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育种企业的春天

  • 来源:水产前沿
  • 关键字:挪威,吉诺玛,育种
  • 发布时间:2014-10-31 08:23

  日前,全球罗非鱼育种行业领军企业——挪威吉诺玛集团(GenoMar)突然宣布,其位于海南的主营罗非鱼苗繁育的分子公司“海南吉富水产品有限公司”9月份之后开始停产。虽说企业方传达的停产原因和业内人士分析的大相径庭,但还是再次引燃了苗种行业“劣币驱良币”的感伤讨论。

  而“吉诺玛停产”事件,放大来说,是一个新命题的提出:在中国,以企业为主导的育种是否有未来?至少从吉诺玛的角度来看,每年花费巨额用于亲本选育,最终却敌不过家庭作坊式的苗种繁育,反映出来的问题包括缺乏良种的知识产权保护、苗种市场没有准入制度和评判标准等等,这也是目前中国种苗业的一个缩影。

  以现在的繁育技术水平而言,做出苗种并不是件难事,但需要看到,只有良种才能支撑水产养殖业的未来。毫无疑问,未来的水产养殖业肯定会更趋集约化、高密度养殖,也就是说需要有能适合这类养殖模式(抗逆性更强、生长速度更快、能更大效率利用饲料)的苗种出现。这类苗种则需要持续地选育才能实现,单纯的繁育只能解决现在而非未来。苗种的生物特性又意味着不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所以悲观来讲,吉诺玛这类育种企业的失利,是我们在错失未来——未来我们将没有合适的苗种来满足更高的养殖需求。

  国家层面从2010年开始提出“现代种业”的概念,确定了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但数年过去了,似乎尚没有敲定具体的落实方案,也没有多少可供参考、借鉴的企业案例。

  确实,国内缺乏企业主导种业的经验,在此之前的育种技术力量基本集中在科研事业单位,因此科研经费也极大程度地向这些机构倾斜,留给企业的少之又少。没有国家科研经费的支持,让企业自掏腰包来谋划行业未来,显然需要企业有足够的财力和行业责任感、前瞻性,对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科研机构对待育种,大多是从社会公益的角度出发,即选育出一个良种,也不在意是否有知识产权保护,只要能满足社会需求便可,缺乏持续选育的动力,不同于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会不断地改良品种。

  企业主导种业,是美国种业成功的精髓。据资料显示,美国种业研发经费超过60%投入来自私营种子企业,美国政府对种业的资金投入主要是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扩增等公益事业方面。现在,中国种业开始迈出这一步,也需要看到,在利益缠绕下,并非一纸法文便能实现,但仍期盼育种企业的春天能早些来临。(唐东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