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谢子龙和“茅古斯”的故事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5-23 15:41
  影展过后,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能像谢子龙一样爱上湘西的田野,爱上让他魂牵梦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古斯”。但了解谢子龙的人说,谢子龙要做的事,一定会做到底。谢子龙在倡导拯救“茅古斯”,“茅古斯”有救了。

  谢子龙为什么拍摄“茅古斯”

  《田野·舞者》海报的底色是一大片浓烈的黑色,图片中或泛着红霞,或透着雾霭,穿着草裙的人们手拿民间乐器或劳动工具,舞动着,整个画面弥漫着神秘感。

  这就是《田野·舞者》摄影展给人的第一印象。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很难不继续看下去,又说不清楚是什么在吸引你。

  茅古斯的魅力正在于此。茅古斯堪称“楚辞遗韵场景,中国戏剧源头”。当你阅读《楚辞》的华美辞章,为屈原《九歌》浪漫诗句所感动;当你为《楚辞》的祭祀习俗所疑惑,看了摄影家谢子龙《田野·舞者》茅古斯摄影专题展之后,也许能找到答案。这个湘西大山深处原野舞蹈的现场记录,完美呈现了中国浪漫文化源头《楚辞》的遗韵及场景,让我们隔了千年时空,也能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

  唐代刘禹锡在做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就用竹枝词记录了茅古斯舞蹈的盛况:“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这是湘西亘古的精神宝藏,但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茅古斯濒临失传。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谢子龙认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全球化及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濒临消失,如同每个物种消失一样,让人痛心,也让人担忧。

  谢子龙深入湘西深山,一拍就是2年。积极宣传、保护、传承这一民族文化基因。如今,谢子龙带着他的“茅古斯”在北京高调展出,就是为了抢在它凋零之前,将它展示给世人。

  对于为什么拍摄茅古斯,谢子龙这样说:“我觉得真实记录是抢救的基础。首先,我要感谢张家界市永定区罗水乡人民政府。正是有了当地政府的积极协同帮助,才使我有机会深入了解、拍摄茅古斯。茅古斯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我们有一份责任保护传承。我希望通过2年的拍摄,真实记录并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挖掘土家族文化,加强民俗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增加就业,实现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的文化生态做一份贡献。”

  独特的茅古斯,拨响了谢子龙的心弦。

  “茅古斯”的别样表达

  茅古斯是独有的。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作为中国文化元素,茅古斯被选中,有机会向全球观众进行了展示。

  茅古斯,相传为茹毛饮血时代的土家先民,意为“长毛的人”,后来把他们所创造的舞蹈也叫“茅古斯”,这是土家族最为原始的古典舞蹈。因为有完整的情节,有固定的场次和对话,又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茅古斯舞蹈是我国首批5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一舞蹈来自土家人和山野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表达了土家人对赐予自己衣食的山野的崇敬,和对自己血脉永续生存的渴望。

  茅古斯主要表现土家族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场景。湘西土家族人逢年过节跳的摆手舞,是土家人喜爱的传统大型茅古斯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

  歌随舞而生,舞随歌而名。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一村一寨的男女老幼齐集摆手堂或土王祠,先由土老司手举扫帚,唱起扫邪歌,然后摆手队伍举着龙凤大旗,打着镏子、围鼓,吹着牛角、土号、唢呐,燃放三眼炮和鞭炮,身着“西蓝卡谱”, 头包花巾,扛着神棍,在一声“喂嗬”中入场,翩翩起舞,热闹非凡。舞姿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粗犷豪放,生活气息浓烈。

  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在摆手堂进行,规模大,时间长。一般从正月初九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摆手队伍一般以村寨为单位,参加者众多。主要有闯堂进驾、开头辟地、人类起源、迁徙定居、耕作劳动、自卫抗敌、扫堂关架等八个部分,穿插打镏子、唱山歌、吹冬冬喹、打花鼓、唱薅草锣鼓歌,表现土家先民跋山涉水、迁徙繁衍、农事活动、日常生活以及战争等场面。小摆手规模较小,时间较短,正月初九至十一日在各村寨所在的土王祠举行。内容有祭彭公爵王、打蚊子、牛打架、塞冰口、挖地、下种、插田、除草、收割,表示劳动丰收的喜悦欢乐之情。 摆手舞有独唱、领唱众和、众人齐唱等形式,曲调随舞的内容而变换。

  据史学家、考古学家考证,春秋战国时期,湘西沅水、澧水流域巴楚文化已基本形成,而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伟大诗人屈原便生活在这一时代。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巴楚文化,对屈原创作《离骚》有深远影响。《九歌》中的场景就具有鲜明的湖湘地域色彩,其中《湘夫人》《湘君》《少司命》《大司命》等篇章大量描写了热闹的祭祀舞蹈,就是茅古斯舞蹈、傩戏之传承,洋溢着特有的浪漫色彩和宗教气氛。

  田野里的舞者们

  《田野·舞者》,这个影展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空旷辽远的田野中,那些舞者投入地舞蹈,氛围中透露着古老、神圣、庄严,还有超越时空的使命感。

  中国著名的摄影理论评论家鲍昆说:“湖南摄影艺术家谢子龙先生近年来热衷于祖国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直关注湘西土家族的茅古斯,并积极以摄影艺术的方式来宣传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在他创作的这些影像中,可以感受到大气磅礴、形象辉煌和充满着力量感的茅古斯,以及感受到土家人悠远的历史和他们存立于天地之间的那种浩然精神。”

  无论谢子龙的摄影水平有多么棒,他最想的并不是人们对他摄影作品的称赞,而是挽救茅古斯。

  不只谢子龙,还有很多像他这样的人。这些人如田野里的舞者,用优美而有深刻含义的舞姿,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引导人们产生兴趣,主动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里来。

  世界知名音乐家、长沙伢子谭盾,走遍千山万水,回到湘西田野采风,听音寻路,采集湘西茅古斯舞蹈音乐中的“打镏子、唱山歌、吹冬冬喹、打花鼓、唱薅草锣鼓歌”等音乐元素,做交响音乐《地图》,向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原生态音乐,让更多人聆听到们最远古的田野音乐,让更多人倾听《楚辞》记录并传唱千年的歌谣。

  著名作家冯骥才一次次深入田野,考察抢救中华民族的年画、剪纸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人们熟悉的文化内核,依然一代代传承在生活中。

  谢子龙的夫人陈秀兰女士,虽未亲身深入田野,却在影展开幕式上,面带盈盈的笑容站在谢子龙的身边,如田野中优美的舞蹈,向世人传递着一种吸引,一种力量。而对于谢子龙来说,只这样静静站在他的身边,也许就是对他最有力的支持。

  茅古斯属于田野,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源于田野。谢子龙在摄影感言中说了一句话:“我们都来自田野,但我们离开田野走得太远,甚至忘了来时走过的路。”

  正因为我们来自田野,城市呆久了,就会思念田野,有回到田野怀抱的冲动。一起吧,安静地看一看谢子龙的茅古斯摄影展,想一想谢子龙的话。有谁知道某一天,我们会不会也和谢子龙一样,成为田野中的舞者呢。

  文/亚秋 图/谢子龙 格格 庆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