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写新闻,记者去哪儿?

  在机器取代人力、大举攻占职场时,就连撰写新闻稿件的记者也无法摆脱自动化的大趋势。日前,全球最大新闻机构之一的美联社宣布,已自7月开始启用Automated Insights(下称“AI”)公司的文章撰写软件“语言专家”批量生产财经报道。美联社表示,引进自动写稿系统后不会裁员,并且能让更多的记者投身深度报道,但仍有大量网民担心,电脑会抢了记者的“饭碗”。

  未来九成新闻电脑完成

  很多网络媒体需要由编辑完成大量“罐头稿件”,尤其是一些包括美联社在内的综合类网站。在每季度业绩期期间,美联社要动用大量记者撰写财报报道,由于公司所发布的财报并非统一标准,公布时间也不一样,每到这时记者们就感到万分痛苦。美联社表示正是为了解决此问题,才启用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来完成该工作。

  实际上,美联社并不是第一家使用自动写稿系统的媒体。今年3月,洛杉矶曾发生了一场4.4级小地震,《洛杉矶时报》成为最快报道这一突发事件的媒体,从撰写到报道发出,仅耗时3分钟。之所以响应如此迅速,原因在于报道出自电脑自动写稿。据悉,不仅是地震的突发报道,《洛杉矶时报》还应用了另一套程序来报道犯罪新闻,只是这套系统需要由编辑进行选题把关。

  如今,自动写稿系统在美国备受关注。AI公司自2007年成立以来,已运用“语言专家”软件为各媒体撰写了3亿篇报道,包括橄榄球及财经报道。今年,它可能撰写出10亿篇报道。有软件公司负责人预测,在5年之内计算机所撰写的文章就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并称将来90%的新闻稿都由机器人撰写。

  机器人写稿又快又便宜

  事实上,在这之前美联社就已经在使用来自于AI的自动化技术进行体育赛事的数据分析,不过通过这项技术生成稿件还是第一次。具体流程是每当公司发布财报,“语言专家”会自动抓取收到的财报,基于美联社预先编辑好的写作结构,来辨认数据中的事实和关键趋势,然后用叙述方法加以描写。在几秒钟内,一篇150至300字的新闻快讯就生产出来了。

  机器人写稿将明显提升商业新闻的生产效率,过去由人来写,每季度只能写300篇左右,而在同样的时间里,机器人能够生产出4400篇符合新闻规范的商业报道,所用时间比人工写缩短了90%以上。AI首席执行官罗比·艾伦表示,该软件每季度将帮助美联社创造15倍于以往的稿量,并且系统正在逐渐改进,能够通过编程,表现出幽默性或语调,不过美联社仍会让记者亲自撰写苹果、谷歌等受市场高度关注企业的财报新闻。

  而《纽约时报》则证实,从2010年春季开始,美国十大体育电视网就已开始使用电脑软件对体育赛事进行简要报道,在2009年到2010年赛季期间,使用该软件撰写的报道占足球赛事报道的40%,而且这种报道方式非常便宜,每篇500字左右的新闻报道仅耗资10美元。

  记者“饭碗”抢不走

  美联社用机器人写稿的消息在网上引起热议,试想一下,今后记者只要在电脑里输入时间、地点、人物、数据等新闻要素,一篇稿件就自动生成了,省时又省力!这看起来似乎很美好,但实际上,网友普遍的担心是,软件机器人的出现是否会取代人的劳动,让新闻从业者丢掉饭碗。有人拿记者和机器人做了比较:论写稿速度,机器人胜;论成本,机器人不用支付工资;论执行,机器人不会和领导唱反调。有网友调侃说,“抢饭碗的来了,记者们可以下岗了”。

  对此,美联社执行主编费拉拉表示,自动化将使记者从数据处理上腾出更多时间做深度报道和目击报道,记者不用再沉溺于数据和简单常识,始终辛劳地徘徊在产业链的最底端,他们能够有更多的精力追寻更有意义的事业。

  财经记者出身的中国之声观察员张春蔚表示,听到机器人写作的消息,她并未感到危机感:“能够被机器抢走的饭碗不是真正有含金量的饭碗。不要排斥工具,要相信工具可以按照人的设计,完成工具应有的工作,但是你不可能要求工具就是人,所以更多的时候,人们应去他更适合的领域做他更擅长的工作。”

  内容生硬影响质量

  费拉拉在肯定机器人写稿高效的同时也承认:“通过机器人撰写的稿件,会因为内容的生硬和重复而影响稿件的质量”。目前,从美联社提供的样文来看,自动生成的报道文字相当刻板,在报道刊发前,还需要编辑审核。不过,费拉拉表示这一流程终将完全自动化。

  机器人写稿,是在自动抓取的情报中按照预先编辑好的写作结构来工作,也就是说,机器人并不能完全代替编辑人员。机器人并没有意识,它们不懂得分析新闻事件的原理及起因,不能写原创文章,不能分析财经行情,所以暂时来说机器人只能当一个高效率的加工员而已。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对自动写稿系统并不看好:“中国没必要搞这个系统,因为简单稿件撰写占记者的劳动时间和精力都是微乎其微的。”他表示,公司的年报等都是固定模式,写这类稿件就像填空题,不困难。写这类短小稿件用不到观念、意识、逻辑思维等。“记者写稿,既要有逻辑、语法,又要有修辞,任何机器人都代替不了。对于一个采访,记者可以亲自到现场,并运用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观察力写出如深度报道类的新闻,而‘机器人记者’只能通过数据收集、归纳并用简单的语法写稿件,这比人逊色多了。它永远不能成为报道的主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的观点非常鲜明:“新闻是有‘温度’的,机器人做新闻却没有‘温度’,很可能在昙花一现之后,优雅地死掉。”(本刊综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