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知·美术馆:因水而生的自然建筑

  • 来源:精品家居
  • 关键字:美术馆,自然建筑
  • 发布时间:2014-10-14 10:23

  知·美术馆坐落于成都市新津县有着千年道教文化底蕴的老君山下,是日本著名建筑大师隈研吾(Kengo Kuma)在中国设计的唯一一座美术馆建筑,总建筑面积为2353平米。隈研吾先生立足当地文化,结合环境特色,通过对道教、艺术、文化元素的融合,以水衔接天地,用瓦串联内外,让建筑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创造出“天人合一,融和共生”的空间意境。

  呼吸历史, 聆听自然

  知·美术馆今夏刚刚开馆,选址于新津老君山下,不仅仅是因为当地的灵动山水,更是由于其道教名山的地域标签所包容的东方文明印记。作为生长于另一方东方土壤的世界级建筑大师,隈研吾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建筑理念,即是以人与自然为本,在建筑中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致力于将建筑与它们所在的环境和平共处,从不试图破坏或战胜它们的背景环境;他所营造的建筑常常构成简单、直接,并且尊重一直存在于当地环境中的自然元素。这种对朴素和自然的追求,骨子里已然流露着禅宗的气脉,恰好与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不谋而合。

  此次,隈研吾将水元素作为对整个项目进行思考的最初原点,以水来衔接天与地,将整个建筑置于水的中央,打破建筑与山水自然之间的隔阂,弱化室内室外分别的空间布局。宽阔的开间、全景式的落地玻璃窗、层层交叠的超大露台,通过水面倒影成画,构成浑然一体的景致。与灵动的水面相映衬的,则是利用当地材料和传统工艺制成的深灰色土烧瓦片外立面。钢丝将瓦片编织成一件通透而古朴的镂空外衣,披挂于建筑物之外。垂直而下的瓦片所制成的“外衣”,在建筑每一面都显现出不同韵味,还有一些被嵌入外墙,使得建筑的外在形态表现出非常流畅的动感,同时兼具含蓄内敛的东方气质。如此这般让突显建筑隐匿,令刚性线条柔化,最终呈现的是一种动静相宜的状态。

  为配合老君山的山势地貌,建筑也做了相应的轴线处理。南立面分为处于两个不同角度的顶部和底部,互相交错对应着前方的池塘和后面的街道,避免在同一面出现单一巨大的建筑体量。东立面一块巨幅的单片砖在扭曲间呼应前方充满活力的街道。北立面安静而平坦,对应着步行广场。在周围茂绿丛林的掩映下,美术馆仿佛是一艘披着深灰色鳞片的巨轮,在绿波荡漾间破浪前行。

  流动诗意, 明暗光影

  如果说道教崇尚自然的理念,促使隈研吾在思考建筑时采用了其惯用的模糊建筑内外部界面的空间处理手法,那么巴蜀文化与中国古诗解不开的情缘,则启发隈研吾将空间的意境与古诗的韵律揉为一体。这个从小便向往中国诗词的建筑大师,不仅知道杜甫和李白都曾生活在成都,并写下许多有关成都的诗篇,还评论“汉诗讲究平仄,讲究节奏的变化,讲究起承转合,这种有规则的变化,也是整个亚洲文化的特征”。在他眼中,建筑与诗歌是相通的,“都是先有一定规则,在规则中又有一种感发人的力量。”

  进入知·美术馆的内部,仅有的黑色、白色与灰色勾勒出一个纯粹而禅性的空间。结构上下通透,仅在临水一面,有一条宽阔的长廊盘旋而上,连接各层展示厅。透过玻璃外墙,窗外的怡人风景也随之步移景异。参观的流线引导着到访的来客从前向后,由动入静,仿佛是漫步于花园之中。随着路线不断深入,光线也渐次分明,由黑暗走向光明。展馆的顶层可将老君山尽收眼底,浓烈炽烈的阳光被外立面上的瓦片网过滤成光束,在建筑内部泼洒出柔和的光线和星星点点的光影。楼上的水池之中搭建了一处茶室,周边的瓦片通过钢丝编织出不一样的图案,光影与水面交织出一个纯净无暇的空间,空灵而优美。晴空、云影、绿树、灰瓦,天与地、自然与建筑皆被映射在粼粼水面,空间在无形中变化、流动,仿若有一股诗意韵律蕴含其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