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国学经典文化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 来源:家教世界
  • 关键字:国学,经典文化,学生,良好习惯
  • 发布时间:2014-11-05 10:35

  产生背景:

  目前,独生子女大多成长在最常见的“四二一”家庭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普遍性问题:缺乏爱心、不尊敬长辈、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等。一批教育界人士认为,传统文化经典中汇集了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弘扬国学与传统文化应从教育抓起。国学经典蕴藏的智慧精髓和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生命之源,涵盖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根基和灵魂,它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因此我校开设《弟子规》校本课程,以传授《弟子规》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进一步升华。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主动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道德修养。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成为有经典、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希望的合格学生,承担起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弟子规》在小学阶段学习是最好的,它的每一句训诫都可以让同学们去力行,让孩子们的外显行为成为从内心发出的一种习惯,从小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我校开设了国学课程,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循序渐进就可以了,孩子毕竟是孩子,稚嫩的肩膀无需太多的负担。成才的道路有很多,在小学阶段学习基本的待人接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快乐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文明礼仪教育。虽然我们无法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但是完全可以将有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各种致命弱点事先予以防微杜渐。

  主要做法:

  《弟子规》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的理念应当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1、直面经典,真心接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程标准》)《弟子规》校本课程当然也应体现这一点。如:我校国学老师没有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课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能懂会学的自主解决问题,即使是疑难焦点,老师也不急于揭晓,而是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

  2、加强诵读,引导想象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嫡派”之法。这一点,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优秀的经验,自无须赘言。《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在读中体验情感真,在读中感受语言美。我校开设的《弟子规》校本课程正是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3、课堂开放,学科融合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标准》)我校《弟子规》校本课程的课堂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如学校程秀萍老师尝试走下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允许并鼓励同学们提出不同的理解、见地。此外,教学中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文意,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等。

  4、纵横联系,指导运用

  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朱熹)。我校老师们在《弟子规》校本课程的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步骤、学习方法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法横向的迁移运用。

  《弟子规》这样的古文古训,作为对学生的行为礼仪进行教育规范的课程是可行的。但是,仅仅是诵读文字、解释句子、读懂意思,这样的课程,目标是有欠缺的。学生不会理解得很透彻,对行为改善的帮助不会很大。

  作为校本课,引导现代的学生来学习古文古训,我校的教师为其注入新的含义,在目标上加进了一些现代的气息。例如,古时候的弟子规,多是从礼仪角度讲的。但是,做为现代人,我们该怎么样从科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这是校本课该思考的。为此,我校国学老师经过探讨,得出了以下几种做法:

  1、研究。研究就是去探究文字背后所存在的科学道理。把古人没有讲出来的道理、没有想到的意义研究出来。比如:“年方少,勿饮酒”,引导学生去探究文字背后的科学道理。

  2、悟理。悟理就是用心来体会文字背后所表达的一般性的做人道理。有些行为礼节,现在已经不再讲究。这个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感悟文字背后表达出的人与人交往的一般性要求。如“揖深圆、拜恭敬”。

  3、表演。表演就是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文字所描绘的行为动作,让孩子通过表演和观看表演,产生对好的行为的“好”,对不良行为的“恶”,而不是停留在道理上。

  4、批判。《弟子规》中有贞节烈女的一些要求。既然是古训,其间会有一些糟粕的东西,我们不能够因为其间有糟粕就不再要求学习,也不会因为它是古训就全盘接受。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观点去批判,我们要了解古训要求人们做什么,培养他们不迷信书本,自觉发展和培养的个性、主见的意识。

  取得效果:

  学习国学经典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自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孩子们的做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有了较大的改变:一是孩子的记忆力得到有效锻炼;二是经典里丰富的词汇让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三是通过读能轻松解决孩子们的识字问题和阅读障碍;四是由于掌握了大量词汇,孩子们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五是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孩子们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气质就能提高;六是天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慢慢就能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如孩子们自从学了《三字经》后,班级里相互帮助的同学多了,自觉遵守纪律的同学也多了。这是因为他们诵读《三字经》中“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从实际意义上达到诵读国学的真正含义。

  在学习方面,有很多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在说服教育的同时,让他们背诵“子不学,非此宜。幼不学,老何为。”来纠正不良习惯,让他们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还有少数同学思想道德不够好,借助《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来教育他们,让他们知道事情虽小,却可以造成不良后果,孩子们可以通过诵读活动来知错改错。

  国学经典的学习促使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事实证明,善用国学经典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相得益彰。

  文/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实验小学 郑朝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