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 企业任重道远

  • 来源:中国品牌
  • 关键字:低碳经济 企业 任重道远
  • 发布时间:2010-06-01 10:30
  哥本哈根这个城市的名字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更多的理解应该是“童话之城”,从这个名字透露出来的仿佛永远是一种充满善良与童真的浪漫味道。2009年末,这个城市带给国人一个新的概念——“低碳”。

  对于中国民众来说,这个词似乎来得有点早。春节长假刚刚过去,初七正是大部分商业企业开门大吉的日子。恰好出差在沈阳,就见某繁华街道两旁的两家似乎有竞争关系的大酒店正在燃放开门炮,那阵势着实令人震惊,铺在地上那沸腾状的花炮在我驻足的半个小时里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据旁边的另一位“看客”提醒,说两家酒店的小伙计刚刚那个跑出去“补货了”,看来今天一定要斗出一个胜负来。可是,这场斗气带来的不仅是行人无法靠前,更带来了冲天的烟气,那不断冲向天空的巨大烟柱说明我们的底气在增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我们的生活正与低碳状态渐行渐远。据媒体报道,初六初七各地燃放开门炮的现象正呈现一年比一年盛大的趋势。与此同时,前些天,北京宣布进入汽车时代,比美国晚了数十年,我们的国民在改革开放30年后刚刚迎来了较为富裕的生活方式,便开始迎接低碳时代的来临了。

  中国民众准备好了吗?

  “低碳”承诺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低碳”概念的背后带有浓重的国际政治博弈色彩,尤其对于中国和其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含义是复杂的。

  但是令人惊异的是,在本次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对世界做出了不凡的承诺,虽然会议本身的结果几乎成了世界的笑柄,但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再次在全世界彰显。

  回过头来说,中国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自己给自己加了这么大的压力呢?笔者认为,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这是有着长远战略考虑的——

  肩负人类的责任

  面对着不断融化的南北极冰山;面对着失去栖息地的北极熊;面对着不断对人类家园施虐的自然灾害,正在发展经济的中国必须承担起责任。我们发誓不要重走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对于广大中国人民来说,甚至对于世界人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发展理念。以国家的高度,倡导并承诺低碳化发展,对于中国的国际形象、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转变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战略转型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现在已经被誉为世界的加工厂,但是,整个经济大都在价值链的末端。虽然发展的体量很大,但是综合效益水平并不高。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并推行低碳经济模式,对于能源并不充足的中国来说,是战略转型的绝好时机。在这一点上,我们与西方国家所面对的局面基本相同,我们与西方国家的起步点差异并不太大,并且我们拥有自己独特的增长点。是否能够成功达成战略转型的目标,是对中国的一个挑战,但是如果我们不主动迎接这个挑战,也许就会丧失发展的机遇。

  真正寻找自己的道路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基本上是在追逐西方的发展轨迹。中国的企业都把西方的相关企业作为自己发展的标杆,中国的管理学界也都把西方的管理学理念奉若经典。30年来,这些管理理论与技术确实帮助了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但是,时至今日,中国企业中的许多领先者已经走到了时代的前列,面对未来的发展,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不再是西方大企业曾经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我们所面对的市场,也是全新的、没有多少先例可以借鉴的状况。以什么为突破点寻找未来的客户价值,将是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世界性问题。在这个时刻,中国企业必须独立思考,必须找到自己的道路。低碳经济,是迎接未来波澜的新的支撑点。我们去占领还是先让别人去尝试从而继续模仿,答案如此分明。

  “低碳”经济对中国的挑战

  但是,低碳经济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还有诸多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低碳概念不统一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发展还处在高度不均衡的状态。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基本进入较发达的经济区域行列,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甚至与发达国家的先进城市相媲美。对于这些城市的居民与企业来说,接受低碳概念并不是很难。但是,正在积极追赶的中部地区和刚刚起步、甚至还处于相当贫困状态的西部地区,让他们接受低碳经济,实在是很难,甚至无从谈起。如何能够紧扣中国的国情来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对中国的重大考验。

  中国企业的经营方式面临重大考验

  前面笔者也说到,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处于国际价值链的末端,处于高耗能、低产出的状态中,甚至在这种状况下,经营活动依然举步维艰。因此,低碳经济概念虽然提出来了,但是具体落实在企业里,还有着漫长的路要走。这个时候,更需要的是一些龙头企业肩负起战略转型的重任,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行业、地区的低碳化转型。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可能更多的是从自身的一般经营性活动中找到低碳化的路径,为中国的低碳价值取向作出自己的贡献。

  更重要的状况是,中国的企业经营者大多数还没有意识到低碳经济已经扑面而来。对于企业为了降低能耗而进行流程改造、技术改造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强烈的动力。目前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上还没有进行强制排放的约束。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约束至少很快就会以国家的意志出现。当前,我们的整体减排目标还仅仅是环保部门的总体目标,还没有完全细致地落实到每个企业头上。假以时日,这种状况终将来临。我们的企业中那些很早就意识到低碳减排并积极应对的,将会在未来获得巨大的收益。而那些至今还漠视减排目标的企业必将陷入被动。

  最近几年,已经有一批中国企业加入到了碳交易的市场中,虽然一些企业被传得获得如天上掉馅饼一样的收益的故事并不确切,可是,主动认识并积极应对低碳减排技术应用,积极参与并逐步学会应用碳交易平台,对于广大的中国企业来说,就如同上世纪末大部分企业面对资本市场的巨大力量时一样重要。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低碳相去甚远

  大约在1990年左右,笔者就在一份资料上看到一个数据,指出如果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过上如美国人一样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一共需要26个地球。因而从那时起,笔者就不再相信美国的国际政策是为了让全球共同富裕起来。因为我们要么没有那么多地球供我们发展,要么无法要求美国人大幅度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准。

  长久以来,美国的生活方式极大地吸引着中国的民众,尤其是那些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更是积极享受着美国般的优裕,并且成为国人普遍向往的状态,并且从心态上来说,比普通的美国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位的钻石消费大国,这一系列的新闻不断冲击着国人的眼球,更多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地冲进这种以美国为代表的生活方式之中,并且难以自拔。国人对于更大、更多的住房的追求,国人对于更大的汽车的追求,都还在不断攀升,在北京的道路上,我们看到超过70%的非营运小汽车是只有一个司机的状态在行驶。让我们的国人在刚刚富裕起来不久就去接受低碳生活状态,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不用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让他们放弃发展,是不可能也是不应该的事情。

  我们如何应对“低碳”经济的到来

  从作秀到传播理念

  前些天,广州地铁里一批倡导低碳的青年人搞了一次“不穿裤子乘地铁”的行为艺术。相信这种雷人的行为还将会不断地在各地上演。当然,作秀有作秀的作用,对于迅速吸引民众的注意力,对于高强度地传播概念具有无可匹敌的作用。但是,低碳远不是这样的作秀就可以达到宣传作用的。要想让国人真正理解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还需要我们的科普工作者、我们的传媒行业真正拿出科学精神,对民众进行长期的启蒙式的教育,将低碳概念与发展理念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传播。

  从概念宣传到行动指南

  仅仅传播概念与理念也是不够的。对于广大国民来说,知道低碳概念应该不难,但是,要让他们真正理解低碳对我们行为的具体要求,并且真正地依照这些行为要求去执行,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因此,对于相关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来说,有效传播低碳理念的同时,更应该逐步制定出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状况下民众的低碳生活行为指南,让民众真正知道该如何去做。这种指南不应该简单地以国外的相关标准和行为规范为依据,更应该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与中国人的生活习俗相结合。事实上,很多民众即便知道了低碳的概念,也很难做出专业的选择。

  对于个体甚至企业来说,用我们身边的鲜活的低碳减排行为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

  但这个工作真的任重道远。

  从行为倡导到政策法规的制定

  对于国家的低碳减排承诺来说,仅仅依靠倡导也还远远不够。在进行行为倡导的同时,也要逐步制定相应的政策甚至法规,鼓励那些积极实施节能减排的个人与组织,惩戒那些在达成共识的领域不能积极履行责任的组织和个人。更重要的是,政府应该用政策法规的建立有效地引导中国企业经营者逐步建立主动应对低碳减排的意识,并学会应用诸如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碳交易市场等一系列相关的平台,从而尽早形成新的低碳经济下的竞争力。

  从个人行为到企业经营行为

  对于人民群众个体来说,似乎只有低碳生活方式,比如出行方式的低碳化以及属于个人的工作方式的选择上努力改变。可是这些对于整个社会的低碳化还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对于各类组织来说,努力通过经营行为的转变实现低碳化,才是中国真正实现变革的关键。对于企业来说,应该从3个层次开展相应的工作:首先,通过在企业文化中加入“低碳文化”要素,倡导员工改变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行为,积极为企业和社会的低碳化作出贡献;其次,在企业的组织与制度变革中积极进行低碳化的措施实施,比如办公用纸、会议组织安排等等;

  第三,最重要的,是在商业模式方面进行战略性调整,积极应对低碳经济的到来。在商业模式所包含的3个方面,也就是盈利模式改造、核心能力打造和客户价值主张方面进行低碳化的变革,从而促进市场需求低碳化,打造自己在低碳经济中的业务地位及核心能力,在新的低碳经济到来时拥有自己的地位。

  总之,低碳经济并不是一次形式主义的国家行为艺术,这是考验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以及中国企业能否在肩负责任的同时真正把握机会重新屹立的一次挑战。让我们将智慧聚焦,让我们将努力聚焦,让我们将意志聚焦,让我们真正为推动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