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武史:电影音乐与画面之间要融合与协调
- 来源:电影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林,电影音乐,配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28 14:53
看过《后会无期》的人一定都会记得电影里面的音乐和歌曲,印象里已经很久没有那么多好听的配乐出现在国产片中了。而为《后会无期》操刀配乐的,是与小室哲哉齐名的日本名家小林武史。日本著名导演岩井俊二《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前者恢弘气势庞大,后者迷幻疏离,都是小林武史的杰作。
关于合作:跨时代、跨世代、跨国界
我首先是去上海跟主创人员见了面,感觉这部影片非常独特,然后也了解了导演和制片,觉得他们都是思想非常灵活的人,还有就是我个人截至目前为止,为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创作的电影音乐也受到了大家的认识和瞩目,那么我想这也是这次能够合作的最大动机。
我认为跟导演之间的合作反倒是完全没有任何不协调的感觉,当然依照年龄来说,我也比导演大了许多,日本和中国也是两个大不相同的国家,但不可思议的是,我感觉不到其中的分歧和差异。
我曾经说过这次跟导演的合作是“跨时代、跨世代、跨国界”的,如果说到具体的感受,我认为是经过了几次沟通,加上整个作品朝向完成的阶段,通过理解导演的想法,我更能实质地感受到更多,当然我的工作重点实际是从音乐开始,也真的是更加期待这次的合作及其成果。而且我觉得,要带领这样一大群工作人员一起拍电影,导演应该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人,而且在长时间拍摄的情况下,也都看不到他疲倦的表情,所以我认为他是非常坚强而有耐力的。
导演第一次执导这部电影,既年轻又有才华,再来就是从工作人员们身上感受到的,也是这部电影中的其中一个主旨:自由,同时“自由”也是这部电影的拍摄及制作过程中一个很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这是连现今在日本国内也少见的,这其实也是我不常接电影配乐工作的原因,因为很多情况都是已有定了下来的模式摆在那,而你就只能按照这些底线去把图填满,所以这次参与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仿佛就像回到了20年前我和岩井俊二导演合作时的感觉,主要就是重拾了那份自由,以及追寻无限可能的乐趣,因为实在觉得这次合作与当年非常雷同。
关于配乐:音乐与画面之间始终拥有一个“结合度”
我想这是属于公路题材的电影,所以可以说是一边走一边在寻找变化,然后是以“进行式”的方式进行表达,而我也希望能透过音乐来传达内心情绪的表现;另外,这部电影故事的内容是渐进式的,这同时也是导演要求和希望的,即虽然是一路都在渐进变化,但希望可以借由音乐的部分来展现某种重复性的主题,除了人物时空的变化以外,一个具有周期性的,最后终于能够感受和领悟的感觉,而我个人同意也相信有这样的感觉存在,那么这要如何用音乐来表现,或者是突出音乐在其中的作用,这就是我认为特别有趣的地方。
关于跟导演在音乐方面的合作和沟通,我想是比较富有艺术性质的,一部分蕴藏在内部,有着很美妙的音符,另一部分就是比较外放的,希望是有带领大家的一种动力和能量,当然也是为了能让大家都能尽情地欣赏感受,总之一个是对外的音乐,另一个是反向的音乐,我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我想,导演也曾经提过一个是比较朴实基调的音轨,另一个则是能够引领带动气氛的音乐。
在为这部电影配乐时,我会综合好莱坞及亚洲电影所适合的风格,比如交响乐,我会加插在其中,但不会整部电影都采用全交响乐的方式,但有几个像远征比较辽阔的交响乐曲段,我就会将它们铺陈在几个部分使用。
对我而言,电影始终需要音乐与画面之间拥有一个“结合度”,但在配乐的时候,我不会刻意区分它们谁先谁后,因为我觉得它们之间是需要有一个融合跟协调的。基本上,我不同意音乐旋律应该优先于画面或者太过于强调电影中的旋律,甚至音乐如何走是必须要顾全大局整体,即不应太过主张而凸显,我想这也是在电影配乐中必须小心处理的重点。
而且,我认为出色的电影配乐应该是在导演和电影之间构筑良好的关系,保持最合适的距离,有对的组合,有适当的反差对比,如果能够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下,我想这样的电影配乐是可以称作优秀的。
关于电影:自由、离别,以及幽默
我原本以为导演会放很多气氛沉重的桥段,虽然实际上也看到了几场比较严肃的内容,但我发现导演的处理方式可以让观众形成一种较为轻松的感受,或者说导演也是在用一种较为幽默的方式去诠释,这是电影给我留下的印象,我相信观众也应该会喜欢的。
我想这部电影史横跨中国,一路前进,类似公路电影的这样一种题材,特别是这次来到内蒙,更是从中感受到影片深奥的寓意。记得上次去了上海,当时影片是在摄影棚里拍的,跟内蒙就分别是两次不同的格局和充满对比的场景,比照日本的话,我相信是不可能实现的规模,包括移动的距离,所以我确实从中体验到大规模的震撼。
而且,我觉得这部影片其实也涉及了当下中国和日本青年所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因为我现今能够想到的是,当下中国年轻人所面对的应该是一种快速的变化,而且以惊异的速度在进行,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内心所产生的不安可想而知;相比之下,日本的年轻人是不管再怎么努力,都很难改变眼前的现况,即使有变化也只是微不足道的程度而已,所以两者之间的不安,性质立场完全相反是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总之,如果让我用什么名词来形容对参与这部电影的感受,我想我会用自由、离别,以及幽默。
文/木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