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了的改革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改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02 07:53
与三十年前一样,人们感到生活并不如意;不一样的是,人们现在不知道如何改变它
很明显,中国人之所以由穷变富,是因为中国人生产和劳动,也是因为我们改革了限制生产和劳动的思想观念。同理,那些我们没有改革的东西,正是造成我们今天重新陷入贫乏的原因
这不是一个耸人听闻的题目。作为一个与改革同步成长的一代人,我越来越感受不到改革的存在,失去了对改革的兴趣。
对比起三十年前,那时我还在上中学,父母、老师、其他同学的家长,这是我生活的圈子。他们都在谈论改革,我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诉求,现在想来,利益的差距一定是很大的。但看得出,人们热衷于谈论改革,也普遍相信改革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一些的生活。
后来的发展确实如此,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只能在电视或报纸里看到的外国人的生活,我们几乎一拨儿一拨儿地赶上了。家用电器、电话、汽车、电脑、手机,以至于互联网。人们还大规模地外出旅游,国内国外的。再后来,富裕起来的人们吃各种东西,品各种茶,接受身体按摩,还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和绘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事情就变得不那么让人兴奋了。即使你足够有钱,从原来只能开一辆十几万的汽车到开上了上百万的豪车,热乎劲儿恐怕也维持不了个把月。人们争相购买任何一款可以显示自己有钱的奢侈品,人们高声谈论着一个又一个新鲜的去处——那可都是些在中学时代的地理课本里出现的地名。
那又如何,你无论怎样也难以成为那最顶尖的领袖级人物,去登珠峰、去下南极。于是人们喜欢在互联网上消费他们,看他们出丑、看他们演戏。很快地,人们发现自己增加了越来越多的焦虑感,要么你能挣到足够多的钱,才能变得和他们一样;要么你就只能在一旁看着,因为这时上涨的不是你的收入,而是你生活的成本。
人们再次回到贫穷,也许这一次更准确地说法是生活的贫乏。与三十年前一样,人们感到生活并不如意;不一样的是,人们现在不知道如何改变它。
穷的时候,我们想到了改革。三十年前“改革”作为一个凝聚人心的词汇,尽管上下理解程度有深有浅,但还是在“想办法致富挣钱、解放生产力”这一点上达成了高度共识。
从这一共识起始,我们反对计划经济,放开价格和对生产的管制,放开人们谋生就业的限制,打开外国人进来、中国人出去的大门。这时人们上下齐手,热情高涨,有的人做贸易,把外面的东西运进来、里面的东西卖出去;有的人忙于生产,很快就让中国成为了世界最大、最强的制造业国家。
很明显,中国人之所以由穷变富,是因为中国人生产和劳动,也是因为我们改革了限制生产和劳动的思想观念。同理,那些我们没有改革的东西,正是造成我们今天重新陷入贫乏的原因。
按照国人被教育几十年的话语体系,社会由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构成。我本人对这一话语体系持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但我还是承认用这套体系最容易理解中国问题。
改革前,中国的经济基础是计划体系,上层建筑是一言九鼎,意识形态是统一思想。这三样东西分别对应着人的财产地位、权利地位和思想地位,理论上说现代人应当财产自主、权利平等、思想自由。实际上,这三件东西从来都是相伴而生的,三者之间并无先后因果关系。只不过,在改革的初期,当时人们比较容易在经济基础方面达成共识。
没有达成共识的有关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改革当然就没有发生,尽管有关这方面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去,由于拥有权力的一方强势阻挡,相关讨论仅限于小范围的群体之中,并经常被批判为歪理邪说。因此,改革并无可改的感觉也就难以避免。
在上层建筑的问题上,看上去争论在如何限制权力,但它的另一面是如何保障权利。限制有权之人的权力,实际上是扩大无权之人的权利。一个不十分有把握的猜测就是,当下中国民众憎恨当权者弄权敛财,实际上还并没有与他们切身权利能够得到多少保障联系起来。但不可否认,贫富差距与践踏权利相伴而生,你的生活成本提高恐怕也有它的贡献。
意识形态问题的争论就更加形而上了,在此,我只能简而言之。统一思想、学习讲话、汇报体会、再贯彻始终,这一套东西过去很难摆脱掉。如果我说这些东西让我的精神生活备受折磨、生命的幸福感缺失,你会同情吗?我如果说,这些东西让人民缺少创新精神、怜悯情怀、高尚情操,你会不会认为夸大其辞?
阅读本专栏的读者一定能够理解为什么我会写这个话题。改革,曾经给人民带来了福利,也让人民保有对未来的希望。所以,如果改革不再有那样的魔力,中国仿佛就会失去动力。改革既需要梦想,也需要实实在在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