前想都没想过能住进孩子上学近、看病买东西方便的‘洋’房子,先前最大的愿望也只是能在地坑窑洞那个院里盖上三间厦房。”老代边说脸上边乐开了花。

  不只如此,穿行于老庄村,基础设施方面的变化随处可见:硬化后的村路巷道平整干净,新建的文体娱乐休闲广场上热热闹闹,经过修缮改造的老庄小学绿树成荫设施齐备,农民培训中心已投入使用,幸福互助园靓丽山野……

  产业富民千帆竞

  “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2020年和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这是宁县县委、县政府为“老庄村双联行动扶贫开发奔小康”领导协调落实小组设定的目标。

  要打开贫困的枷锁,就必须有一把富民的产业“金钥匙”。宁县是甘肃省牛羊生产先进县,也是重要的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与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发展草畜、苗林、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驻村的县乡干部和村民们依托这一独特优势,共同探索着科技引领、产业聚集、种养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来到马文祥家的生态窑洞羊舍时,他正在给宁州肉羊添加饲草料。聊起养羊,他劲头十足,“选好品种”“舍饲育肥”“转型升级”“规模效益”等一个个新名词从他的嘴里不时蹦出。

  “我家这60多只肉羊,大部分时间靠我一个人照畜牧专家示范的良技良方喂养。其实,饲草是青贮的苜蓿与玉米等农作物秸秆,饲料是用联户单位赠送的粉碎机粉好的,活儿也不是很重,早上6点喂一次,晚上6点再喂一次,中午12点打扫一次圈舍卫生就可以了。”马文祥说。

  马文祥的生态窑洞羊舍在村里还不算规模最大的。如今,全村这样的羊场有50家,其中“30+1”(30只能繁基础母羊+1只种公羊)模式的就有37家,500只规模的1家,村民们对“宁州肉羊”“早胜牛”“羔羊过房”“饲草青贮”和“无公害”等先进养殖技术驾熟就轻。

  科技含量提高了,养羊养牛的效益也更好了。现在老庄村户养10只羊、2头牛的“好梦”已圆,10只羊和1头牛的年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养羊养牛收入占全村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55%,草畜产业真正成了该村的主导产业。

  同时,老庄村的乡亲们在县乡驻村干部的循循善诱下,已悟出了抱团闯市场的“温暖”。去年10月,村里的养羊能手、返村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骆甲龙,联合50户养羊户注册成立了青山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上了集养殖、繁育及粪便加工有机肥为一体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当规模大起来,肉羊肉牛产业的效益也就凸显了出来。过去村里养出的牛羊销路不畅,卖不上理想价钱。但是现在,肉羊肉牛还在标准化畜舍里养着,前来订购的客商就一队队地来了,年交易量突破了5000只(头)。

  不只是肉羊肉牛产业,老庄村的其他富民产业也正形成规模:采取合作社牵头、群众入股的方式,建成优质生态绿化苗木基地1处,繁育云杉、国槐等苗木600亩;建成荒山定植苗林基地1处,定植油松等苗木1800亩;建成矮化优质苹果生产基地1处,面积310亩;按照季节性务工与长期外出务工相结合的方式,经过技能培训,年向银川等劳务基地组织输转464人次,创收928万元。

  理念一变天地宽

  “双联行动扶贫开发奔小康”实施以来,县乡驻村干部和市上帮联单位携手,先后组织老庄村党员干部、致富能人、产业开发带头人、群众代表110人,分期分批奔赴陕西杨凌等地观摩考察开眼界,参加培训学习长见识。

  “贫困村最缺的是致富理念,最难的是怎么为群众换脑筋。”宁县县委书记马斌说,“通过组织贫困村干部群众外出观摩学习和接受种养方面专家的技能培训,目的就是要用发展典范的理想理念,敢拼会赢的创业精神,创先争优的先进经验来武装他们的头脑,转换他们的领导艺术和思维方式。”

  “想都不敢想,怎么能富?”外出观摩考察归来的返乡创业大学生骆甲龙深有感慨地说:“杨凌无海、无矿,一年产值却有几亿元,原因就在于他们拥有超前的发展理想理念,拥有敢为天下先的打拼精神。”

  外出引经取智归来,由骆甲龙牵头,他的贵州籍大学同学侯兴才、陇南籍大学同学包趁东参股的西北恒旭牧业股份公司在各级干部联手帮扶中“花开”老庄村村野,成为老庄村乃至全县的一道风景。“原来我们想考公务员,观摩考察和接受专家培训后感到村里很需要一批创业带头人,我们就来带头闯了。”

  至今年6月底,西北恒旭牧业股份公司以青山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发展社员养羊户110户,饲养宁州肉羊2400只,示范、带动、辐射周边村1010户农户饲养宁州肉羊1.12万只。

  老庄村的产业开发带头人马文学也说:“通过外出考察观摩和接受专家培训,让我懂得了想赚钱、敢赚钱、会赚钱三部曲,回到村里后我就扩大了肉羊养殖规模。”

  “培训不但免费,还根据我们的产业发展实际,从培训选题到培训内容上,都事先征求我们的意见,实行‘因需培训’,这样的培训班真的是办到我们的心坎上了。”老庄村返乡创业的陈西英说起联村单位邀来专家在村里开展的农民致富技能培训也赞不绝口。

  在趋势而为的农民致富技能培训中,双联行动的驻村干部采取“政府主导、部门配套、费用全免”的方式,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先后邀请省市农、林、畜牧等专家进村进园进场授课,避免了资源分散、内容重复、管理混乱现象,提高了培训效果。共举办种养技能培训班6期,培训村民1200人次,培养了一批能扎根农村,又能适应市场竞争的种养能人、营销能手、创业带头人和村级后备干部。

  惠农贷款增活力

  老庄村和大多数农村一样,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着发展资金紧缺的难题。而“双联惠农贷款”则成功破解了农民发展富民产业的资金瓶颈问题。

  马文祥2013年贷了5万元“双联惠农贷款”,养上了一组(31只)宁州肉羊,一年来的收入就超过了5万元。他说,“儿子在外打工,我在家里种玉米养羊养蜂,日子已经慢慢好起来了。”长期从事农畜产品购销生意的马友俊,贷了5万元“双联惠农贷款”后,生意越做越大,“一年挣个十来万不成问题”。

  在老庄村,像马文祥、马友俊这样靠“双联惠农贷款”发展起来的种养大户已达101户。该村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也在今年上半年达到了2650元,比2011年同期增加1550元。

  从“站着看、等着扶”到“想办法、主动干”,老庄村的“双联行动扶贫开发奔小康”有效地激活了这个村的内生动力。而这,正是贫困村可持续发展最强劲的动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宁县外宣办)

  □石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