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的“跑冒滴漏”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科研经费
  • 发布时间:2015-01-27 08:01

  临近年末,报销成为不少人的“噩梦”,却也成为另一些人的“美梦”。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近年来,科研经费被挤占挪用、科技“掮客”、“游客”等现象造成了大量科研经费流失。

  “跑冒滴漏”流失严重

  在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大量科研经费没有用于科研本身,却几乎“无所不能”:大到发放工资福利,小到充饭卡、交电话费……

  一是挤占挪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因涉嫌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经费转至其名下公司被批捕;浙江大学水环境学院院长陈英旭因将巨额科研经费转到自己所开的两家皮包公司而获刑十年……近期曝光的一些案例引起外界关注,影响十分恶劣。

  二是扩大用途。拿到科研资金之后,单位提取一部分管理费,剩下的课题研究、经费分配、报销等方面往往是课题负责人一个人说了算。有的单位“吃喝拉撒睡,都能靠经费”,科研经费用于发工资福利、出国考察、吃饭、买车、交通、盖房、装修、买家具等,有的经费甚至说不清花到哪里去了。

  三是弄虚作假。一些人想出各种歪招套取科研经费,巧立名目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比如编造劳务人员名单或用学生身份证冒领“劳务费”,以差旅费、办公经费等名义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

  同时,很多单位财务报销流程也存在漏洞。一家科研单位的财务人员说,他们只审核发票的合法性,不管发票的合理性。很多科研人员坦承,到财务部门报账时,若遇到麻烦,通过技术处理一般可以“通融”。

  对违反经费管理规定者,有的仅仅“内部通报”,有的则要求把违规资金退回了事。

  “掮客”、“老板”怪象多

  “科技市场上最近出现一种科技掮客,与企业合谋套取科研拨款,再收回扣。”江苏某生产人造草坪企业的董事长说,“不久前,有一个熟悉科技项目运作的人找上门来,表示能争取到的相关部门科技项目经费,可达一千万元。如果企业愿意配合上报项目,等争取到经费后,双方各分五百万元。我当场拒绝了这个要求。”

  东北某县林业系统的一名干部说,今年他所在部门上报的一个科研项目获得五十万元经费。这笔经费在省级部门被“砍了一刀”,到了市级部门又被“砍了一刀”,拨到县里仅剩十七万元。今年夏天,他接待了上级手握拨款权的部门的一个考察组。这个考察组“考察”了一个星期,实际却是旅游避暑。为接待他们,最后十七万元也没剩多少。

  在一些地方,经费资源过多地集中在少数“学阀”和“学霸”手中。科研经费分配从上往下层层发包,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南京审计学院教授蒋大鸣认为,行政化主导经费分配致使科研课题申报机制混乱,给腐败以可乘之机。“搞课题,先播种”、“跑部题进”,其实就是送。小课题几十万元,大课题几百万元,小钱换大钱,不跑就拿不到课题。

  按“牌子、帽子、位子”分配

  201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达一万两千亿元,其中财政科研经费五千亿元,居世界前列。但科研领域乱象丛生:科研风气“浮躁化”、项目申请“行政化”、经费落实“功利化”……不仅大大影响科研活动,也使科研投入效率低下。

  “官大学问大,权大经费多”成为普遍性问题。科研经费七成按照牌子、帽子、位子分配,三成“撒了胡椒面”。能够拿到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的大多是“学术大佬”,少有年轻人。一些年轻人为了争取课题,只能“拉大旗扯虎皮”,挂上领导大名领衔申报。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钟书华说,大学体制强调行政治校,因为资源配置、决策权都与行政权力有关,所以有些老师“搞成果为了当官,当了官成果更多”。

  华中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说,有些院士用兼职的方式到学校当“买办学者”,利用名头垄断项目资源和大笔经费,再将具体项目“分包”给“小毛刺”学者,自己坐收大头。

  科研围着课题、部门转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统计显示,我国有三百二十多万名研发人员,居世界首位,但科技创新能力仅排世界第十九位;我国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但能“赚钱”的却很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表示,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我国专利占全球80%,但利润排名前二十的专利一个也没有。而在医药行业,我国九成是仿制药,从1949年到2008年,五十年来仿制药获得的利润还不如国外一个新药利润多。

  【选自新华网】

  丁 静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