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景遗孤火狐成为微软浏览器业务梦魇

  “最后巨兽终于没落,敌对者欢欣鼓舞。不过一切并没有失去,因为灰烬中冒出一只巨大的鸟禽。那只鸟禽望向敌对者,并将火与雷加诸于他们身上。巨兽已经重生,力量更甚强大。”这是《Mozilla之书》中一段隐晦的描写,暗示了网景的涅磐重生。

  曾任微软副总裁的李开复回忆,“一个产品队伍一旦失去了假想敌,它就会松懈,盖茨和鲍尔默也会撤回对它的投资和支持。比如说,微软IE击败网景之后,微软就降低了投资,致使它的浏览器多年没有再进步,直到又出现了‘火狐’这个敌人,才又开始振作。”火狐就是网景的“遗孤”。

  网景兵败前的“托孤”

  Mozilla———一种类似怪兽哥斯拉的绿色蜥蜴形象,曾是网景的吉祥物,这个名字是Mosaic(网景浏览器的原始前身)和Godzilla(怪兽哥斯拉)两个词的结合。到了网景发展后期,这个形象和名称用在其积极展开的开源计划上。

  网景积极推进开源计划其实有难言之隐,微软在捆绑其浏览器销售的同时,投入了大量的工程师来进行版本的更新。起初,网景还能跟得上对方的节奏。不过,微软只需开发Windows版本,而网景除Windows版外,还支持Unix、苹果Macintosh版,所以它处于研发资源分散的不利局面,“八个油瓶七个盖,盖来盖去盖不转。”

  面对微软的压力,为打开局面,网景仿效Linux的成功做法,公开其源代码,企图借助志愿者的力量,来解决研发力量不足的问题。缓不济急,而且此举在短时间内造成了开发团队的混乱,为了能让外部程序员读懂公司内部的源代码,他们大费周章。在Mozilla开源计划推出1年后,网景核心工程师杰米·加文斯基离开公司,走时留下了一句充满苦涩味道的话:“公开源代码并非一剂灵丹妙药。”

  在这段晦暗的时间里,一个小天才的出现给网景带来了一抹亮色。这就是1985年6月出生的布莱克·罗斯。罗斯刚满10岁时,就已经创设了自己的网页,随后开发出自己的应用程序和联机游戏,他曾回忆“我想我童年里85%的时间都待在了我的房间里,鼓捣我的电脑,写程序,一直到我两眼发花。”罗斯14岁时获得了在网景的实习机会。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罗斯的母亲每到夏天便开车将他送到网景公司。实习期间,他参与了Mozilla项目。

  随后,网景被微软击败,美国在线收购了网景,Mozilla项目一度在美国在线的资助下继续开展。2003年7月15日,在美国在线解散网景的那一天,非盈利性机构Mozilla基金会也在这一天成立。

  美国在线虽然迫于微软的压力解散了网景,但它想保留这个可以给微软带来麻烦的火种,于是推动Mozilla基金会的成立。美国在线向基金会转移了相关硬件和知识产权,并给予其200万美元的初始赞助基金。微软新对手谷歌也和该基金会签订协议,通过在其浏览器右上方设置谷歌的搜索条,产生广告收入,这一度成为基金会85%的收入来源。

  罗斯回忆说:“我们与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公司不尽相同。公司担心竞争对手,多半是出于财务的原因,而我们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钱似乎一直就放在那里。我们的钱由美国在线提供,后来我们又和谷歌做成了生意。我们不会因为资金的问题而担心,因为我们从来就不愁没有资金的支持。”Mozilla基金会把自己描述成为“一个致力于在互联网领域提供多样化选择和创新的公益组织”,它继承了网景以前的许多业务。不过,“苦瓜母生苦瓜囝”,在网景灰烬中出现的Mozilla,是否能承载挑战微软浏览器的厚望呢?

  火狐面世

  演员华莱士·肖恩说过:“如果你让自己太舒适,你就会把精力从创新转到防御上来,你会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保护你已经得到的东西。”

  在彻底击败网景,并让美国在线解散网景团队后,微软IE浏览器开发团队虽没出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局面,但投入资源大幅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有人评价自从2001年浏览器IE6发布后,微软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浏览器的改进和发展,在设计方面显得日益陈旧,而且出现了许多安全漏洞。微软IE面临的局面可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曾是网景的高级法律顾问、后来任Mozilla基金会主席的米切尔·贝克回忆说,“在那个时候,Windows桌面上有一个‘e’图标(指微软IE浏览器图标),它已成为Windows操作系统的组成部分。当时也没有什么移动操作系统,而苹果当时在浏览器市场的份额也就是2%或3%左右。如此一来,这个‘e’图标就成为绝大多数网民访问互联网的唯一途径。”“浏览器的关键在于,它是互联网与用户直接接触的重要工具,这个领域不应该是呆板、停滞的,而应该是令人兴奋的。互联网在发展,网上的内容也在改变,浏览器需要跟上时代。”米切尔说。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器度。”随着时间的推移,Mozilla原来混乱的开源计划,逐渐变得明朗起来。Mozilla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源码社区,走出了“半明不灭云中日,似有若无镜里花”的局面。

  前面提到的罗斯在这段时间也成长起来,他参与了Mozilla新版浏览器的开发,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汽车发烧友的他说,“当我看到一辆汽车的时候,我会从面板间隙到内部结构,仔细观察它们是怎样良好地组装在一起的,我觉得我非常迷恋细节和风格,这让我所做出的软件看上去非常棒,也很好用。”

  对于别人将他看作是Mozilla组织的一员,罗斯非常自豪,他说“那是一个志愿者组织”。网景解散后,许多雇员在硅谷的其他公司谋得职位,但他们仍然在Mozilla大旗下,继续自己喜欢的浏览器研究。哲学家艾伯特·史怀哲说过:“这片土地永远垂青那些从不气馁、从不言败、永不放弃、坚持到底的人。”

  罗斯意气风发地说:“人们以为浏览器的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现在,大家都意识到微软IE并不安全,而这正是我们的立足点和机会所在。”2004年6月份,名为“震荡波”的网络病毒利用微软浏览器设计上的漏洞,大肆攻击全球网络。美国电脑紧急情况应对小组向政府部门建议停止使用微软的浏览器。恰好此时,Mozilla推出了它的“火凤凰”浏览器—————火狐的前身。许多机构随即抛弃微软浏览器,改用Mozilla的浏览器。后来“火凤凰”浏览器正式更名为“火狐”。

  当时,在许多网上论坛,如何推广火狐浏览器成为热门话题,公众为此提出了许多创意。2004年7月,一个网民提出募集钱款在《纽约时报》上帮火狐打广告。这个提议随后以“传播火狐”为主题在网上传播,10天时间内,上万人捐款,平均每人捐款25美元。12月16日,铭记所有捐款者名单的火狐广告在《纽约时报》上刊出。当时,在全球范围内,庆祝火狐正式发布的聚会超过了100多场。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我们绝对可以断言,迄今世上没有任何伟业的成就能够离得开激情。”

  火狐浏览器下载风行一时,美国大量博物馆、软件企业,甚至五角大楼都开始用上火狐。2005年1月,《商业周刊》发表文章,称“改用‘火狐’的理由是:方便和安全”。沃顿商学院的副院长兼首席信息官迪尔德丽·伍兹指出了一种正在不断强化的趋势,那就是:除了微软以外,用户还想看看其它开发商的一些同类产品。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当微软在浏览器的研发方面徘徊不前时,火狐浏览器却迅速发展,填补了其和微软IE浏览器之间的功能差距。”

  沃顿商学院的法学教授凯文·威尔巴克说:“当微软的IE浏览器在市场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之后,它的研发速度开始减慢,另外IE还成了黑客袭击的主要目标,这些都为其它的浏览器打开了市场之门。”他总结道:“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开放源代码一样可以创造优秀的和用户非常喜爱的软件。火狐浏览器绝对不会只是一颗流星,它将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Mozilla基金会主席米切尔·贝克成为媒体关注的对像,2005年前后,见过她的人都对其新奇发型留下了深刻印象,头发被染成了明亮的红色,全部朝脸的左边偏斜,看起来与“火狐”的标志非常相似。米切尔本人喜欢挑战,她每周会有两天晚上,用来进行空中飞人的训练。

  2005年《时代》周刊将米切尔评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与苹果的乔布斯、eBAY的梅格·惠特曼以及谷歌两位创始人拉里和谢尔盖并列。网景公司联合创始人马克·安德森特别为《时代》周刊撰文,介绍了米切尔,他说:“这对贝克来说是一次甜蜜的胜利,她和她的团队经过漫长、艰辛的努力,终于将‘火狐’带到了这个世界上。”

  米切尔在接受采访时说:“在Mozilla未取得成功之前,我们已积聚了一大批技术人员,原因是他们相信互联网可以发展得更好,他们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现状。正是这种信念,使他们与Mozilla站在了一起。”

  沃顿商学院的行销学教授彼得·菲德则提醒道:“Mozilla已经进入了市场的门槛,但是现在还不确定:它的用户只是一时感觉到比较新鲜,还是希望能够发现一个微软IE浏览器的替代品。另外,毫无疑问,IE浏览器肯定会变得更好,这是微软公司的一贯策略,它很可能会‘偷’走Mozilla的创意,使自己变得更加有竞争力。”

  微软最大的梦魇

  《商业2.0》杂志曾评价面世不久的火狐浏览器是“微软最糟糕的噩梦”。起初,比尔·盖茨对火狐没放在心上。但火狐冲击波在蔓延,表面上看,微软似乎并不担心火狐会对自己造成威胁。

  微软一名发言人称:“每当有新产品在市场上出现时,用户总会因好奇而去尝试一下”。时任微软视窗产品部执行主管加里·斯盖尔也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产品的引进和退场是自然消长的过程,对于人们尝试使用它(火狐),我们并不感到奇怪”。

  “我想,微软现在应该有些担忧了”,布莱克·罗斯说,“他们不再高枕无忧,那些人正在他们的网站论坛里谈论我们,而且还联系媒体,试图表达些什么。”

  不久,微软的浏览器市场份额明显地受到火狐冲击。2006年3月,盖茨表示:“说我们在推出一款新浏览器上拖得时间太长,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承认我们犯了一个错误,”“我们将尽快频繁地推出更新版浏览器,以免夜长梦多,而被其它竞争对手分走更多市场份额。”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早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到,“除非我们学习放慢速度,察觉构成最大威胁的渐进过程,否则无法避免被煮青蛙的命运。”

  盖茨曾表示自己最喜欢的微软文化是:每早醒来都会想到王安、DEC或康柏,这些大企业都曾经做得很出色,但是最终走进了死胡同,因此,微软总是要保持创新,人们付钱给微软不是因为软件,而是因为创新,总是要不断创造出让人们觉得值得购买的Windows或Office版本。

  但布莱克·罗斯不这样看,他批评说:“微软完全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发展方式令我愤愤不平。我们是通过用户的需求驱动着发展。如果市场上出现了一种需求,我们就尽量开发一种产品来满足这种需求……与之相反的是微软,他们已经在浏览器的竞争中获得了胜利,所以在2001年他们就解散了他们的研发机构(这种说法有待商榷)。这简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他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应用软件的生产厂家,竟然说不干就不干了。他们现在又回到了市场中,因为他们发现了他们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要卷土重来。”

  有媒体报道,2007年8月,微软CEO鲍尔默无意间透露出了一个秘密———连他自己也使用火狐和谷歌。当时,记者吉恩·布兰斯顿对鲍尔默专访,期间,鲍尔默声称开放源代码就像一个四处乱贴财产标签的瘟疫,他随后打开了一个网站试图证实他的言论。布兰斯顿见状便向前靠近了一些,“我当时十分震惊,连采访的内容都差点忘掉了。”布兰斯顿后来回忆道:鲍尔默竟然使用火狐作为浏览器,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主页是谷歌!

  布兰斯顿抓住机会“盘问”鲍尔默。鲍尔默表示这个浏览器是他的戴尔笔记本电脑预装的,而且他不知道怎么卸载,也不知道怎么更换主页,更不知道IE浏览器在哪。但鲍尔默很快意识到了他的尴尬处境,他变得很不安。布兰斯顿事后描述:“他让我马上住口,否则就要给我点颜色看看。”鲍尔默表示布兰斯顿当时对于他的浏览器选择过于关注,就像疯长的杂草把原野全都盖住了。

  不过此事也没啥,因为有句老话是“不摸秤杆,不知秤砣的重量。”说的就是知己知彼啦!

  Mozilla基金会主席米切尔在接受采访时一直强调,他们的目的不是赚钱,甚至不是和微软竞争,而是在市场被垄断的局面下为用户提供另一个选择,从而推动浏览器技术的革新,“正是有了‘火狐’,局面得到了改善。”米切尔说他们的目标是为了防止任何人将互联网变成“单一文化的世界”。她解释说,技术领域和生物界一样,排斥多样性的单一文化将是不稳定的,就像当年的微软,它的浏览器已经变得死气沉沉,而且安全漏洞百出,黑客编写的恶意软件不断对其进行攻击,最终的受害者只是普通用户。

  米切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称:“目前各大浏览器的竞争,都强调自家产品遵守开放标准、功能更多以及速度更快,而这一切都是因为Mozilla的推动。正因为如此,浏览器市场需要良性竞争,Mozilla在维持这种竞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8月,《福布斯》撰文称火狐是跳上微软背上的“猴子”,让微软很难受。

  微软对Mozilla火狐的言行也越来越关注。2009年8月,微软负责IE浏览器业务的总经理艾米·巴兹杜卡斯对于Mozilla此前自称火狐浏览器下载次数突破10亿表示怀疑,“对于任何营销性的声明,我都鼓励人们对其中的数字保持怀疑态度。”她这样认为,“这是一个有趣的数字。然而连接至互联网的用户总数有多少呢?11亿,15亿,或是差不多的数字。”

  罗斯认为微软关注Mozilla火狐,甚至在模仿火狐的团队建设模式,他说:“他们开始效仿我们的这种工作氛围,他们的研发成员之间亲密无间,但是看上去有一点像是公共关系的技巧,好像是他们从我们这里获得了某种启发,而生搬硬套到他们的工作氛围中去一样。如果他们是真诚的,那么这将是一件好事,但怎么看都像是一种对外的销售技巧。”

  硝烟渐浓

  2011年3月,微软在微博网站Twitter上购买了一条“推广微博”广告,当用户通过Twitter搜索火狐时,搜索结果中出现的第一条消息是微软推广IE9的消息。

  火狐浏览器开发者保罗·罗格特对这种公然的劫持行为非常不满,他公布了相应的搜索结果屏幕截图,并称:“请告诉我,这不是真的。”罗格特还告诫微软不要装作“无辜”。“炒豆没吃上,却炸开了锅。”有些灰溜溜的微软不久悄悄地移除了这条推广消息。

  本报记者 姜洪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