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院士站着讲,90后学生趴着睡”:我们被忽悠了!

  • 来源:赢未来
  • 关键字:院士,研究生,报告
  • 发布时间:2014-10-10 16:31

  这则新闻中充满了强烈的对比,很容易让人对90后研究生乃至大学生群体的素质产生怀疑,甚至鄙视和谴责。但是,细看这则新闻背后,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9月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搀扶下,一步步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他坚持站了35分钟,讲完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大批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

  北京一家报纸的这条消息,经各大官V转发后,引起了成千上万网友的议论,研究生乃至大学生群体的素质又遭诟病。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如此极具戏剧性的场景,鲜明的对比,绝对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评论的洪流中,现场的学生们提供了更多事实,批评了媒体的标题党倾向。总的来说,这篇报道存在着3个严重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拍来拍去,只围着几个睡倒的学生,这是为啥?

  要证明学生们“一片片倒下”睡觉,你必然要拍摄会场内不同的区域,如果只拍一个局部,那叫“一片倒下”。其实往年代表们开会的时候,已经有摄影记者很专业地做到了。可是我们来看该报这些图片,囊括了几个区域呢?

  不难发现,这几张图片仅限于一个狭小的区域,拍摄者甚至没怎么走动,更没怎么转身。请注意图中穿花格子衬衫的女生,她前方白衣女生的背后有字,照片的取景框一直没有离开她们这一片。这样拍摄,配上“一片片倒下”的标题,未免有夸大其词之嫌。

  第二个问题:学生们的感动和掌声,为什么不提?

  假定学生们真的是“一片片倒下”,那么这个事实几乎只能导向一种评价:不懂得尊重。但很多现场学生表述了另一番情景,略举几例:“为什么你们只拍到了学生瞌睡,而不说在老院士被搀扶入场时,学生们一直在鼓掌,在他去发言台时,一路在掌声呢?”﹙@晴若star﹚

  “吴良镛院士作为中国建筑界的泰斗,也是92岁高龄的老教育家,能够站着做完报告,真的不容易……”﹙@Martin_LA﹚“内心非常敬佩这些老学者。”﹙@李小林xi﹚

  “在吴良镛院士缓慢上台的过程中,一共爆发了三次掌声,以示对老院士的尊重。在吴老颤巍巍讲话的过程中,不时有热烈的掌声爆发。”﹙@飞雁归来﹚

  “作为今天亲临现场的研究生,我想说,吴院士的讲演是在会议开始时,大家热情很高。而且,我们不是被迫拉去听报告,而是通过学校报名去的。”﹙@世界上唯一的郭萍﹚

  没有现场的学生说,对吴院士有什么不尊重。什么叫“选择性报道”?这样的媒体人在上新闻课的时候,是不是一直在“睡倒”啊。

  第三个问题:打瞌睡的原因,是演讲太乏味吗?

  吴良镛院士讲了自己一生致力于建筑学的感悟,这对于其他学科的同学来讲,自然不是那么有趣。他在结尾时,也说到了这一点:“在座的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学科,但都应当关心多方面的学术思想的变化。”

  此外我们知道,不是每个演讲者都像罗永浩那样,善于插科打诨,堪称相声表演艺术家,这不必多说。

  但这是次要原因。我们接着看“@世界上唯一的郭萍”的解释:“之所以大家会睡着,很大原因是:会议3点开始,学校组织我们12:45就集合准备出发,很多同学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坐车去了人民大会堂。”

  “中午1点就出发了,没有午休。说实话,到了下午那一时间段,没有高强度刺激,是挺难对抗止不住的困意的。老院士上台时,我感动得想哭,但听到中段,真的忍不住想睡。”﹙@希望永远过夏天﹚

  “大多学校12点就出发了。吴老讲话,讲到将近4点吧,这么长时间,有的同学可能会犯困,少数人就趴下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在课堂上睡意袭来时,挡都挡不住那种感觉吧。某些人觉得这事有‘搞头儿’,遂脑门儿发亮,钻研出一个标题,吸引国民注意力。好吧,你们又一次成功引导了舆论潮流!”﹙@飞雁归来﹚

  “作为科大研究生,昨天也去了,坐的是前5排。我想说,演讲3点开始,要求我们12点就坐车过去。11点多下课后,匆忙吃了中饭,好不容易才到大会堂,在门口等了很久,又从南门换成东门进去,已经两点了。是有些困,虽然我一直都在忍……”﹙@盂钵里的摩尼﹚

  大会堂不是你想进,想进就能进……

  最后,如何让学生打起精神

  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报道的结果,是让吴院士和学生们都受了伤害:92岁的吴院士“准备多日、亲自撰写讲稿”,又坚持站了35分钟讲完,却被暗示以空洞乏味;现场的学生们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只是有一些人由于缺乏休息,支撑不住打了瞌睡,就被痛批“不尊师,要反思”……

  最后,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的组织者提一点小建议:时代早已不同了,组织几千人坐在台下,听台上的前辈们低头读话,灌输人生大道理,这样的做法是没有效果了﹙有过吗﹚。何况吴院士年过九旬,怎么好一站到底?

  不妨事先把他的讲稿分发给同学们,或者在官V上公布,让大家各取所需,然后请吴院士坐在台上,现场回答同学们的提问。有感而问,有感而答,在互动的气氛里,也许很多同学的睡意就消失了。会后整理出现场互动的文字版、视频版,让更多学生点开来看看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