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来,舆论起;雾霾重,讨伐深;雾霾散,舆情缓
又是一场大风拯救了深陷“霾区”的北京,“十一”黄金周刚结束,包括京津冀等在内的七省市约39万平方公里身中“霾伏”。在持续拉响75小时的霾橙色预警后,一场北风的来袭才让北京“重见天日”。
雾霾来,舆论起;雾霾重,讨伐深;雾霾散,舆情缓。
从10月8日起,覆盖华北七省市的“雾霾行进升级图”带动了新闻媒体和自媒体传播平台对于此次事件的起伏涨落。随着雾霾加重,两大舆论场的反应如舆情走势图所示急剧增强,并同时于10月11日达到各自传播峰值。随着雾霾的消散,12日两大舆论场传播量同时骤降。
但在舆情监测期尾声,新闻媒体并未随着霾的消散与网民抓紧时间“深呼吸”,而是继续深度发掘、观察警示,新闻报道量小幅反弹。
纵观此次事件的舆情传播,新闻媒体和自媒体充分利用了自身平台的特性,同步发声,相互接力,相得益彰。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多次取材微博,反馈民众态度。
由于是2014年首次大范围雾霾,且其间恰逢“红月亮”和“南美超级德比杯”,因此新闻媒体此次对雾霾的报道规模大,视角广,报道媒体地域性特征明显。
在网民表态方面,专家、学者很少对本次雾霾事件发表实质性言论,倒是娱乐界人士和普通网民多以感慨、晒图方式表达无奈。
“就这雾霾,知道是我们在北京,不知道的以为住天庭了……”有网民通过微博感慨。黑色幽默之外,舆论的关注点依然是雾霾为何多发,如何才能摆脱雾霾困扰。
有媒体分析了我国当前雾霾治理的种种不足,财税体制、环保机制、政绩考核指标、问责机制无一不中枪,地方治理雾霾的各种“纠结”和处理能力低下也难逃其咎。
虽然环保部派出督察组对京津冀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进行了专项督查,并通报了结果,点名批评应对不力地区,但这不是结束。哪些是机制问题,哪些是人员问题,各地应对照拿出整改方案,或完善机制,或问责官员,重污染天气的应急治标落实到位,民众对治本才能有信心。
此外,也有观点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民族创新能力是解决雾霾入侵的技术之路。“如果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不变、决策方式不变、受益格局不变,那么,其结果就不仅是雾霾困扰人们的日子会更长,而且其严重程度也会更甚。”
何时网民不再以直播大风进京为乐,雾霾问题才是真正解决了。
文/徐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