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旗下产品表现不佳 规模持续缩水 公司回应称“一般认可晨星与银河数据”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大成基金
  • 发布时间:2015-01-19 08:44

  曾经的老大哥大成基金,在2014年牛市中节节后退,权益类产品收益率跑输同类平均水平,公司规模不断缩水

  做公募基金如中流击水,不进则退。

  大成基金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大成”)就是明显的例子。2014年3月份《投资者报》刊发文章“6年规模缩水80亿,大成积极成长名不符实”提到,“2013年的大成未能得到“幸运女神”的青睐,资产规模总额与规模相对排名双双大幅下滑,第一梯队正在与大成擦肩而过。”时隔近一年后,大成基金仍然没能奋勇追上。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大成旗下权益类产品均跑输同类,且公募资产管理规模连续两年下降。

  对于大成公募资产规模连年下滑以及权益类产品在2014年的大牛市表现差强人意的原因,《投资者报》记者于1月15日联系大成相关负责人,对方回复称:“我们一般选用证监会认可的那几家第三方评价机构,一般业内也应该都用晨星、银河。这些在基金评价领域是权威机构。”

  大成旗下权益类产品跑输同类

  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截至2014年12月31日,大成旗下权益类产品均跑输同类平均收益水平。

  其中,大成旗下股票型基金2014年度平均涨幅为27.06%,比同类平均收益30.57%低近4个百分点,在69家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基金公司中排名第51名,位于后四分之一;大成旗下混合型基金2014年度平均涨幅为19.73%,略低于同类20.14%的平均收益,在69家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基金公司中排名第40名,位于后二分之一。

  不过,对于天天基金网的数据,大成基金公司并不完全认同。据大成基金公司给《投资者报》出示的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度大成基金旗下主动股票型产品净值增长率26.38%,跑赢同类平均值25.68%;混合型产品净值增长率25.88%,同样跑赢同类的平均值21.87%。

  对于上述数据差异,记者注意到,一部分原因是统计标的并不完全一样所致。天天基金网给出的是大成旗下的权益类产品,而银河给出的是大成旗下主动股基产品。显然,大成更愿意采用相对好看的数据排名。这也可以理解。

  资产规模连续两年下滑

  2014年以来的火爆行情,让不少基金公司管理的公募资产规模跟着水涨船高。然而大成基金公司却未能借此扭转规模持续缩水的局面。

  截至去年年末,91家基金管理公司和3家证券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公募资产规模合计达4.45万亿元,其中,千亿元规模基金公司达到13家。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受2014年牛市行情影响,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出现了高达51.95%同比增幅,却仍有18家公司规模同比下滑。其中在大中型基金公司队列中,规模下滑较为明显的公司中就包括大成。

  我们不妨用Wind数据来进行统计。昔日的“千亿元”公司大成的公募资产管理规模在2012年末为1049亿元,到了2013年末则降至863亿元,在78家可比同类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2名;而截至到2014年末,其资产规模又降至774亿元,在94家可比同类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8名。从公募资产管理规模降幅情况来看,大成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规模缩水,降幅分别在18%和10%左右。

  从2014年大成各个季度的数据来看,其权益类产品份额一直均处于净赎回状态之中。据Wind数据统计,2014年1~4季度,大成旗下股票型基金总份额依次为223.61亿份、204.94亿份、184.75亿份、178.12亿份;大成旗下混合型基金总份额依次为455.75亿份、444.45亿份、414.83亿份、396.86亿份。

  不过,公司业务也有亮点。在权益类产品总份额不断缩水的情况下,大成的固定类产品2014年四季度的总份额却较2014年一季度的总份额有所增加。

  副总刘彩晖坚守9年后离职

  1月13日,大成公告称,其副总经理刘彩晖因个人原因已于1月9日离职。这一天,距大成原总经理王颢宣布辞职尚不到一年的时间。

  公开资料显示,管理学硕士毕业的刘彩晖,1999年至2002年,历任江南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总经理;2002年至2006年,历任江南证券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机构管理部总经理,期间还任江南宏富基金管理公司筹备组副组长;2006年1月至7月任深圳中航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2006年8月加入大成基金,任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之后于2008年中旬被提拔为公司副总经理,2009年7月13日起兼任大成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在大成基金任职近9年时间。

  对于此次刘彩晖离职后的去向,大成基金有关负责人告诉《投资者报》,“彩晖总因个人原因离职,有可能是去做私募,具体情况应该只能向她本人求证。”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公募基金高管奔“私”的主要动力有二点,一是公司的薪酬不够有吸引力,二是公司的业绩不好,再呆下去缺乏成就感。但《投资者报》记者未能联系到刘彩晖女士,因此也未得知其离职的真实原因。

  《投资者报》记者 罗雪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