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差不可能持久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逆差,不可能,持久
  • 发布时间:2010-05-10 16:23
  贸易逆差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内需已经超过了出口,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换言之,逆差不可能持久,否则中国经济就会垮台。

  文|叶檀

  3月,中国出现自 2004年 4月以来的首个月度贸易逆差 72.4亿美元。但除非中国长期保持贸易逆差,否则不可能从根本上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4月 10日,海关公布进出口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为 617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44.1%。其中出口 3161.7亿美元,增长 28.7%;进口 3016.8亿美元,增长 64.6%;贸易顺差为 144.9亿美元,减少 76.7%。

  贸易逆差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内需已经超过了出口,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换言之,逆差不可能持久,否则中国经济就会垮台。

  贸易逆差是主动追求的结果。3月进口远大于出口,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升造成进口急升。商务部及海关总署将贸易逆差归因于国内需求的旺盛,指出原油、铁矿砂、铜、成品油四类大宗商品 3月进口呈现量价齐升的格局。

  暂时的贸易逆差是好事。在全球危机时,中国大量购进大宗商品,进行了必要的储备。这是正确的一步。更正确的举措是,中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 1—3月进口 2233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74%,外汇储备高涨之时无疑是中国进口原材料与高新技术的良机。

  但是中国不可能无限量储备下去,并且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与疯狂的进口,正是国内某些行业产能过剩的表现。如钢铁产能过剩导致中国钢企在铁矿石价格方面毫无控制能力,过度刺激投资将产生反效果。高新技术进口将来也不会一帆风顺,欧美出口高新技术,作为交换人民币资产的条件,是将来博弈的主要战场。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 3月贸易逆差主要来自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中国对美国、欧盟仍然维持着 98.7亿美元、

  69.6亿美元的顺差。也就是说,在终端产品方面,中国对于主要消费国保持顺差,来自于欧美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无法下降。而中国终端产品的上游产品主要从中国台湾地区、日本等地进口,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在优惠政策刺激下内需上升,下游囤积原材料、中间产品,导致库存增加,将来产能过剩会更加严重。

  如果中国顺差数量下降,而经济依然健康,意味着外部消费被内部消费取代。所有的国人都会欢迎这一伟大变革,但变革目前只存在于蓝图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承受长期的贸易逆差,包括超级帝国美国,更不要提经济实力远在美国之下的中国。因此,中国追求贸易平衡,而不必过度追求贸易逆差。

  解决人民币汇率压力有两个办法:对内拓展内需,对外是争取利益共同体的支持。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200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5343亿元,同比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 2.1个百分点,全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0%以上。

  消费增长可能会像贸易逆差一样昙花一现。一是短期政策刺激作用难以产生持久效应,二是过度的投资挤压了消费空间。汽车消费增长是政府退税刺激下产生的消费高位,但汽车等商品不可能永远靠吃政策兴奋剂维持高消费。而中国经济仍然靠投资拉动,投资过度造成中国实际财富缩水。如一些地区大拆大建,将三四年前的建筑一拆了之,表面上增加了 GDP,真相是存量财富被大量摧毁。而高负债下的地方政府面对大拆大建沾沾自喜,由于地方负债的压力与社会保障的压力,反过来使企业与个人的实际税负上升,抑制了消费。要提高消费,必须扼制政府无效投资、过度投资。

  至于对外争取利益共同体,就是争取围绕在中国制造周围获取大额贸易顺差的国家。2003年。日本、印度、韩国、东盟和我国台湾省合计对我国逆差达到954.4亿美元,大亚洲地区的贸易自成体系,而我国基本处于逆差,对欧美顺差。

  对人民币汇率的压制是对亚洲制造既成格局的压制,损害的是亚洲各国的利益。如果不信,就让美国不断增加关税,看看日本、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经济是否能够承受。

  (作者系知名财经博客作者,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