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尴尬待破局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生活污水量也同步增长,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能力不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亟待加强。面对如此窘境,再生水无疑已成为破局利器。

  日前,北京排水集团介绍,截至2013年底,集团已改造并建成清河、北小河等5座高品质再生水厂,日供再生水能力达104万立方米,两天的再生水供应量就相当于一个昆明湖的水量,并初步建成再生水使用网络。

  北京再生水的发展,与这座城的“水荒”有着密切联系。据了解,北京人均水资源量现在仅有100立方米左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20,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80,远低于国际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近10年来,北京以年均不足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维持着每年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

  北京并非个例。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有关数据显示,“水荒”正由北向南逐渐蔓延,越来越多的城市受到影响。在全国655个城市中,目前有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

  作为一种介于饮用水和污水之间的水质,再生水的循环利用,好处自然不言而喻。然而调查发现,面对节能减排的压力,再生水循环利用虽然已开始破题,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还面临诸多尴尬。

  效益可观供给领域广

  再生水是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的原水作为原料进行再处理,目前采用的工艺是混凝、过滤、沉淀、消毒等常规工艺,主要供给工业领域、景观领域、城市杂用领域。

  尽管各地水资源状况不尽相同,城市发展水平不同,在推广利用上步伐不一,但近年来对再生水重要性的认识都在不断加强。北京9大热电厂全部用上再生水,原来一年2亿立方地表水的用量如今已经变成1.5亿立方再生水;河北唐山推广利用再生水源热泵供暖;江西南昌则推广小区再生水系统……

  其中,北京再生水利用在全国领先,再生水对于缓解首都水资源紧张方面发挥了战略作用。“北京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多年来高度重视再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污水资源化,将再生水纳入全市水资源统一调配,主要用于工业生产、河湖景观补水、农田灌溉、市政杂用等方面。”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戴育华说,再生水已经成为北京“第二水源”。

  据了解,2013年北京再生水利用量达到8亿立方米,其中工业利用再生水1.6亿立方米;农业利用2亿立方米;河湖景观补水4亿立方米;绿地灌溉、洗车、道路压尘等市政杂用0.4亿立方米,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1%。

  和北京类似,西安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78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属于极度缺水的城市。在西安市的丰庆公园,湖水碧波荡漾。“公园人工湖内注入的就是再生水,外观上一般人很难看出来。”公园管理处园容部科长吴键说。不仅如此,整个丰庆公园花草的浇灌、厕所的冲洗等用的都是再生水。

  吴键算了一笔账,再生水价格每立方米1.17元,自来水每立方米4.25元,人工湖容积约6.6万立方米,注入再生水只需8万元。“我们当初用再生水主要考虑的是成本问题,但试用后觉得再生水水质不错,水中还能养鱼,浇花也没问题。”至今,公园使用再生水已有8年。

  “好女”遇“愁嫁”尴尬

  水是一个城市的命脉。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步伐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开源节流、加大再生水的利用率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但现实情况是,各地再生水在实际利用过程中仍面临“好女也愁嫁”的尴尬。

  水质水量成瓶颈

  朝阳区青年城社区是北京较早实现再生水入户的居民区之一,小区冲厕、绿化、景观等用水均使用再生水。然而,2005年以后,曾经因为价格低廉(只有自来水价的1/4)一度受到居民欢迎的再生水,却突然间销声匿迹了。“还是观念和认识的问题,很多人都觉得再生水不干净,怕使用后出问题。后来小区就停用再生水,全都改成自来水了。”该社区的住户周刚表示。

  再生水在青年城社区遭遇的尴尬,在北京再生水推广和利用的过程中并非个例。自2001年建成第一座再生水厂至今,北京的再生水发展进步明显。据了解,到2013年,北京市再生水年用量已达8亿立方米,但绝大部分还是用于热电厂、农业灌溉、湖泊公园等用水大户,与普通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冲厕、社区绿化、洗车等再生水使用,推广一直难见起色。

  北京师范大学节能办的李老师有多年节水经验,他指出小区中冲厕用的再生水水源主要为洗浴、盥洗等日常杂用水,如果只是经过简单的过滤,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处理标准。而再生水的使用标准比较高,生产的质量工艺控制参数有时又不太明确,一些小区设备落后,又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要保证水质优良很困难。

  “再生水难以大规模用于居民生活用水,主要是受到安全考虑以及大众接受程度的制约。”北京市节约用水管理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何建平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再生水在水质和使用安全性上都能得到完全保障,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显然还需要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

  管网建设滞后

  再生水利用还受到管线建设难度大的制约。西安清远中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媛表示,制约再生水应用的最主要因素是管网。“西安市区的输出管网只有43.5公里,覆盖地区有限,因此大量的水生产出来也送不出去,很多用户想用也用不上。”

  西安昆明路的一家洗车行是少数再生水用户之一。“我们靠近丰庆公园,能够从公园拉出管道,用再生水洗车,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能节约自来水资源。”洗车行负责人张彩霞真切体会到再生水带来的好处。

  但在几百米外,另一家洗车行则仍然使用自来水。洗车行老板宁先生有些无奈:“再生水每方不足2元,自来水则需17元,成本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不是我们不想用再生水,而是这里没有管网,接不过来。”

  专家指出,在水资源日趋紧缺的今天,再生水利用已经成为实现水生态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然而,中国再生水利用率仅占污水处理量的10%左右,与发达国家70%的利用率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有专家预计,如果中国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每年可开发利用150亿立方米的再生水资源。

  据袁媛介绍,西安现有7座污水处理厂将建设再生水处理设施,新增再生水设施供水能力36万吨/日,新建市政杂用、景观供水网供水能力67.4万吨。同时10年内,西安再生水管网将达到460公里,届时将覆盖西安市区的主要干道沿线,但460公里管网的铺设需要7.4亿元资金投入。业内人士表示,“资金、管网是制约再生水利用的最大障碍,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可能会错失再生水发展的良好机遇。”

  政府应出台强制政策

  水,被喻为21世纪的石油。尽管困难重重,但水务界人士普遍认为,再生水利用前景良好,潜力巨大,也势在必行。当前亟须增强污水再生设施的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再生水管网建设进度,同时完善相关部门协调和合作机制。

  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说,我国许多地方再生水的回用率还处于较低阶段,政府需出台相关政策,增加再生水利用建设资金,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再生水管网建设进度,为扩大再生水应用范围创造条件;统筹城建规划,让再生水管网实现全覆盖。今后再生水管网铺设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提前考虑。这一点对新兴城镇尤为重要。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则建议,强化涉水法规,用再生水挤压不合理用水空间。要加快再生水立法,用法制手段规定高尔夫球场、滑雪场、洗车行等只能使用再生水,严禁使用地下水或自来水。在资金保障方面,业内人士希望一些地方向社会资本敞开大门。过去,市政工程往往依靠政府财政投入,但是有限的财政支出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快速增长的污水处理需求。2013年,北京市出台举措,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市场化运作。

  2013年,北京针对镇级再生水厂引入社会资本。碧水源公司中标了位于密云和顺义的两个项目。该公司工程部总监陈春生介绍,企业负责投资建设水厂,政府投资建设配套管网。几家业内的企业分别与相关政府部门签订特许经营协议,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职责。

  在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排水专业委员会主任杨向平看来,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合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一些地方水务、环保、住建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仍需提高对再生水认知程度,进一步形成共识。(本刊综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