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谷 不会商业化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李若谷,不会,商业化
  • 发布时间:2010-05-10 16:33
  这是一家并不活跃于公众视野的银行,但在海外市场,很多国家对于中国银行机构的印象则是来自这家信用评级与国家主权评级一致的政策性银行。而它的一举一动都与国家经济战略密切相关。

  2010年 3月末,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对 *ST厦华(600870.SH)递交的恢复上市申请进行了审核,并有条件通过其公司股票恢复上市的申请。此前的多年时间里,*ST厦华一直深陷亏损的泥潭,直到获得进出口银行 6000万美元的“雪中送炭”才使其能够迅速地重归正轨。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外贸出口陷入了前所未遇的困境,全球市场萎缩使得国内外向型制造企业订单锐减。在这样的环境下,尽管平板电视出口销售收入占据总营收 80%以上的 *ST厦华并不缺乏订单,也不缺乏市场,但 2006—2008年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暂停上市资格,使得 *ST厦华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当时,厦华正面临着手握订单却得不到资金供给的尴尬局面,李若谷和进出口银行团队对厦华不离不弃的坚定支持,才使得厦华渡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一位厦华高管告诉《英才》记者。

  根据 *ST厦华发布的财报显示,2009年厦华电子出口逆市攀升,年度出口量同比增长 90%以上、出口额同比增长 50%以上,位居国产品牌企业平板电视出口排行第一。实现营业收入近 4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 17%,净利润突破1亿元,预计 2010年度厦华营收目标拟整体再成长 30%以上。

  这个典型的案例,无疑表明了进出口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的角色意义。15年前,作为我国机电产品、成套设备、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对外承包工程和各类境外投资的政策性融资主渠道,以及外国政府贷款的主要转贷行、中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的承贷行而成立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对促进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按照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的话来概括:“进出口银行就是支持我国进出口贸易、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国家政策性银行。我们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帮助这些企业发展。”

  2009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全年批准表内贷款 8011亿元,发放贷款 368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99%和 25%。共支持了1742亿美元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出口,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等“走出去”项目,以及 671亿美元的资源类和技术装备类产品进口。

  过去的 5年间,进出口银行表内业务贷款余额从 1239亿元增长到 6008亿元,增长了近 5倍;资产总额从 3059亿元增长到 9533亿元,增长了 3倍多。但在信贷规模和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一个问题横亘在李若谷和他带领的进出保本微利相对于 6000亿的贷款余额,25亿的净利润只能算是“保本微利”。

  口银行面前。

  如果仅靠筹资成本相对较高的市场发债融资形式来支撑政策性业务,是很难实现政策性业务的持续发展。不过,在 2008年实现 2亿多微利的基础上,进出口银行却扩大了盈利势头,2009年实现税后盈利 25.39亿元(按新会计准则计算)。

  相对于 6000亿的贷款余额,25亿的净利润只能算是“保本微利”。但这其中的意义在于,盈利很大程度上是中间业务和自营性业务所贡献的。如何更好地通过中间业务和自营业务反哺国家交办的政策性业务,同时提升政策性业务自身的良性发展,以保障进出口银行的持续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而在更高的层面上,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解决证券市场结构性问题、保险企业投资开放之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工作成为政府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如何通过金融改革的洗礼,成功推进市场化转型,成为新型国际经济合作银行,则是进出口银行的未来发展目标。

  国际经济合作银行浮现

  “进出口银行要从过去单一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发展为新型国际经济合作银行,对内支持建设和谐社会,对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与国内其他银行不同的是,中国进出口银行的网址是以 .gov.cn而非 .com.cn结尾,而另一家网址以 .gov.cn结尾的银行则是中国人民银行。

  这个细小的差别却意味着进出口银行所担负着的国家责任,尤其是在中国进入由经济贸易大国向经济贸易强国的重大转折期的背景之下。比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面临出口下滑的外部经济环境,进出口银行则被赋予加大金融对稳定外需和支持扩大内需的责任。

  围绕着这一责任,进出口银行制订

  过去的5年间,进出口银行资产总额从3059亿元增长到9533亿元,增长了3倍多。

  了差别化的授信政策,为企业提供一揽子融资便利,为“两自一高”产品,以及有市场、有订单、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提供资金。同时,重点支持了一批出口带动效应大的境外项目,支持了诸如中石化收购 Addax石油公司项目、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收购奥地利 FACC公司股权项目等。

  此外,进出口银行参与制订了国家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实施细则,通过政策性金融服务手段,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船舶工业,在全球经济衰退的状况下,国外很多船舶制造企业长时间零订单,但中国船舶制造企业却逆市飘红。

  “去年,在我们的支持下,中国船舶工业全球新接订单第一。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做船舶买贷的时候,也在考虑如何支持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和转型。过去国内造船企业多是做一些散装船、集装箱船,相对比较容易。现在,我们支持船舶出口企业制造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种船舶,支持他们制造大型的油轮,支持他们向海上平台、钻井平台项目转型。”李若谷说。

  不仅如此,进出口银行还在国际船舶融资市场频频出手。2009年 9月,美国 OSG公司宣布,公司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约,成为首个获得此类中方贷款的美国公司。根据贷款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将为OSG公司的3艘VLCC和2艘阿芙拉型油轮提供为期 12年的贷款,融资总额达到 3.89亿美元。5个月后,丹麦托姆(Torm)航运公司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达成为 2010—2012年建造 6艘新船融资 1.7亿美元的协议。

  中国需要增加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的力度,不仅使自己发展,也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这也是进出口银行转变为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的一个主要方向。

  2010年 3月末,由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主发起人,总规模达 100亿美元,主要用于投资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 -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及基金管理机构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营。这个基金将通过股权、准股权等方式,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企业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提供融资支持。

  这或许可以视为进出口银行一次朝着新型国际经济合作银行迈进而做出的尝试,无论结果如何,“进出口银行要从率,因为这是国家承担的,把自营的业务分出来,然后再算资本充足率,最后有一个规模来限制。”从李若谷的这段表述中,我们不难找出注资方案始终未能水落石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政策性金融机构自营业务范围可能还会重新梳理。

  关于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方案已经迁延多年,却始终未定。但无论未来的改革方案如何确定,对于进出口银行而言,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则是落实改革方案的必要基础。

  一些现实的矛盾挤压了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持续发展的空间。“早先对于政策性银行的监管主要是按照 1994年的章程来监管的,这里面本身就有很多模糊的地带。而现在的国际形势、经济形势,各种形势发展变化太快了,当时定的政策性业务可能越来越小了,因为很多已经成了商业银行的业务了。”一位银行业人士向《英才》记者表示,2000年以后,政策性银行就很难按照之前的思路去发展业务了。来又会影响到业务的质量。”作为行长,李若谷希望进出口银行能够成为一个可长远持续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而这一点与政府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的初衷相吻合。

  定位政策性

  “进出口银行不可能像国开行那样商业化转型,中国的经济发展缺乏像进出口银行这样发挥特定作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在 2009年初,国开行按总体改革方案,转制成为股份公司并获准设立股权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两个子公司之后,国开行实质上已经退出了国内三大政策性银行的位列。然而,国开行“试点”改革是否会成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的样板,政策性金融机构转型改革的最终方向是什么,仍然是个争论中的话题。有观点认为中国仍处于转轨时期,政策性银行应该在国家信用的基础上继续从事原有业务,并与商业银行严格区分经营范围,互不交叉;亦有观点认为,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市场业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最后必然体现为股东利益最大化,也就是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政策性银行则是另外一种体现国家利益的模式:在盈利水平上,政策性银行应该是保本微利的,它是为了完成国家一些特定的任务和政策去进行金融中介活动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行业和产品是国家重点需要支持的,政策性银行就要为企业承担一部分风险。

  “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市场环境、融资环境可能会差一些,因此我们要支持它。如果政府财政有足够实力,用财政支持也可以,但全世界的实践证明,完全的财政支持未必是有利的,因为它可以不计成本的发展,那样也不见得对国家有利。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同时也督促它发展还贷,是一种鞭策和鼓励的机制。”李若谷说。

  政策性金融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被证明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机制。许多国家很早就设立了一些类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用于支持进出口贸易,支持一些特定领域的发展。即便是在经济发展水平非常高的美国,也依然存在像美国进出口银行这样的一些政策性金融机构。

  实际上,就日美两个进出口贸易非常发达的国家来看,美国的进出口银行和日本的国际协力银行(前身是日本输出银行)这些年来也一直在不停地改革,但结果是他们并没有朝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方向发展,反而政策性业务不断增强,他们与商业银行之间形成互相补充而非竞争的关系。

  当然,也有一些国家的政策性银行转型成为商业银行的成功案例。例如,1968年创立的星展银行(原名新加坡发展银行),最初就是支持新加坡开发投资的政策性银行,但随着本国开发建设水平的提升,星展银行开始通过一系列重组兼并后,转型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

  “从逻辑上讲,我们不排除未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政策性

  银行可能会完全变成商业银行。就

  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政策前的中国而言,经济总量虽然提性经营业务空间变小,政策速度非常快,但国内经济发展不性银行应当适时根据经济形衡,可开发和再开发的领域非常势,完成商业化的转型。,因此,政策性银行在未来还是

  “我讲过很多次,进出它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央财经大银行不可能像国开行那样商、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化转型,中国的经济发展缺为进出口银行、农发行乃至国开像进出口银行这样发挥特定在政策性业务上有充足的“用武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李若地”,并不具备完全变成商业银明确地向《英才》记者表示,行的条件。出口银行不会变成商业银行,对于改革的角度,郭田勇则是要办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或市场化是技术性银行。的转型而不是方向上的转变。“商

  在李若谷看来,政策性化强调的是经营模式、管理效率要和商业性银行在管理方式、业化,通过商业化提升公司的治理方式上基本相同,而在盈利平,强化其内部的资本约束,最终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方式上有目的不是要他们变成商业银行。 ”同。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它虽然,进出口银行和中信保的

  成为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进出口银行的定位之一。

  改革工作小组提出的改革方案已反复修改过多稿,但关于两家作为支持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定位,决策当局是早就明确肯定过的,并且要求能在业务定位上更加突出政策性业务。

  在新的改革方案中,央行提出进出口银行和中信保的业务划分为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两类,以政策性业务为主,并实行分账管理。实际上,观察近几年进出口银行政策性业务的增减变化,也仍然可以看得出,自营业务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其政策性银行的方向。

  “我刚来进出口银行是 2005年,那时候大概批准了优惠贷款 100多亿人民币,实际贷出的大概是 60亿人民币,而现在就不一样了,光批贷款就批几百个亿了。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亏损或者盈利很薄的政策性业务,进出口银行也都做得很好。”

  李若谷告诉《英才》记者,进出口银行近几年信贷规模增长得较快,并且在 2009年盈利迅速推高,这并非是减少了政策性业务,增加所谓自营性业务的结果,而是大幅度推进政策性业务带来的变化。

  不以盈利为目的

  “作为政策性银行,我们没想着要挣大钱,但如果能赚一点钱,为国家减轻一些负担不是很好吗?”

  明确了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目标和机构定位之后,如何更清晰地划定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银行的业务边界,则是更核心的问题。

  “哪些产业或企业、哪些国家、哪些区域在哪个经济发展阶段需要重点支持,国家缺乏清晰战略,最终就变成一事一议,各部门都在讨论,结果哪个部门、哪个项目都很重要,都不能耽搁。”一位财经人士如此评论。

  在国开行未清晰商改之前,其政策性业务的扩张引来一些不公平竞争的质疑和抱怨:、,

  “脚踩两条船”“两头不吃亏”利用政策性银行的优惠利率吸引项目,将资金集中投放于商业银行最为看好的公路、铁路、桥梁、能源、煤炭、电力等高增长、低风险行业。

  现在,3万亿规模的国开行已经明确了商业银行的身份,少了前面的“大树”,进出口银行也会面对上述质疑。

  关于自身业务的定位,进出口银行 有这样一段文字表述:进出口银行是政策性银行,是中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进出口银行的业务基本上都是政策性业务。而政策性业务根据不同性质分为国家交办的业务和我行主动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后者是为了落实好国家交办的任务而由进出口银行配合实施的业务。

  “主动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实质上就是央行所定义的“自营业务”,但李若谷认为,政策性银行的自营业务和商业银行的业务有本质的区别:“商业银行追求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我们的自营业务追求的不是利润最大化。”

  李若谷说进出口银行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坚持“保本微利”,虽然进出口银行 2009年的净利润达到 25亿元,但相比 6000亿元的贷款余额,也不过 0.4%的利润率。“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政策性业务不一定就要亏损。作为政策性银行,我们没想着要挣大钱,但如果能赚一点钱,为国家减轻一些负担不是很好吗?另外,进出口银行目前风险覆盖率是 134%,看起来还可以,但比商业银行都低。我想,既然要做一个银行,拿商业银行的标准要求自己,风险覆盖应该达到 150%以上比较好。”

  当然,保本微利还是很难覆盖政策性业务的风险的。因此,李若谷希望进出口银行能够通过把项目做好,使其本身能够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从而获得其还款保证。这一切需要眼光和胆识。

  “对厦华的贷款,我们并没有给它低利率。在当时没有一家银行敢给它贷款,只有进出口银行。但我们也不是不顾风险地蛮干。我们是经过调查研究和对企业的辩证分析后,做出的决定。2009年是厦华建厂后利润最高的一年,为什么?因为它的出口订单很充沛,而且销售渠道也做得很好,所以去年在进出口银行的支持下,它一举扭亏,不仅实现盈利,还新上了四条生产线,在别人大幅裁员的情况下,厦华不但没有裁员,还增加了 1200人的就业。你说这是政策性业务还是商业性业务?我坚定地认为这是政策性业务。”

  类似的例子还有奇瑞汽车,在 2005年底和 2008年底,进出口银行就与奇瑞汽车,两次签订了金额共计 15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合作协议,主要支持奇瑞公司“在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2005年奇瑞汽车的出口只有区区5000辆的水平,因此几乎没有商业银行敢给奇瑞大笔的贷款,而进出口银行却与奇瑞签下了 50亿元的出口信贷支持协议。此后,奇瑞汽车出口增长迅速,2008年达到了 14万辆,进出口银行又与奇瑞签订了 100亿元的战略协议,支持奇瑞进行海外收购。

  “我不是按一般的商业原则去考虑,支持奇瑞是支持中国民族汽车品牌走出去,支持厦华这个台资企业是要支持两岸经贸的发展,这些都是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外贸政策、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尽管他们都是不亏本的贷款。”

  支持 TCL在最困难的时候翻身、支持俏佳人收购美国卫视、支持泰州医药城建基地实验室、支持扬州国际旅游文化节、与文化部签合作协议,支持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在很多商业性贷款并不青睐的项目上,李若谷和进出口银行却收获了成功。

  上世纪 90年代,李若谷曾担任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部经济学家,回国后升任央行“主外”的副行长,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经验的金融家之一。也正是在这样一位有着国际化思维的行长的带领下,进出口银行不断地进行着金融创新,研究推广银团贷款和BOT、BOOT等模式,帮助华为、中兴、中集、海尔、TCL、长虹、中钢、中建、振华港机等国内企业跻身国际市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