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掩躁动互联网第四波上市潮

  • 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
  • 关键字:互联网,迅雷,途牛网,聚美优品
  • 发布时间:2014-08-27 12:33

  从世纪初四大门户赴美上市开始,至今中国互联网企业已经掀起了起第四波赴美上市潮。在今年,京东、新浪微博、迅雷、途牛网和聚美优品等,先后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而阿里巴巴、智联招聘和陌陌科技等也在筹备当中。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要讲述一个更动听的资本故事变得相对容易。但中国互联网企业又一次扎堆赴美上市,仍然让我们感觉到了整个行业的一丝躁动。

  当扎堆赴美成为风尚

  世纪初以门户网站为首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登陆纳斯达克,引发了中国互联网概念的第一波上市潮。2003~2004年的携程、腾讯和盛大等引发了第二轮上市潮。2007年以来,完美和巨人等又引领了第三波风潮。而仅在今年上半年,就已有10家中国企业赴美完成首次公开募股,合计融资32.84亿美元,宣告第四波上市潮来临。

  第四波中国互联网上市潮

  本世纪初,中国互联网企业眼看着纳斯达克成为国外互联网创业者的一片热土,也纷纷走出国门,赴美一较高下,中国门户网站—网易、搜狐都成为了首批试水者。然而不巧的是,当时的纳斯达克正经历着阵痛,无数中国互联网企业梦碎美国,没捞到钱不说,甚至或多或少遭遇到了摘牌危机。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大多数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美国梦也只能暂时搁浅。

  对于互联网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来说,十多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白驹过隙之间,又一次新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美上市潮开始了。在这段时间中,中国互联网企业先后发起了两次上市潮。其中,2010年他们所遭遇的做空危机,让许多人看到了美国并非处处是热土,而2012年国内A股IPO暂停,也让不少互联网企业只能“曲线救国”,选择海外上市。但这丝毫没有打碎科技创业者的上市梦,在重整旗鼓之后,2014年—无数互联网人所认为的好时机终于来了。

  相对于过去只有科技巨头敢为风气先,试水在美上市,这一次的上市潮当中的身影,就显得有点五花八门了—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网游公司、购物网站……,甚至连被业内笑称为“巨没有品”的购物网站聚美优品,都能在美上市。一时间,中国互联网企业似乎唯恐落于人后,引发了继2001、2010、2012年三次中国互联网上市潮之后,第四次中国互联网上市潮。

  赴美上市,各显神通

  与2010年的“一个概念就可以走天下”不同,2014年的赴美上市公司,显然更有底气,他们不仅有概念,有自己的实业,更有可观的业绩作为依托,这也让不少打着做空算盘的机构无缝可钻(如京东、阿里巴巴,以及早先上市的58同城,都在自己领域内处于领头羊位置)。

  可以说,2014年的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是一支“梦之队”,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上市之路就是一片坦途。让我们不妨以京东、猎豹移动和途牛网三个不同类型的互联网企业来作为蓝本,看看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赴美上市之路。

  1.树大招风的京东

  2014年5月22日,京东于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挂牌上市,以接近20亿美元的融资额成为了史上中国赴美最大规模IPO,这也使其在市值上成为了仅次于腾讯和百度的中国第三大互联网上市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京东成功抱到了腾讯的大腿,刘强东自己也牢牢控制住了京东接近20%的股份。如果光从这些事实来看,京东的上市,似乎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但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从除夕夜京东递交招股书以来,它就被各种负面新闻、谣言甚至绯闻缠身。刘强东与张近东的增长率赌局被翻出,副董事长赵国庆的辞职,甚至刘强东个人的绯闻都在一路唱衰京东。而这,正是典型的中国特色“IPO魔咒”在发挥威力。

  所谓的中国IPO魔咒,其实就是IPO黑金产业链,在这其中,媒体、合作伙伴、员工、股东,甚至企业老板的家属(如土豆网的王微就因为离婚官司而延缓了IPO)都在其中“各显神通”想分一杯羹。而京东所遭遇的各种“上市劫”,不过是让这一产业链从幕后浮出水面而已。

  2.瞄准海外的猎豹移动

  与锋芒毕露的京东不同,同期上市的猎豹移动就显得低调了不少。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这只是一个以抢火车票为噱头的浏览器公司,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公司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完成了自己的海外布局。

  在整个上市过程中,猎豹移动最大的卖点是《猎豹清理大师》。据招股书介绍,该APP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安装量达2.373亿,月活跃用户1.399亿。根据App Annie的数据,按2014年3月的月度下载量计算,它是Google Play全球第一大工具类APP,全球50多个国家工具榜No.1。这一华丽的数据,让其旗下产品能够通过“老大哥”的带动,获得了相当数量的曝光。

  在整个公司经营过程中,猎豹移动显然更注重海外市场。超过一半的海外用户,使其拥有不小的货币化潜力。可以说,在上市之前,猎豹移动就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移动工具开发商,而其对于自己“全球移动工具第一股”的定位,也吸引到了不少投资者。

  3.华丽逆袭的途牛网

  同样在五月上市的途牛网,和上述两大互联网公司不同。在市场上,他还面临着三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携程、艺龙和去哪儿。在这样的劣势之下,途牛网想要突破这一三分天下的境况,绕过三巨头上市实非易事。

  一方面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中,途牛网很难套用美国的商业模式打动投资者。另一方面,途牛网尚未盈利,仅在2013年,它的毛利率就只有5%,净亏了7963万元。

  但尽管如此,途牛网却在上市两个月的时间里,实现了市值翻番,原因就在于它在细分市场找准了定位,并把这个细分市场做深做大。最后,它还聪明地选择了与巨头合作而非对垒,拉到了携程的入股。最终,“小喽啰”玩出了大花样。

  为何人人都爱纳斯达克?

  中国互联网企业放着自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不理,远隔万里跑到美国上市是为哪般?

  首先,许多中国互联网公司,打着民族互联网企业的招牌,实际上却可能是外资主导。别看他的主要业务和管理层都来自中国,但资金来源与注册点都在境外。如阿里巴巴的主要投资方就是雅虎和软银。由于中国目前禁止外资控制信息企业,外资风投一般会拒绝被投资企业在国内上市,因此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看得着却未必吃得着。

  其次,中国对于上市企业的要求相对于美国要来得更高。比如,要求相关企业有连续的盈利(这对于许多还处于烧钱阶段的互联网企业而言是天方夜谭),如果等到那时再上市,恐怕许多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已经饿死。

  而从企业注册角度来看,中国目前是工商登记,而美国是商事登记。后者对于企业本身要求更低,审批时间更短,在纳斯达克,甚至允许拥有双重股权。这也让许多小互联网公司看到了自己还有一争之地。虽然年底我国证券法将重新修订,企业上市流程也有望得到简化,但美国目前依旧是无数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热土。

  上市≠上岸,需要多一分理性

  在一些创业者看来,将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个动听的故事,最终都只是为上市做准备。更激进一些的,甚至会拔苗助长,一路小跑只求上市,反而造成了企业的亚健康发展。很显然,上市并不能解决和消化企业面临的所有问题。

  迅雷:断臂上市带来的问题

  从2010开始,迅雷就以开始蓄谋赴美上市,但因当时中概股低迷,价值估值太低放弃。事后邹胜龙曾强调:“如果我们以7亿美元估值上市绝对可行。”在随后的几年,迅雷一直对赴美上市耿耿于怀。公司的几乎所有战略,也都纷纷围绕上市进行。实际上,上市对于迅雷的高管和早期投资人而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家有12年的互联网公司,目前市场处境非常尴尬。在整个行业往移动端发展的大势下,迅雷却并未找到感觉,在PC端的发展也遭遇天花板。要知道,与迅雷同期的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大都已经上市。要么输血送上市,要么断奶等灭亡。无论是高管,还是投资人都已经不想再耗下去了。最终,迅雷选择和小米牵手,并通过自绝后路的方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

  迅雷每股发行价12美元,收盘时大涨了24.17%,收于每股14.9美元。与之前某几家赴美上市的互联网公司相比,迅雷在资本市场的反应还算不错。尽管有投资人认同它的价值,但这种断臂式上市却让业界对迅雷接下来的健康发展充满担忧。

  在PC端,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用户对迅雷的刚性需求正逐步降低。而在内容分发方向上,也有百度、乐视和搜狐等强劲对手。更重要的是,为上市而策划的“净网行动”,损害了其付费会员的权益。需要指出的是,会员费收入是迅雷最主要收入来源,2014年第一季度会员费已占到迅雷营收的60.3%,增速明显。

  有业内分析人士称,迅雷此前对会员的依赖性变强,也成为其营利模式的一个隐患。删除版权相关内容之后的迅雷对于用户的吸引力大幅降低。而受“盗版红利”消失影响的,还有迅雷另一项主要收入来源—在线广告收入(有关这一话题的更多内容,请阅读我刊本期的《迅雷上市,仍有隐忧》一文)。

  在上市当晚的媒体电话连线时,迅雷创始人邹胜龙面对“两次赴美上市有何心理感受”的提问,顾左右而言他,看不到太多激动和欢喜。前去采访的媒体记者也发现,身边来往的迅雷员工也没有表现出上市兴奋情绪。

  触控IPO搁浅,是无奈亦是理性

  5月21日,触控科技创始人陈昊芝通过内部邮件表示,触控科技已暂缓赴美IPO计划。这家一个月前还在望京SOHO签下了13层的办公楼、踌躇满志的公司宣布计划暂缓,是因为市场对公司的估值太低。

  “游戏业务和引擎业务相加有超过13亿美金,但我们却只能被认定为纯游戏公司,且利润低于同行,按5.4亿的定价上市。”陈昊芝在内部邮件当中,表达了对于估值过低的不满。

  在陈昊芝的故事当中,游戏引擎平台才是重头戏,而并非单纯的游戏公司—触控科技是市面上唯一一个试图引擎商业化的公司。在其IPO招股书和路演中,也处处体现出这一点。他们淡化了自己游戏公司的身份,更侧重为一家游戏引擎公司,欲打造平台化的产业链。

  根据招股书披露,触控科技的收入来自移动游戏和APP内广告。而在其规划中,平台化运作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而这部分成本会拖累公司的利润。财报显示,去年触控科技的净利润达到3500万元,但因研发Cocos系列引擎造成的亏损,却高达8000多万元。尽管该引擎已经保持了较高的市占率,但还未能在游戏发行、移动广告领域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

  事后陈昊芝也表示,接下来会集中资金和资源在游戏业务及平台业务的优质业务和优质团队上,同时会拆分游戏业务及平台业务,平台业务提高研发、运营、产品的有效性和效率,实现收入模式的突破和快速增长。

  七月中旬,重整团队的触控科技发布了《捕鱼达人3》。但有评论认为,对《捕鱼达人》系列的过于依赖,将为其接下来的发展埋下隐患。从触控科技的收入结构看,目前超过50%的收入来自《捕鱼达人》,其他几十款自研游戏仅贡献了总营收的0.5%。

  目前看来,陈昊芝的大平台故事,并未打动美国投资者,上市搁浅实属无奈之举,但也不失为理性的选择。接下来,除了要改进故事的讲法,或许触控科技更应该在稳住人心的同时,往实际业务上下功夫。

  扎堆上市背后,燥热的市场

  在中概股复苏的这段日子里,排队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拥有此类感受者甚多,微博、猎豹移动、聚美优品和京东各自演绎了不同程度的资本荣耀。随着今年美股窗口打开,今年已有多家互联网公司成功赴美IPO。据不完全统计,下半年还有多家公司可能在美上市,比如阿里巴巴、智联招聘、大众点评和陌陌科技等。

  在互联网公司扎堆赴美上市的背后,其实是国内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充满机遇的大环境。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444.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104.1%。曾有报告预计,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总规模1857亿元,到2017年市场规模更是将增长约4.5倍,接近6000亿元。

  在向移动互联网全面转移的大势之下,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将进行更广泛和更有深度的整合。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互联网企业枯木逢春,一个个新生的创业团队逐步壮大。巨大的市场,为创业者提供了空前的施展空间,任何人、任何细分领域都有做大做强的机会。而这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则是一个又一个动听的好故事。

  不过,扎堆赴美上市也体现出了这个行业中的一些病态和问题。

  对于纳斯达克来说,他们对于中国市场相知甚少,往往只看国际范围内相似的概念,因此每次出手都很谨慎。这正因为如此,一些工作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的估值都难以达到预期。而一些国内公司的浮躁表现,更是加剧了这一现状。

  对于美国机构投资者来讲,投资中概股的资金比例本就不大,而今年大家扎堆上市,加之阿里巴巴的大体量,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因此,在这一轮中概股上市潮中,不少企业纷纷在公布招股书后自降身价,调低融资额度。

  据了解,新浪微博在上市前更新了其IPO招股书,将初始5亿美元的融资规模调整为3亿美元。猎豹移动也故技重施,将最高融资规模由之前的3亿美元调降至2.001亿美元。与此类似的,还有之后上市的途牛和聚美优品。

  有曝料称:为了确保上市,赶上这一波,有部分企业甚至会刻意在赴美IPO之前冲利润,确保企业在上市前的现金流转正。评论认为,这种过度透支业绩的行为很容易在企业上市后暴露,只要上市后业绩大幅变脸就会引发市场起伏。

  事实上,如果企业在微利或亏损状态下上市,而其商业模式和业绩说服力也不足的话,很难得到美国机构投资人的认可。一旦企业在上市后业绩达不到预期,就会遭到投资者的抛售。

  国外同行如何看待上市

  同样的情况,其实也正在国外的互联网企业当中上演。自去年11月风光上市以来,Twitter市值已蒸发了近140亿美元,当前市值还不及IPO时的水平。有分析师表示,Twitter在过去一年中没有吸引到足够多的用户,这使它对广告商的吸引力减弱。

  Twitter的例子再次说明市场的无情,上市之后的它也只能戴着镣铐跳舞—任何的战略决策都需要考虑资本市场的反映。如果是长远战略,不少投资者可能并没有这个耐心。

  除了Twitter,LINE也是当下海外资本市场上的红人。其母公司Naver已开始考虑在纳斯达克直接上市,估值可能达到100亿美元。LINE今年仍旧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全球用户人数已突破2.5亿,预计2015年底将达到7亿。有预测认为,LINE的销售额将从今年的6000亿韩元增长到明年的2万亿韩元。届时,利润率也可能将超过30%。

  和中国互联网企业跟风上市不同,LINE目标明确。它希望通过上市获得与国际企业竞争的实力,并在电商业务方面实现突破。

  目前,LINE已在泰国推出了一款名为Line Shop的APP,显露出其对于拓展电子商务领域的野心。推出电商服务,LINE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希望借助其在上述三大市场的移动IM域所占的主导地位来实现发展。

  阿里巴巴:上市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谈到2014年的中国互联网赴美上市潮,就不能不提到其中的最大巨头—阿里巴巴(以下简称“阿里”)。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的领头羊,阿里上市是为了让自己更为国际化,巩固自己的老大哥位置,但上市对于阿里而言并不仅仅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它可以是一个里程碑,也有可能是一个分水岭。

  步步维艰的阿里上市之路

  阿里为什么必须上市?这要追溯到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期。在这个互联网企业人人自危的时代,阿里依靠着软银和雅虎的投资,成为中国最大电商平台,但是这也为马云埋下了一个重磅炸弹—由于软银和雅虎两家所占股份比例太高,如果不借由上市这个机会,恐怕他很难有机会重新拿到阿里的控制权。

  阿里上市,势在必行。

  由于港交所不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上市,阿里的合伙人制度不符合香港政策,在阿里集团与雅虎达成股权回购协议,以及阿里B2B退市一年后,阿里CEO陆兆禧宣布放弃在香港上市。还未启航,就给自己在香港结下了一堆仇。马云在寻找既不用修例又可以确保自己对公司控制权的两全方案失败后,曾被认为是阿里最可能的“上摊点”的香港,对阿里关上了大门。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2014年3月16日,阿里高调宣布启动赴美IPO事宜。52天后,它终于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IPO招股书,这让人难免对阿里产生了“傲慢”的印象。

  招股书显示,阿里计划募集至少10亿美元,而这让许多估计这一数额大约为150~200亿美元的业内人士大跌眼镜。为了展现实力,在准备上市的一年多中,阿里不断用投资和合作来向外界展示自己不仅是中国最大电子商务公司,更在云计算、大数据、文化娱乐和搜索上有相当优势,从而为自身换来更高的估值。

  在这种几近疯狂的策略下,阿里仅2014年前四个月中就花掉了367亿元。而这一切,只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估值,给大股东以及马云自己一个靠谱的回报。

  走出去?走进来?

  赶在2015年12月前,阿里在IPO之际,回购雅虎所持有其股份剩下的50%大限前,阿里此番选择赴美上市,看起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方面,阿里对外界做出了一副“走出去”的姿态,而另外一方面,其如今的所作所为更像是“走进来”。

  作为主要以中国市场为重心的互联网企业,阿里虽然在国内拥有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度,但是他在国外市场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通过上市,阿里就能顺利引入战略投资,吸引到国外投资者,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海外业务。

  在让自己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阿里上市也有完善自身生态链,形成闭环的目的。

  2013年1月,阿里收购虾米音乐,布局在线音乐;1个月后,参与创立了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进军保险业。接着,又入股穷游网、海尔电器、收购了天弘基金51%股权。

  到了2014年,阿里变本加厉。一边入股中信集团,一边投资文化中国传播集团,还拿走了银泰26.13%的股权,并对高德实现全资收购。不仅如此,阿里还联合云锋基金拿走了优酷土豆18.5%的股权,并与UC联合推出“神马”移动搜索……。在这一系列的组合拳之后,阿里早就已不再是许多人眼中的单纯电商平台。

  拥有了足够多的产品之后,阿里生态圈也初见规模,2013年年底,阿里借口“网络安全”,对于自己旗下虾米音乐、投资的新浪微博取消了分享到《微信》功能。这也标志着阿里闭环生态链启动。而在阿里上市之后,他就能为自己在微信全面渗透到电子商务领域前,争取更多的时间和资金,让阿里用户一旦走入阿里帝国就无暇其他。

  上市能否解阿里之困?

  然而,上市却并非阿里的万灵丹。摆在阿里面前还有两大问题,一是我们之前反复提及的股权问题。

  根据阿里与雅虎之前的协议,从2010年10月起,雅虎投票权增至39%,马云等管理层的投票权则只有31.7%,雅虎在阿里董事会席位增至两席。早在2012年第三季度,阿里为了回购雅虎所持股份,就向淡马锡、DST、云锋基金、中投、中信资本、国开金融和博裕资本等拿了一笔76亿美元的融资,稀释雅虎的控制权。阿里需要让投资者看到更多回报,使其继续坚定地站在自己一边。如果阿里能成功上市,并且拿到一个理想的估值,那么这一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这就是阿里的短板业务。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阿里就开始在社交、游戏领域大展手脚,想要借此打破腾讯一家独大的局面。但就如同腾讯的拍拍在淘宝面前折戟沉沙一般,阿里的《来往》和它的游戏平台都无法撼动腾讯分毫,甚至远不如一些如《陌陌》这样从默默无闻之境开始起步的产品。

  究其原因,在于阿里对于打造社交和游戏产品的经验严重不足,用户体验糟糕。有金钱没产品,市场当然不会买单。更糟糕的是,此时腾讯和百度也开始蚕食自己的市场,比如说《微信》带来的微商,是对互联网小微创业者的第二次机会,但对阿里而言可并非如此。同样,如果上市后的阿里不从根本上改变自己这两大业务板块,而仅是一味砸钱,肯定也无法改变这一窘境。

  阿里,为谁服务?

  阿里上市,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了拿下国际市场,但国际投资者并非“人傻钱多速来”。其实,更广阔的资本市场,意味着阿里在某些领域将更束手束脚。

  早在阿里准备上市阶段,它就不断谈收购,谈合作,甚至不惜血本提高公司估值。可以想见,在上市之后,它很有可能将为股价所束缚,为给投资人的投入负责,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趋向于保守。而这对于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市场来说,很有可能意味着将错失良机。

  互联网时代,也许根本没有永久的神话。为夺控制权而力求阿里上市的马云,会不会反过来处处被股价制约?也许我们很快就将见分晓。

  写在最后

  在这第四波赴美上市潮中,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有失落也有惊喜。有的是为了走向国际化舞台,有的则希望融资之后做大做强,有的图一个解脱,还有的只是一味的跟风而已,大家各自都有自己的算盘。扎堆赴美上市,说明了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还存有的巨大的机会。然而把握机会,则需要脚踏实地,足够理性,而非一味炒概念。

  文|尔斐、雅姿、宗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