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产业结构政策的要求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信息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5-06 11:27
信息化对产业结构政策的要求,不是技术的要求,而是它所代表的生产方式,即应调整为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
信息化改变了产业组织形态,对产业结构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以往的产业政策片面强调规模经济,例如片面强调实体空间产业集中,而忽视了“电子革命……通常在缩小最低限度的效益规模的同时,增加了利用范围经济的机会”(钱德勒语)。信息化使企业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指企业间范围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机遇,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原动力。产业政策需要从单纯追求规模经济,转向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并重。靠规模经济降低社会化成本,靠范围经济提高多样化增值。
信息化时代,小有小的长处,中小企业同样可以形成国家竞争优势。意大利的国家竞争优势,就是小企业竞争优势。说明世界上不是只有做大做强一条路。未来应有两种国家竞争优势,一种是由五百强企业形成的国家竞争优势,一种是由小企业集群形成的国家竞争优势,大小并举,有利于全面发展。我国小企业产业集群在江浙、广东、山东等许多地方形成战略性的竞争优势,应从地方竞争优势,发展为国家竞争优势。
信息化对产业结构政策的要求,不是技术的要求,而是它所代表的生产方式,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的历史要求。这个生产方式,就是指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它是与工业化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方式相对的新兴生产方式。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主导产业要体现人的竞争优势
技术强国与人文强国必须并举。前者仍有待加强,但后者现在还是盲区。人文强国在于发挥人力资本在多样化创新方面的作用,提高经济附加值。这里仅举两个产业说明。
第一,发展世界规模的创意出口。创意出口是国家战略盲区。人们只知中国是制造出口世界第一,很少知道中国还是创意出口世界第一。中国完全可能在有形的“国际大循环”(外向型制造出口)外,发展出一个无形的“国际大循环”(外向型创意出口),而且是一个高附加值的“国际大循环”。
“十二五”开始就要着手把中国打造成与制造业出口强国同等规模、甚至更大规模的世界创意出口强国。创意产业是典型的小批量多品种的产业。创意产业从小生产发展成现代产业的关键在于信息化,通过信息化降低社会化成本、提高个性化价值。
第二,发展作为主导产业的服务业。以软件信息服务业为例。过去,中国发展硬件业时,印度定位在更上层的软件业;中国发展软件业时,印度定位在更上层的软件服务业;中国发展软件服务业后,印度从ITO升级到更上层的BPO,下一步在中国扑向BPO后,又移向更上层的KPO。中国要做的事情是占据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制高点,而不是像历史上这样跟着发展中国家屁股后面追,而且还追不上。
事实上,KPO也好、众包也好、研发信息化也好……,有许多并非什么高科技,而在于像创造生物多样性条件那样,通过网络汇聚,发挥人的多样性优势,由此形成的产业,将在下一代人力资本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增值效果不亚于技术产业化。中国未来应有两个增值产业拳手,一是技术强国,一是人文强国。
2、产业替代应注重增值性
丰田的教训启示人们,下一代产业竞争,不光要注重成本比较优势,更要着眼于增值竞争优势。产业结构调整要预留战略空间。
以“十二五”期间的商业定位为例。如果“十二五”最高点的定位,仅仅限于第一次流通革命最高阶段的连锁经营,其本质是解决大规模交易(大规模生产的对应)的问题,仍是传统工业化思路;落后于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第二次流通革命的世界潮流。新商业文明要求中国跨越式发展。
首先,通过网上网下结合,改造传统流通产业,削除不合理的交易费用。从产业结构政策来说,这意味着要将流通领域中的传统暴利产业,提前定位为衰退产业;而现在还在拿落后当先进,大干快上有形商场,从长远看问题多多。
第二,要推动以成本竞争为中心的中国制造销售,向网上网下结台的增值服务业发展。为衰退产业提前预留出路,增量空间在于依次发展服务差异化、品种多样化(含品牌化)、定制化(含大规模定制)的产业业态。
总之,要从小批量多品种角度寻找增值出路,推动产业演进。
3、突破社会资本产业瓶颈
将经营环境产业化,是增值产业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发展小批量、多品种,是企业的事;从产业结构政策能发挥作用的角度讲,突破口是把社会资本当作产业来发展。社会资本与增值业务的关系,好比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关系。离开由关系和信任构成的社会资本,增值业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关系与信任这两方面的产业化,就是社会资本产业,其特点是把经营环境产业化。以往说营造环境,是说以政府为主体。环境的产业化,是以市场为主体,把它社会化。
第一,把支撑服务业作为战略产业发展。支撑服务业(B282B,B282C等ASP平台),是为B2B和B2C提供支撑服务的产业,是以信任为核心的产业。其中信用(如征信)、支付、认证等是重中之重。阿里巴巴形成的网商生态系统就是典型。从中国当前历史阶段看,国家应制订保护性的产业政策,
第二,把价值网络作为战略产业发展。价值网络是以关系为核心的产业。有四种形式应作为重中之重。一是服务体系(包括专业与综合的服务平台),方向是将服务网络产业化;二是产业集群,推动中小企业网络发展;三是产业园区,使园区服务产业化;四是大企业平台,主要着眼于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国家应制订相应鼓励政策。
此外,制造服务化,产业文化化也是高附加值的新增长点,它们不仅限于生产性服务业,对消费性服务业也是适用的。所有社会资本产业,只有依靠互联网,才能真正形成竞争优势。制造业和各行各业提高信息和文化附加值,也应是发展方向。
“十二五”产业政策,要跳出一叶遮目的技术思维,看清“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向小批量多品种转变”这一人类大势,围绕全球化、信息化潮流做文章。具体来说,第一,产业结构政策上,要从技术强国,转向技术与人文并重的强国思路,以社会资本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培育多样化增值服务业;第二,产业组织政策上,要从做大做强,向做大与做小并重调整,支持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产业组织形态发展,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范围经济,支持垄断竞争(即产品差异化);第三,产业关系政策上,要改革与发展并重、经济与社会并重,专门针对就业和收入目标,调整利益关系,为此向中小企业适度倾斜。
……
信息化改变了产业组织形态,对产业结构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以往的产业政策片面强调规模经济,例如片面强调实体空间产业集中,而忽视了“电子革命……通常在缩小最低限度的效益规模的同时,增加了利用范围经济的机会”(钱德勒语)。信息化使企业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指企业间范围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机遇,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原动力。产业政策需要从单纯追求规模经济,转向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并重。靠规模经济降低社会化成本,靠范围经济提高多样化增值。
信息化时代,小有小的长处,中小企业同样可以形成国家竞争优势。意大利的国家竞争优势,就是小企业竞争优势。说明世界上不是只有做大做强一条路。未来应有两种国家竞争优势,一种是由五百强企业形成的国家竞争优势,一种是由小企业集群形成的国家竞争优势,大小并举,有利于全面发展。我国小企业产业集群在江浙、广东、山东等许多地方形成战略性的竞争优势,应从地方竞争优势,发展为国家竞争优势。
信息化对产业结构政策的要求,不是技术的要求,而是它所代表的生产方式,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的历史要求。这个生产方式,就是指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它是与工业化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方式相对的新兴生产方式。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主导产业要体现人的竞争优势
技术强国与人文强国必须并举。前者仍有待加强,但后者现在还是盲区。人文强国在于发挥人力资本在多样化创新方面的作用,提高经济附加值。这里仅举两个产业说明。
第一,发展世界规模的创意出口。创意出口是国家战略盲区。人们只知中国是制造出口世界第一,很少知道中国还是创意出口世界第一。中国完全可能在有形的“国际大循环”(外向型制造出口)外,发展出一个无形的“国际大循环”(外向型创意出口),而且是一个高附加值的“国际大循环”。
“十二五”开始就要着手把中国打造成与制造业出口强国同等规模、甚至更大规模的世界创意出口强国。创意产业是典型的小批量多品种的产业。创意产业从小生产发展成现代产业的关键在于信息化,通过信息化降低社会化成本、提高个性化价值。
第二,发展作为主导产业的服务业。以软件信息服务业为例。过去,中国发展硬件业时,印度定位在更上层的软件业;中国发展软件业时,印度定位在更上层的软件服务业;中国发展软件服务业后,印度从ITO升级到更上层的BPO,下一步在中国扑向BPO后,又移向更上层的KPO。中国要做的事情是占据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制高点,而不是像历史上这样跟着发展中国家屁股后面追,而且还追不上。
事实上,KPO也好、众包也好、研发信息化也好……,有许多并非什么高科技,而在于像创造生物多样性条件那样,通过网络汇聚,发挥人的多样性优势,由此形成的产业,将在下一代人力资本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增值效果不亚于技术产业化。中国未来应有两个增值产业拳手,一是技术强国,一是人文强国。
2、产业替代应注重增值性
丰田的教训启示人们,下一代产业竞争,不光要注重成本比较优势,更要着眼于增值竞争优势。产业结构调整要预留战略空间。
以“十二五”期间的商业定位为例。如果“十二五”最高点的定位,仅仅限于第一次流通革命最高阶段的连锁经营,其本质是解决大规模交易(大规模生产的对应)的问题,仍是传统工业化思路;落后于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第二次流通革命的世界潮流。新商业文明要求中国跨越式发展。
首先,通过网上网下结合,改造传统流通产业,削除不合理的交易费用。从产业结构政策来说,这意味着要将流通领域中的传统暴利产业,提前定位为衰退产业;而现在还在拿落后当先进,大干快上有形商场,从长远看问题多多。
第二,要推动以成本竞争为中心的中国制造销售,向网上网下结台的增值服务业发展。为衰退产业提前预留出路,增量空间在于依次发展服务差异化、品种多样化(含品牌化)、定制化(含大规模定制)的产业业态。
总之,要从小批量多品种角度寻找增值出路,推动产业演进。
3、突破社会资本产业瓶颈
将经营环境产业化,是增值产业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发展小批量、多品种,是企业的事;从产业结构政策能发挥作用的角度讲,突破口是把社会资本当作产业来发展。社会资本与增值业务的关系,好比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关系。离开由关系和信任构成的社会资本,增值业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关系与信任这两方面的产业化,就是社会资本产业,其特点是把经营环境产业化。以往说营造环境,是说以政府为主体。环境的产业化,是以市场为主体,把它社会化。
第一,把支撑服务业作为战略产业发展。支撑服务业(B282B,B282C等ASP平台),是为B2B和B2C提供支撑服务的产业,是以信任为核心的产业。其中信用(如征信)、支付、认证等是重中之重。阿里巴巴形成的网商生态系统就是典型。从中国当前历史阶段看,国家应制订保护性的产业政策,
第二,把价值网络作为战略产业发展。价值网络是以关系为核心的产业。有四种形式应作为重中之重。一是服务体系(包括专业与综合的服务平台),方向是将服务网络产业化;二是产业集群,推动中小企业网络发展;三是产业园区,使园区服务产业化;四是大企业平台,主要着眼于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国家应制订相应鼓励政策。
此外,制造服务化,产业文化化也是高附加值的新增长点,它们不仅限于生产性服务业,对消费性服务业也是适用的。所有社会资本产业,只有依靠互联网,才能真正形成竞争优势。制造业和各行各业提高信息和文化附加值,也应是发展方向。
“十二五”产业政策,要跳出一叶遮目的技术思维,看清“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向小批量多品种转变”这一人类大势,围绕全球化、信息化潮流做文章。具体来说,第一,产业结构政策上,要从技术强国,转向技术与人文并重的强国思路,以社会资本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培育多样化增值服务业;第二,产业组织政策上,要从做大做强,向做大与做小并重调整,支持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产业组织形态发展,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范围经济,支持垄断竞争(即产品差异化);第三,产业关系政策上,要改革与发展并重、经济与社会并重,专门针对就业和收入目标,调整利益关系,为此向中小企业适度倾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