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卫兵婚纱照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红卫兵,婚纱照
  • 发布时间:2015-01-26 16:21

  西安罗阿姨陪儿子儿媳拍婚纱照,儿媳相中了一套红卫兵系列服装,罗阿姨极力反对并给丈夫打电话求助。最终,公公劝儿媳改变了主意--原来,公公的父亲是富农出身的老师,“文革”时曾遭受过红卫兵攻击,婆婆担心婚纱照摆在家中会引起家人的心病。儿媳得知家史后深感歉意,她说自己因几部热播剧觉得红卫兵的衣服很清纯,但不知这身衣服对于父辈们的含义,感叹自己急需补上历史这一课。

  儿媳放弃红卫兵婚纱照并表示了歉意,不知道她的歉意是为自己不了解公公的家史,还是为自己不了解全面的历史。若属前者,她的歉意只是家庭生活的礼貌;若属后者,这种歉意就是基于历史的省思。她现在了解了那身衣服对公公婆婆的含义,但对“文革”中其他的父辈们而言,那身衣服的含义是否一样?当年,巴金先生一听样板戏就做噩梦,还投书媒体表示抗议,但听样板戏的人一直都不少;同样,在姜文参与的《芙蓉镇》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两部电影中,表现同一时代时的色调明显不同,足见历史对同一个人的含义也可能是多面的。

  儿媳对红卫兵衣服有“清纯”的印象,源于近几年的热播剧,这种认知路径在年轻人中非常典型。但是,热播剧大多属于造梦影视,它们所记述的时代故事往往只有吉光片羽的背景,以及类型学意义上的符号。再加上“文革”历史这些年被小心翼翼地打包处理,“宜粗不宜细”,时代回忆又因亲历者老去而越来越难以回归真实,影视中“文革”故事也只能单向度地展现“清纯”。时代的光明、复杂和荒谬、重量都已丧失,被文艺性的“清纯”覆盖。在这起婚纱照风波中,时代似乎拣回了一些重量,但如前所述,这只是一个富农教师家庭的特殊个案,仍然缺乏实质性的改观。

  其实,历史上何曾有过真正的红卫兵服装?所谓红卫兵服装,不过是那个时期的军人服装,只是不佩戴帽徽和领章而已。整个社会以军便服为时尚,至少在八十年代初期仍然存在。那是单色社会的一种特殊美学,在社会趣味上对“高级人群”真诚的集体戏仿,就像今天人们追慕奢侈品一样。在网上看到一些“文革”婚纱照,在精神气质上仍是影楼生意,只能算是一种时尚消费。尽管动用了与众不同的符号,那些照片的主人仍活在现实而非历史中,不能说是“文革余孽”或“新红卫兵”。

  无论如何,历史不应该“一言以蔽之”地打包处理,而应以详备的记载供人读取,它才能立起碑刻,具有份量,不致流于戏谑和虚无。西安这个家庭的婚纱照风波中的家史“补课”,不算有普遍说服力的历史讲述。可见,让更多的人来讲历史,把历史讲清楚,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反倒是历史之所以称其为历史的必需。

  【选自网易新闻中心】

  刘洪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