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虾繁养殖之回顾与展望

  • 来源:水产前沿
  • 关键字:泰国虾,水产
  • 发布时间:2014-10-31 09:28

  自人工繁殖虾苗及高密度集约式养殖方式开始,养殖虾类发生了不少病害,当时乏人认知种的来源有问题,尤其是白虾的种虾能在池中培育之后。那么,泰国虾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呢?泰国虾这几十年来繁养殖技术的演变,目前遭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年产量由平均10,000吨左右已降至约6,000余吨。

  今年5月份笔者前往上海某家宣称在中国大陆有数十家分厂的大型饲料厂演讲有关生物科技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时,曾提过十年前养殖九孔发生了大量死亡的情形,主要的原因可能系近亲繁殖导致的基因型过于相近所衍生的问题(曾等,2008&2013)。

  同样的状况,淡水鱼类中的草鱼,近年来罹患肠炎(曹及郑,2014),甚至出现鱼体变小、骨骼畸形等的问题,也可能与近亲交配有关。另方面,近数十年来繁、养殖斑节虾、草虾、白虾的状况是否也有相似之处?笔者1987年曾在南美厄瓜多尔养殖白虾,使用的虾苗都来自天然采捕者,鲜有病害发生。台湾早期养殖草虾多与虱目鱼混养,虾苗来源同样取自天然,当时也不存在病害问题。

  是否这些天然产虾苗的亲本不是近亲,加以自然选择后存活的虾苗全都是免疫能力强、天生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自人工繁殖虾苗及高密度集约式养殖方式开始,养殖虾类发生了不少病害,当时乏人认知种的来源有问题,尤其是白虾的种虾能在池中培育之后。那么泰国虾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呢?

  笔者趁南下之便,探访了屏东县盐埔乡仕绒村泰国虾的养殖重镇,了解泰国虾这几十年来繁养殖技术的变迁,以及目前遭遇到的困难。有幸访问到泰国虾繁、养殖专家王家盛先生,请他对于这些问题表示意见及看法。

  养殖历史

  淡水长臂大虾(Macrobranchium rosenbergii,俗称泰国虾,大陆称罗氏沼虾)分布极广,原产地为印度、越南、泰国、新几内亚、缅甸、马来西亚、印尼、巴基斯坦、斯利兰卡、菲律宾与大洋洲西部,但之后因养殖而引入中国大陆、台湾、日本、韩国、柬埔寨,甚至夏威夷、加勒比海,南美洲等地区。目前淡水长臂大虾主要分布在亚洲与北美洲,并对非原产地国家的河川自然生态,带来十分严重的冲击与危害(Grave et al.,2013),甚至在台湾也曾发现泰国虾原生种(廖,1980),而最近对泰国虾各期虾苗生物学研究的有:Liuand Liao(1999)。

  台湾则在1970年7月由当时在FAO任职之林绍文博士由泰国引入,由水试所东港分所首度在1971年育成152尾虾苗(廖,1980),之后民间业者不断跟进,造就成台湾成为泰国虾养殖生产量最大的区域之一(面积:2800公顷,产量最高曾达16000吨左右)。好景不常,自1992年开始,养殖泰国虾爆发感染酵母菌症后产量大幅锐减,继之而来的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层出不穷(刘等,2003),目前产量由平均约10000吨左右,已降至年产6000余吨而已。

  种的来源问题

  一如淡水鱼类繁殖的选种,目前泰国虾苗业者,虽有专业培育种虾的业者,在业界也享有一定名气,可是由于缺乏育种专业知识,这种小规模的育种业者存在时间大多不长,所以繁殖业者大多自求多福,多方打听它场生长良好、有抗病能力的F1或F2选为雄种虾,与养殖情况还不错而自行留下的种母虾交配。因此,由1971年开始至今三十余年的时间,泰国虾的种虾都可能是由前述首批繁殖出来的152尾虾苗而来?

  不过,近年来由于泰国虾病害愈来愈猖獗,一些先知业者,体察到这可能是由于近亲交配产生的负面效应,于是有人自夏威夷进口虾苗作为种虾来源,更有人催促水产试验所以学术研究作为申请国外种虾进入国内,繁殖出来的虾苗作为种虾来源。这些为挽救泰国虾抗病能力逐年下降,产量逐渐衰退的作为都是正面的。可是,作为国内水产界对人民服务第一线的机构,在繁殖出来的虾苗竟然还要卖到一尾5元,在抵不过业者的抗议压力下,降价至2元,但多数业者仍然觉得太贵而不愿购买,所以这些年泰国虾在种原的更新上仍然效果十分有限。

  虾苗繁殖

  除了种原问题之外,虾苗培育的过程似乎也出现了难以克服的问题,在7-10天大小的幼苗期,常常发生大量死亡的情形,死亡前的虾苗不愿进食,肌肉出现白浊,此一现象很可能是感染了沼虾肌肉病毒(刘等,2003),此病无法可医,有可能系个体免疫机能低下所造成。比较虾苗繁殖技术上与最初推广的方法,并无显着的不同,早年使用的饵料比较多元,有丰年虾无节幼虫、蒸蛋、豆腐、猪血、虾片、鱼粉、鱼肉等(廖,1980),今日使用的饵料非常简单,只有两种,即丰年虾无节幼虫及虾片。

  育苗场光线方面使用半遮荫式,光度维持在5000Lux,水体20-30吨水,国外甚至还用10吨水以下的小型水泥槽。水温采比较低温的29-30℃,水中氨氮保持在安全范围内。盐度则维持在10-15ppt,变态成后期幼苗后,则开始淡化,降为3ppt。笔者认为,这些水质条件、繁殖技术与传统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所以感染虾苗肌肉病毒造成的大量死亡,必然有其他内在的原因。

  在有必要时,业者会使用益生菌控制水质,或抑制病原性细菌。可是也有业者反应,使用益生菌的效果不彰。按笔者的看法是,益生菌使用的几个要素是:第一,池水中原生菌的初始浓度,与投入益生菌的浓度要有一定比例,投入量不足,效果自然不佳。其二是,所投予的益生菌种类,如果与池中原生菌的竞争力不强,或者根本没有与病毒相抗衡的能力,自然就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业者强调,下雨前,气压改变,虾苗很容易发生问题。一般情况是,气压低可能影响的范围就是溶氧,此时改变打气量,增加空气流动量均可改善之,应该不至于影响稳定的水质才对。可是近二十年来,只要是气候条件改变,下雨前后,池虾往往发生大量死亡,是低溶氧?是酸雨?是藻相或微生物相突然改变?这些都有可能,但仔细回想起来,笔者使用天然虾苗的时代,并没有相同的现象发生。人工繁殖的种苗除了追寻所谓的SPF之外,种的来源是否要一并检讨呢?

  成虾养殖

  1、养殖条件

  屏东北部里港、盐埔等地区养殖池大多采用土池,水源用地下水,放养前准备与一般养殖鱼虾没有两样,晒干后以茶粕或石灰处理底质或杀灭下杂鱼,以往养殖法多建议置放遮蔽物,如水管、兰花网、空心砖、保丽龙板,并养殖布袋莲、空心菜等(廖,1980),国外还有养殖莲花者。不过,一般养殖业者均以培育肥水的方式形成遮蔽功能,以避免相互残食或滋生丝藻。目前业者采用的养殖方式有单养及混养两种,这种模式也是引用自以往的技术,一般养殖户多采混养的方式,以减少虾病的发生。混养鱼种有虱目鱼、乌鱼、草鱼等。

  2、蛋白质需求

  饲养泰国虾者购买市售饲料时,无法使用自己所提供的饲料配方,原因是一批制作的量太少,不敷运作所需的成本,饲料厂大多不愿配合,可是市售的泰国虾饲料的粗蛋白(CP)普遍高于45%,受访者以多年经验发现,高蛋白质含量的饲料并不适合于泰国虾的成长,投饲低蛋白质含量的自配饲料,如冷冻厂下脚料,加上豆饼(估计CP约30%以下),每天按池虾体重百分比(5-16%),选择早晨及黄昏投喂两次即可;早期水试所手册中提到,美国夏威夷养殖泰国虾仍然缺乏专有饲料,大多沿用禽畜及淡水鱼饲料(CP28-30%),并建议使用下杂鱼、鳗粉及麦片等(廖,1980)。

  近年来有学者研究,不同饲养目的的泰国虾所需粗蛋白如下:种虾:38-40,稚虾期:35-37,成虾:28-30%(Mitro et al.,2005)。因此业者建议,在养殖大虾时,不必选择高粗蛋白质含量的一般饲料,如能提供低粗蛋白质饲料,并提供水中不同生物的营养需求,形成食物链,比较容易控制池塘中的微生物生态的平衡(如混养),如此养殖成功的机率较高。

  3、水质条件

  溶氧低于1ml/L就必须增加打气量,或开动水车;水温以南部来说,很容易维持在29℃左右,故每年能生产两季,北部则以养一季为宜。池塘水深50-100公分,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必须视养殖的面积及放养量而定。

  以室内养殖池试验生物凝絮法(biofloc)与传统换水方式饲育泰国虾的结果发现,除了后者的透明度较高外,水质变化在两种方式中相差不大,两者的活存率均达85% 以上,可是以前者饲育的体重明显的比后者高。分析两者成分,以生物凝絮法养殖的虾体其中所含的蛋白质(51.19%)及脂肪(13.84%)是比较高的, 显然这个结果必须归功于前者具备有补充饵料的作用(Pérez-Fuentes et al.,2013)。

  所谓的生物凝絮法与污水处理所用的生物反应槽(Bio-tank)的原理相似,都要在有氧环境下利用有机颗粒上的微生物协助处理水中含氮废物;不过,需要添加碳源以供微生物生长(刘,2001)。也有利用化学高分子聚合物作为水中生物凝絮法所孳生微生物的附着颗粒,可是池虾吞食这些颗粒时,是否会有塑化剂及环境荷尔蒙残留的问题,必须进一步研究。

  虾病的发生与控制

  夏季发生的虾病目前多以放射性菌(Bacillus)与蓝绿藻(Blue green algae)合并感症,导致鳃组织的被破坏而死亡(业者口述);冬季发生的主要疾病则仍为酵母菌感染症,这个病算是近十余年发生的(刘等,2003),直到最近仍然未曾减轻。夏季与冬季同时发生的病害则有软壳症及肌肉组织病变(特发性肌肉坏死症),咀嚼起来不是有如橡皮,就是烂如粉泥。

  目前泰国虾收成体重大约35-40克(15-17尾斤),在收成前的30克左右体重,是软壳症好发的时期,此时如饲养管理不当,极易造成池虾大量死亡。上述这些疾病除酵母菌感染症及肌肉组织病变外,软壳症属新型疾病(业者口述),有记录者还有病毒性感染、孢子虫感染、钟形虫感染、黑壳症等(刘等,2003)。

  结论

  综观近二十年来,传统的水产养殖技术,无论是繁殖业或养殖业,均无太大的改变,但种苗繁殖业者说,做苗愈来愈困难。养成业者也说,愈来愈难养,以致泰国虾繁殖、养殖的意愿逐年下降,这些问题的产生可能与种的来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期盼政府相关单位组成水产业种原更新策略小组,农委会所属相关单位,包括渔业署、防检局、水试所,这三个单位应该积极参与,分别在政策上拟定正确的方向,在引种方面的通关给予现场检疫的便利性,在种原保护及育种工作的优先性,特别是免费供应优良种原给繁殖业者,不必锱铢必较,科研单位还在乎那些蝇头小利,岂不贻笑大方,自毁长城?

  文/图 刘文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