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战争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 关键字:石油,经济,欧佩克,俄罗斯
  • 发布时间:2014-12-20 12:12

  这是一场关于石油的战争,欧佩克宁可自损八百也要斩掉北美页岩油的市场份额,近乎腰斩后的油价可能将长期低位徘徊,谁是赢家?

  战争的发生往往出其不意,石油领域的经济战亦是如此。当人们已经习惯了高油价之时,油价的暴跌却突如其来,让人猝不及防。

  7月份以来,不到半年的时间,国际原油价格暴跌超过40%,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一次下跌。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从每桶105美元,暴跌至每桶55美元;欧洲北海布伦特油价则从每桶115美元,跌至每桶60美元。

  全球经济的低迷导致了原油需求的不振,欧洲和日本经济表现不尽如人意,中国在内的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也差于以往。但这些都是容易预见到的情景,并不足以令油价一泻千里。更令人意外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毅然决定不减产,这不是在助推油价进一步暴跌吗?这一异常的举动背后隐含了什么样的动机?

  2008年金融危机后,油价迅速恢复到100美元左右,使北美原油风生水起。美国的页岩油和加拿大的沙地原油大幅增长,美国的原油产量已经逼近老大哥沙特,很快就要取而代之了,整个北美原油将会形成半个欧佩克,欧佩克的原油份额正在不断被夺走。

  原油格局的风云突变,使欧佩克的油价影响力下降,也削弱了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力。

  曾几何时,中东地缘政治的动荡都牵动着油价的神经,过去美国在中东投入巨大的军力不只是为了和平,更为了控制石油。如今,北美原油进口依赖度大幅降低,美国也大规模从中东撤军,既然没有了利益,又何必去管那块烫手的山芋呢?利比亚战争中,美国拒绝牵头,在对伊朗制裁上,美国也是听之任之。

  欧佩克失落了,但不甘心失去昔日的政治地位和油价核心地位,它们决定反击!欧佩克打出了手中的王牌——不减产,一场传统原油与新兴技术为依托的北美原油之间的大战正式打响。

  一切技术的兴起,最终都离不开成本。如果油价被压制到足够低,导致北美原油不能盈利,页岩油的增长势头就可能被扼杀。金融危机前的生物能源也是如火如荼,但油价的暴跌迅速让它销声匿迹了,页岩油会否重蹈覆辙?更为脆弱的新能源可能会受到更大的打击。

  欧佩克与北美原油的价格战,大家都深陷其中,几家欢乐几家愁。一直依赖能源出口的俄罗斯,在这场价格战中遍体鳞伤,经济接近衰退边缘。而像中国这样的能源消费大国,可能反而乐见这种局面。如何适应低油价,将是2015年全球经济环境中的一大变化。

  油价暴跌超40%

  21世纪以来,原油首先经历了一波超级大牛市。以“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在房市繁荣的带动下也有不俗的表现,使得全球的原油需求大幅增加。原油价格从世纪初的20美元/桶,一度上升至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147美元/桶。

  金融危机的爆发摧毁了全球经济,同时也摧毁了油价,WTI油价从2008年7月的高点迅速跌至2009年2月的50美元/桶以下。

  之后,全球各国央行和政府纷纷采取了各种宽松措施来刺激经济,WTI油价在2011年初终于重新回到了100美元/桶。在2011年至2014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油价都维持在这一水平窄幅波动,期间鲜有低于80美元/桶。

  但2014年7月份以后,原油市场风云突变,短短不到半年时间,油价暴跌了近45%。截至12月13日,纽约WTI油价已经跌至55美元/桶,布伦特油价跌至60美元/桶,都创下了2009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种油价的大幅动荡,即使在以往地缘政治的高发期也很少见。未来低油价会不会持续?

  至少,美国能源署(EIA)对未来油价很悲观。它大幅下调了2015年的布伦特和WTI平均油价预测,分别为68美元/桶和63美元/桶,认为2015年原油库存依然会保持较强的势头。而且美国能源署预计,2015年二季度平均WTI油价将低至58美元/桶。

  全球原油需求低迷

  油价的暴跌虽然总是存在金融炒作的成分,但终归离不开需求和供给的基本面变化。原油需求的下降是油价下跌的原因之一。纵观2014年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除了美国和英国有较好的增长外,其他国家都变得更差了,尤其是欧元区和日本。欧元区仍处在衰退边缘,日本则已经进入了衰退。

  欧元区虽然没有出现衰退,但增长非常缓慢。前三季度环比平均仅增长0.2%。其中,德国二三季度几乎是零增长,法国前三季度平均只增长0.1%,意大利已经陷入了衰退。

  自从4月份日本把消费税从5%提高到8%后,经济便急转直下,二三季度连续负增长,前三季度环比平均增速为-0.2%,已经完全进入衰退。这与1994年初日本上调消费税后的经济表现如出一辙。

  日本的私人消费短期内受到重挫,二季度环比下降5%,远超出正常衰退对消费的影响,2008年底和2009年初日本私人消费环比也仅下降1%左右。消费税的提高可能使民众对安倍政策的信心产生很大的动摇,从而导致投资出现大幅下降,是日本陷入衰退的主要原因。私人住宅投资连续两个季度大幅负增长,环比分别为-10%和-6.7%,结束了此前住宅投资连续两年的正增长。私人设备投资二三季度环比增长分别为-4.8%和-0.2%。

  在惨淡的经济背景下,安倍于11月18日宣布推迟消费税的进一步上调。按照原计划,消费税会在2015年从8%上调至10%,现在将该计划推迟18个月。

  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也是每况愈下。在“金砖四国”中,除了印度经济保持了上升的势头,中国经济勉强保持了稳定,巴西和俄罗斯经济都惨不忍睹。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虽然维持了7.4%的增长,但内需极为虚弱,工业、投资和消费增速都创下了多年来的新低,要不是出口的超预期表现,三季度的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只有5%。正是看到了这种不利的形势,中国央行在11月底采取了降息来刺激经济。

  大宗商品的暴跌让巴西经济不堪重负,二三季度巴西GDP同比都是负增长,已经步入衰退。巴西布雷尔持续贬值,美元兑布雷尔的汇率已经升至2.65,是十年来的最高汇价水平,巴西股市也在下跌。

  其实,更弱的全球需求不仅体现在油价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比如铜价下半年也下跌了近10%,而且同期的10年期美国国债利率也大约下降了50个基点。原油专家James Hamilton利用这些指标进行回归分析,认为目前原油价格下跌中大约有45%的原因来自需求的下降。

  当然,油价暴跌更主要的原因是,原油供给面的变化以及由此展开的价格战。

  北美原油异军突起

  过去几年北美的原油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原油产量迅速攀升,直逼沙特的老大位置,加拿大原油产量也迅猛增长。以北美为首的非欧佩克原油产量的不断增加,逐渐蚕食了全球原油市场的份额。

  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二十多年,美国原油产量是不断下降的,但至此之后,形势发生了逆转。美国原油产量从2008年的500万桶/天,迅速上升至2014年的860万桶/天,六年增长了70%以上。据美国能源署12月的最新估计,2015年美国原油产量将达到930万桶/天,将逼近沙特960万桶/天的产量。按照这种势头,不出两三年,沙特的老大地位将会被美国取代。

  整个欧佩克的原油产量大概是3000万桶/天,全球原油产量约为7500万桶/天,也就是说,美国占全球原油产量的比重已经上升至12%左右。

  是什么驱动了美国原油产量的暴增?仅用了短短六七年的时间,美国的原油产量增长就实现了二战后经过二十多年才达到的目标。

  这主要得益于页岩油相关技术的发展,而油价长期维持在高位,使得这些新的炼油技术变得有利可图,许多小油企纷纷投入这个领域。自2010年以来油价长期维持在100美元/桶左右,致密油(tight oil)的大幅增长也正好来自这一段时期。

  美国的致密油产量从2008年的约100万桶/天,到2012年已经翻了一番,为250万桶/天。致密油占美国原油产量的比重由2008年的12%上升至2012年的35%。2014年初美国能源署就预计,到2019年美国致密油的产量将再翻一番,达到480万桶/天,占美国原油总产量的比重将达到50%。

  加拿大的原油产量虽然比美国小但增长也很快,主要得益于油砂的迅猛增长。加拿大油砂资源丰富,油砂探明储量和油砂资源量占世界的比重都超过80%,开发潜力巨大。2005年加拿大的油砂产量还不到100万桶/天,如今已经增加到约200万桶/天,而且油砂大多数的增长也是来自2008年之后。

  另一方面,一些欧佩克国家近期的原油供给明显增加。由于之前战争的影响,利比亚的原油产量从2010年的165万桶/天大幅下降。但2014年下半年以来,出现了明显的恢复。6月份的时候,利比亚的原油产量只有20万桶/天,到10月份已经增加到90万桶/天。另外,伊朗的原油产量在2014年也逐渐恢复。

  欧佩克引爆价格战

  需求的下降和供给的增加,助推了油价的暴跌。面对这一局面,过去欧佩克一般会选择减产来缩小供给和需求的差距,进而推动油价反弹。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原油需求大幅萎缩,欧佩克就主动减产来支持油价。作为原油的最大输出组织,油价下跌对它们总是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损失。

  出人意料的是,11月底的维也纳会议上,欧佩克毅然决定不减产,并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维持3000万桶/天的产量不变。以纽约WTI油价为基准,油价比半年前下跌了近50美元/桶,也就是说欧佩克国家每天要白白损失15亿美元,不减产不是明摆着亏钱吗?

  如果油价的暴跌完全是需求萎缩所致,那么不减产就只能白白亏损。但这次油价的下跌更多是供给过多,尤其是非欧佩克原油供给增长过快所致,这时候欧佩克选择减产不仅很难增加利益,还会使市场份额被进一步蚕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沙特减产的教训依然历历在目。当时油价也出现了暴跌,沙特决定大幅减产,原油产量从1980年的1000万桶/天大幅削减至1985年的250万桶/天。这虽然支持了油价,但最终却助长了其他地区的原油投资,导致沙特和欧佩克的市场份额下降。

  过去几年的高油价,促使北美原油蓬勃发展,欧佩克的份额不断下降。尼日利亚石油部长在欧佩克会议后一语道破了不减产的用意,“欧佩克和欧佩克之外地区都必须共同承担石油市场负担,欧佩克并未在石油市场上采取强硬态度,欧佩克维也纳会议所做决定乃当前形势下最佳决策。”

  如今油价的下跌可能会挤压北美的页岩油和油砂,转而增加对欧佩克的低价原油的需求。

  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份额,欧佩克才可能在原油市场上呼风唤雨。过去中东的政局和欧佩克国家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原油市场的神经,就是由于它们掌握了足够的份额。欧美对这片区域也是尤为重视,美国历来在中东囤积重兵,其中的关键就是油。

  但这些年,美国对中东的热情远不如以往了。奥巴马上台之后,陆续从伊拉克撤军。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最着急的反而是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美国甚至不愿意牵头实施军事行动。2013年,面对伊朗的制裁问题,闹得最凶的也是欧洲,美国更多只是半推半就。

  这一系列的态度转变,表面上是巨大的军费开支让美国不堪重负,实际上的原因可能是,美国对中东原油的依赖越来越弱,已经没有必要像过去那样投入巨大的兵力和代价。这些都得益于北美原油近几年的大幅增长。

  欧佩克显然不希望失去昔日的风光和地位,他们需要重新夺回失去的份额,一场原油价格战就此打响。

  价格战能否成功?

  这场由欧佩克主导的价格战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佩克长期不减产的决心,以及美国页岩油和加拿大油砂的抗击打能力。

  所有人都同意,油价的下跌会对北美原油的生产产生负面的影响,但这种负面杀伤到底有多大,则存在很大的分歧。因为要想清楚知道北美原油的可盈利成本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而且不同的公司、地区和项目的可盈利成本会有很大的差异。

  国际能源署的估计相对较为乐观,它们认为,只有4%的美国页岩油项目需要油价高于80美元/桶才能盈利,预计2015年美国原油产量仅小幅放缓。

  但美国自己的估计好像要更客观一些,美国能源署在12月的原油展望报告中预计,2015年原油产量将增长8%左右,而过去三年这一增速都接近15%。

  按照美国能源署的估计,假设2015年是过去100美元/每桶左右的油价,那么应该可以实现15%的原油产量增长,2015年美国的原油产量应该是990万桶/天。而油价的暴跌后,美国能源署预计2015年美国的原油产量是930万桶/天。也就是说,比100美元/桶的油价时少了60万桶/天。显然油价的大幅下跌,将使很多原油公司缩小新的投资,把更多的资金放在原有核心项目上。

  从原油生产成本角度看,根据Scotiabank的估计数字,在包含了9%的税后回报后,美国和加拿大原油生产的加权平均盈亏平衡点为60美元/桶。

  Bernstein Research的研究认为,如果油价低于80美元/桶,将有三分之一的美国页岩油项目亏本。

  近年来加拿大油砂行业各项支出一直呈逐年攀升状态,各类型作业方式下的油砂开采成本均呈攀升趋势。有统计显示,油砂原位开采与露天开采两种方式全周期保本成本均高于70美元/桶。更可能的结果是,加拿大油砂受到的冲击会更大,因为它们的成本比美国页岩油高。

  除了成本外,另一个对北美油企业不利的因素是,它们的杠杆率在过去几年不断攀升,因为它们更多通过发行债券来为新的投资融资,油价的暴跌会大幅影响它们的财务状况。据巴克莱和《经济学人》的分析,美国能源公司的债务规模比2009年翻了一番,达到2600亿美元,这些公司发行的债券占了美国高收益债券的17%。

  而如今的WTI油价已经跌破了60美元/桶,这意味着很大一部分的美国和加拿大的油企很难再盈利。据路透社报道,11月份美国页岩油新油井的许可已经下降了40%。可见,油价暴跌已经对新的原油投资项目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欧佩克虽然决定维持产量不变,但欧佩克内部并非毫无分歧,尤其是像伊朗、委内瑞拉这样的“穷国”,这些国家需要更多的原油收入来平衡财政预算。它们心里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一方面不希望自己国家减产,但却希望欧佩克整体减产来支持油价。

  即使像沙特这样状况较好的欧佩克国家,目前较低的油价也会使其预算紧张。当然沙特具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可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12月14日,当WTI油价跌破60美元/桶之后,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Abdullah al-Badri)依然态度坚定地表示,欧佩克能够承受油价下滑的后果,并强调其在11月底做出的不减产决定将维持不变。“即使油价下跌到40美元/桶,欧佩克也不会蜂拥而上地去减产。”

  至少从目前的油价走势看,欧佩克已经初步赢得了价格战。但要想真正挤掉美国的页岩油和加拿大的油砂份额,低油价无疑还需要维持更长的时间。

  俄罗斯遍体鳞伤

  油价下跌的影响是广泛的,至少利益会部分从原油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对不同的国家影响也会有很大差异。

  最近美国消费尤其旺盛,一方面是美国的经济明显好转;另一方面油价的下降可能确实刺激了美国的消费,美国的汽油消费价格已经跌至3美元/加仑以下。12月美国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飙升至93.8,是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油价下跌对能源生产企业自然是不利的。7月份以来,标普500指数略有上涨,但其中的能源板块却下跌了近20%。对欧洲而言,眼下最紧急的恐怕是通缩问题,而油价的暴跌只能让这一风险变得更大。欧元区CPI增长还不到0.5%,这一状态已经持续了一年多了。

  受到直接打击最大的无疑是俄罗斯。当油价刚开始下跌时,一种阴谋论的观点很盛行,认为欧美在利用油价的下跌来限制和制裁俄罗斯,因为俄罗斯在克里米亚问题上让欧美很不愉快。

  随着欧佩克的不减产,以及油价的进一步暴跌,这种阴谋论就不攻自破了。一方面,欧佩克一直和俄罗斯是盟友关系,欧佩克不减产来打压油价不可能是为了打击自己人;另一方面,美国的原油产量不比俄罗斯少,油价暴跌美国受到的损失可能更大。

  这场激烈的原油价格战,短期内主要的原油生产国都会受到损失,而俄罗斯只是这场战争的附带受害者。

  能源是俄罗斯当之无愧的经济支柱,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大国、举足轻重的国际能源供应商、欧洲能源的最大来源国。能源工业是俄罗斯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为俄罗斯创造了60%的财政收入、70%的对外出口、1/4的国内生产总值。金融危机前油价一路高歌猛进,国际油价一度创下14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源源不断的“黑色黄金”使石油出口大国俄罗斯国民经济获得了持续的高增长。

  但近期俄罗斯经济变得越来越糟糕,2013年以来只能维持1%左右的GDP增长。受到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俄罗斯也面临着欧美的联合制裁,出口连续出现负增长,贸易顺差大幅下降。6月份以来,俄罗斯贸易顺差比之前减少了近15%。

  下半年俄罗斯卢布贬值惊人,美元兑卢布汇率从7月初的33.8升到目前的67.8左右,卢布贬值了近100%。这一期间,俄罗斯股市也暴跌超过40%。虽然俄罗斯央行已经抛售大量外汇储备,并连续加息,仍然无法止住卢布和股市的继续下跌。俄罗斯基准利率下半年已经多次上调,从之前的7.5%上调至17%;同时,2014年底俄罗斯外汇储备比年初下降了近1000亿美元。

  一些悲观者,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甚至认为,当下的俄罗斯可能会重蹈1998年债务危机的覆辙。

  中国能否获益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油价高企的冤大头,如今油价暴跌,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原油消费国自然会受益。

  供给面带来的油价大幅上涨会抑制经济发展,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的高油价使欧美经济都陷入了衰退,已经成为教科书里油价冲击经济的经典案例。相反,供给面导致的油价大幅下跌对经济会有好处。

  中信证券认为,原油熊市对中国不失为一个好消息,将带来产出缺口的减少和部分行业成本的下降。原油价格下跌30%,将在未来一年内提高中国GDP增速0.21个百分点。

  但是,从通胀的角度看就未必是好事了,油价的暴跌可能会加剧日益加大的通缩风险。11月CPI同比增长1.4%,创下5年来新低;PPI同比跌幅从10月的2.2%扩大至2.7%,连续33个月负增长。油价下跌初期可能只会带来能源消费的相关成本下降,但慢慢的会蔓延至其他消费领域,再加上中国内需的低迷,通缩会成为2015年的一大风险。

  中国是原油进口的大户,国际油价的暴跌理论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获利。一方面,是原油的进口成本降低;另一方面,借着低油价扩大原油进口。不幸的是,中国经济也处在低潮期,下半年原油进口数量并没有增加,但中国应该考虑利用外汇储备低价抢购更多的原油储备。

  而从原油进口成本看,近期已经有所下降。根据海关总署的原油进口数据,2013年原油进口量为2.8亿吨,2011年至2013年进口原油的成本基本维持在800美元/吨左右。2014年11月份进口原油数量为2540万吨,进口原油金额为164亿美元。那么,11月份进口原油的成本为646美元/吨,而上半年平均的成本约为780美元/吨,进口成本下降了17%。

  不过,如果从全年平均角度看,油价暴跌的好处还未明显体现。2014年前11个月的平均原油进口成本为758.5美元/吨,仅比2013年下降了3%左右。所以,油价只有长期保持较低的水平,中国的原油进口才会获得明显好处。

  本刊记者 廖宗魁/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