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杯酒 半杯茶 萨摩锡器亦知礼

  遇水即甘、遇酒且醇、遇花则柔,仿佛萨摩人的热情似火,也似这南国岛的绵密情怀,便是萨摩锡器的品性。

  高格调锡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照片中,总会看到这样的景象:乡间小巷,有人肩挑扁担,两头是风箱和小炉子,“打——锡壶——了!”——这就是打锡器的手艺人在走街串巷。

  锡匠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而锡则列于白金、黄金及银后面的第四种稀有金属。古人在3000多年前,就发现了它的这种特质,所以有了保存至今的青铜器以及在水井中放置锡锭净化水质等传统习俗,各种形制的传统锡器品种更是丰富。

  “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自古锡器就有储茶色味不变,盛酒冬暖夏凉、淳厚清冽之传,格调很是高。

  禅家说,做人不能太满,所以杯中要常空,留下空间吸收新学识。而酒呢,则是满溢而且热烈的,一口入喉醇香绕齿,而后一股暖流由心田缓缓升起。满杯是热情,半杯是品味,历来被作为茶具酒器的锡,想来更是懂此礼。它可以奔放如烈酒,不易氧化,密闭性强;也可以温润如水,300℃的低熔点使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如今,来到这邻国之南,打锡器的手艺人还在继续“吆喝”着,跨越了地域和时间,锡器依旧光泽如新。

  萨摩的手作

  锡器传至日本,最早可回溯至如今保存在正仓院中,1300年前遣唐使带来的文物。1655年位于现在鹿儿岛县谷山中发现的锡矿山,开启了这座南国锡器的制造历史。随着锡矿山的不断发掘,萨摩藩(鹿儿岛旧称)也算发了一笔横财,初作为高级品并未在平民中被广泛应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逐渐流行起来。

  萨摩锡器的骄傲之处,是其优秀的保温性,柔和的触感及优雅的光泽。而或许是较晚的起步,或是日本的文化使然,如今这里依旧保留下了全套手工技艺,从溶解固型至削面加工、雕花,每件器物、每道工序都经过师傅的双手,这便是它的第二大特征。

  虽说如此,如今这样手工制作萨摩锡器的铺子也只剩仅有的三家,浅田锡器便是其一,走过四十个年头的店里,如今是第二代的浅田慎太郎坐镇其中。

  锡屋的创造

  熔化、铸片、造型、剪料、刮光、焊接、擦亮、装饰、雕刻,即使同样的设计与形状,也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商品。手工的美,大有主人对这世界这仅有一物的偏爱。

  在浅田锡器的工坊中,还能参观体验,也可以对锡器进行磨光修理等。

  锡的茶事

  锡器与茶,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懂得用锡罐储存茶叶,并将用锡茶罐储装的茶叶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一带,使中国的“茶道”及锡制茶罐在这些国家盛行并流传至今。

  作为自然世界中唯一的一种绿色金属,锡器有很好的杀菌、净化、保温、保鲜效果,且密封性比较强,因而用它储存茶叶,保鲜期比其他任何茶叶罐的时间都长,并具有不变味、不变色的特点,持久保持茶叶鲜美芳香。

  锡性凉,散热效果极佳,较其它器皿更胜一筹。锡制茶壶、茶杯,夏天入茶清凉爽口,冬季用来温酒也不失小情趣,这里却也可说到其作为酒具的高人气,按下不表。

  浅田家的锡茶具总还是带着古雅的,大多以竹、山、槌为主题,手艺人精细的工艺逼真地体现每一个细节的创意,愈显高雅动人。

  子承父业的“新意”

  同样制作锡器,浅田父子间的差异却是一目了然。

  父亲是古雅的松、竹、梅等图形的坚持者,旧年代的韵味在茶杯上就能展现;儿子或许不爱这些“老土”的风情了,点与线的几何图形是他的最爱,让古老的锡器呈现现代风格。

  锡彦 浅田锡器

  鹿儿岛市樋之口町6-19

  +81-99-222-2752

  www.synapse.ne.jp/~suzuhiko/

  text_Jamie photo_张洪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