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规模兴衰榜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基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02 07:55
近三年既有平衡市,也有结构性牛市,中小板、创业板和主板都有机会,正是研判基金公司洞察市场、抓住机遇能力的一个难得的时间窗口。《投资者报》以此为周期,研判推出“基金公司规模兴衰榜”
近三年基金全行业总体规模分别是从2.8万亿、2.9万亿突破至4.5万亿。有7家公司一直稳居前十的第一梯队、4家跨进千亿元俱乐部、8家规模持续增加
稳居前十的第一梯队7家公司分别是:华夏、嘉实、易方达、南方、工银瑞信、广发和中银
招商、建信、汇添富、上投摩根成功进入千亿元基金公司俱乐部。招商旗下基金全面开花、规模大增,建信则在固定收益产品获得不俗增量
在2012年时起始规模就超过500亿元,且连续3年保持增长的8家基金公司是:华夏、嘉实、广发、工银瑞信、中银、汇添富、上投摩根、招商
近三年虽然市场机会多多,但也有5家公司规模连续3年缩水,其中大成、东吴等公司无奈上榜
2012~2014年,股市、债市、货币市场都曾出现难得的发展机会;中小板、创业板和主板又都有结构性牛市。这正是研判基金公司洞察市场、抓住机遇能力的一个难得的时间窗口。
从股市看,2012年是典型的平衡市,2013年创业板指大涨83%,2014年蓝筹股王者归来带动上证综指大涨52%,可谓各种各样的市场气候都曾出现,也就给各类股票型基金提供了表现机会;债券市场出现小牛市,债基2014年收益创新高;流动性则经历了钱荒到央行降息,货基拥有天然的增长沃土。
机会常常有,但各公募基金捕捉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却千差万别,并最终表现在公司规模这一成绩单上。这三年,各公司的成绩是靓丽还是黯淡,进步还是倒退?
《投资者报》以此为周期,研判推出“基金公司规模兴衰榜”,发现近三年全行业总体规模分别是从2.8万亿、2.9万亿突破至4.5万亿,实现了连续增长。有7家公司一直稳居第一梯队、4家跨进千亿元俱乐部、8家500亿元以上公司还能保持规模连年持续增加。不过,也有在行业增长时自己公司规模萎缩的,值得公司掌舵人警醒。
七家公司稳居第一梯队
近三年,全部公募基金规模跨越4万亿的进程中,公司数量由原来的60家,发展到如今的近百家。这其中,有7家公司始终位居前十,可谓第一梯队中的常客,它们分别是:华夏、易方达、嘉实、南方、广发、工银瑞信和中银。其中华夏、嘉实、南方是老十家,堪称业内不老松。广发、中银、工银瑞信在2003年至2005年成立,到现在十年磨一剑,终有所成。
7家公司中,华夏、嘉实、工银瑞信最有代表性。华夏和嘉实的位置最稳:华夏两年第一,最近一年天弘凭借一只产品逆袭,太具偶然性,且因为余额宝收益率大幅下滑,看上去天弘的好日子正在过去。所以华夏老大的位置依然相当稳固;嘉实连续两年居季军位置。工银瑞信是进步较快的典型,三年名次分别是第8、第7和第3。
先看华夏。华夏2014年规模从2000多亿元跨入3000亿元大关,达到3109亿元。2013年初,华夏推出“活期通”,实现快速赎回、余额理财、消费还贷、在线支付等功能,背后对接货基华夏现金增利。搭上互联网金融的快车,华夏现金增利规模快速膨胀,2012年底是300亿元,2014年三季度最高时超过千亿,2014年底达890亿元。另一只货基是华夏财富宝,这是与微信理财通合作产品,实现增量403亿元。
华夏在指数基金管理方面的储备,也在2014年再度显示出优势。华夏沪深300ETF录得97亿元的增量,华夏上证50ETF也有近50亿元的增量,也正是由于指基的贡献,华夏股票型基金的规模仍旧稳坐第一名,领先第二名近百亿元。
上述诸般合力,推动华夏保持在行业龙头位置。如果只是躺在原来的功劳簿上睡觉,没有这些增量,规模原地踏步,2014年华夏将会滑落到第五名的位置。由此看出基金行业竞争之激烈,真的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嘉实是另外一棵常青树,三年规模排名分别是3、3、4,2014年增量规模756亿元,在前10公司中增量规模依旧处于前列。
嘉实增量规模的来源与华夏有异曲同工之妙,货基和指基双轮驱动,货基居功至伟。依靠互联网金融的威力,嘉实旗下货基贡献增量分别是:嘉实活期宝265亿元、嘉实货币217亿元、嘉实薪金宝82亿元。
而且,嘉实在ETF和“混改”中的创新,则是其他公司难以学来的。
嘉实是第一批推出沪深300ETF的公司之一,2014年后半年股市上涨行情,指基是最佳投资品种。嘉实沪深300ETF份额在2014年第四季度时增加近两成,加上单位净值增加,基金规模增加了180亿元。
创新是永恒的推动力,在国企改革大潮中,对接中石化“混改”,嘉实设立发起式基金嘉实元和,首募100亿元,成为首个吃螃蟹者。
嘉实增量规模另一个功臣是旗下嘉实周期优选基金,在全部364只股基中,该基金2014年排名在前10%,获得投资人净申购,规模从3亿元跃升到49亿元,从一只小基金成长为一只中大规模产品。贡献的46亿规模,所获得的管理费相当于货基增加了250亿元。
工银瑞信的增量比前两家都大,2014年增加1446亿元。货基贡献绝对增量,其中工银瑞信货币增量990亿元、工银瑞信薪金A增量115亿元,都是公司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获得的。
但是,简单地认为公司只有固定收益专长就狭隘了。工银瑞信金融地产是2014年冠军基金,规模从1.53亿元增加到32.31亿元,增加了21倍有余,再一次验证了业绩是规模的助推器。工银瑞信信息产业上演同样的好戏,该基金2014年业绩在同类364只基金中排名第4,规模从1.58亿元猛增到31.55亿元,是又一个规模增加了20倍的产品。而工银瑞信创新动力在2014年11月募集,首募67亿元,基金经理就是工银瑞信信息产业的经理,明星基金的效应发挥了作用。
四家公司加入千亿元俱乐部
相对于第一梯队的常客,晋级的成功有时候更令人欣喜。对基金公司而言,规模跨入千亿元行列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14年,有招商、建信、汇添富、上投摩根4家公司成功进入千亿元俱乐部,成为13家千亿元公司中的一份子。
4家公司中,招商、建信成功进入前十。招商步幅很大,从第19跃升至第10,从第二梯队末尾成功进入第一梯队。同时,招商也是4家公司中规模增量最大者,增加了616亿元。
招商规模过千亿,得益于旗下各类基金共同发展及前几年沉淀结出的硕果。2014年,招商各类基金规模都在增加,股基从67亿元到193亿元,混基从150亿元到171亿元,货基从218亿元到698亿元,全线突破。
招商的增量,还有115亿元来自于分级基金的贡献。招商2012年开始做分级基金产品,首先发行招商中证大宗商品分级,2013年又发行了招商沪300高贝塔分级、双债增强,2014年发行中证证券公司分级、沪深300地产分级、可转债分级,至此,招商旗下已经形成覆盖大宗商品、债券、指数、行业,全系列的分级产品,成为市场当中分级基金方面比较领先的公司。招商中证证券公司分级基金在2014年11月发行,正好赶上券商股成为市场中炙手可热的板块,首募4亿元,年底时,规模如坐火箭般猛增至81亿元。
在超越至千亿的基金公司中,建信表现也不错。2013年规模只有725亿元,2014年就跨越到1211亿元。增加的486亿元规模中,占比七成源于2014年新基金首募规模的增加,建信现金添利是建信和其股东建设银行联手打造的货基,由于不设赎回上限,更能吸引大资金的青睐,到去年底时,规模到了329亿元。
建信旗下基金业绩领先也带来了不少增量。2014年,在可比70家公司中,建信的股基和债基都处于前1/3。建信转债增强基金凭借97%的年净值增长率在所有开放式基金中排名第二,是债券类产品中的业绩冠军。建信恒稳价值在同类158只基金中,排名在前10%。
汇添富是以创新知名的公司,理财基金、货币基金都相对走在前列,凭借这些创新的积淀,2014年开始收获。而上投摩根在2013年突出的投资业绩,使其在股基的持续营销中占得先机。
八家公司规模持续增长
2014年的牛市,让一句话流行起来:“风来了,大象都能飞起来”。可见,只要处在合适的风口上,飞起来并非难事。不过,难的是一直飞。这个道理对基金公司同样适用:一时的增长并不难,难的是持续增长。而更难的则是在高起点上的进一步增长。
正因为如此,在2012年时起始规模就已超过500亿元,又能连续3年保持增长的8家基金公司难能可贵,它们是:华夏、嘉实、广发、工银瑞信、中银、汇添富、上投摩根、招商。
除广发外,各家公司在前面的榜单中已经出现,此不再赘述。广发的新基金发行速度迅猛,2014年内新发基金达17只,在全部公司新发产品数量中处于前列,这些新基金2014年底时规模达120亿元。这其实延续了公司前一年的策略,2013年时,广发新基金数量达到了27只,增量226亿元,是行业内第一名。新产品涉猎货基股基及创新:广发钱袋子、广发活期宝、广发天天利都是货基,增量规模近50亿元;在创新面前,广发联合中证指数公司、百度等,进行跨界合作,推出广发中证百发100指基,首募24亿元,2014年底规模增至30亿元。同时,公司发行的广发主题领先、广发新动力,贡献增量规模都接近15亿元。
给广发贡献规模最大的是货基,广发天天红、广发货币贡献规模合计达269亿元,2013年11月,《投资者报》曾经以盈利能力、申赎便利能力等四大指标“寻找最牛货基”,结果广发货币摘得冠军。2014年,广发货币规模从263亿元增加到345亿元,成为广发旗下最大的规模基金,广发货币B收益也在同类前1/5,而广发货币A则成为连续3年五星货基。
五家公司规模连续缩水
几家欢乐几家愁,规模连续增长公司的喜悦,更衬托出规模持续缩水公司的尴尬。这三年,公募基金整体规模在增长,各家公司都在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做大做强,但是也有5家公司规模逐年缩减,在大公司中比较典型的是大成,小公司中则是东吴。
大成是老十家公司之一,公司发展中总是波折不断。市场对大成印象最深的是,公司持续踩雷,从银广夏到三安光电、双汇发展,最近一次是2011年的重庆啤酒,从此之后,公司规模便开始走下坡路,2012年是970亿元,2013年818亿元,当2014年4家原来只有几百亿的公司敲锣打鼓庆祝过千亿时,大成却黯然滑落到747亿元。当8家公司欢庆规模连续3年增长时,大成却要去总结一下规模为何连续3年滑落。
大成的规模萎缩,表现为旗下半数以上产品规模缩水。不少公司在百姓认可货基的大势中,依靠货基成功上位,大成却是明星息影:大成货币B缩水82亿元,大成现金增利B缩水37亿元,大成月添利理财缩水12亿元。此外,股基大成财富管理2020、大成精选增值、大成策略回报等业绩排名落后。净值表现不佳,规模自然更是雪上加霜。
对于大成,我们是熟悉的,心态是复杂的。它曾经在第一梯队顽强拼搏过,所以它很知名,也很令人怀念。但对于长久以来,公司投研为何总是踩中“地雷股”从而引发一轮轮的危机,公司又如何避免这种悲剧一再出现等问题,虽然《投资者报》记者努力采访,但公司方面并不愿正面回应。虽然事实上业绩不佳、规模缩水,但公司方面似乎更在意报道是否负面,而对于如何建立新机制、走出新天地,则缺乏直面的勇气。2015年公司是否有新动作来止住下滑势头,目前看还是要打个问号。我们希望大成扭转颓势、涅槃重生的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东吴基金公司原来规模就小,近三年则更见“消瘦”。公司规模分别是108亿元、85亿元、72亿元,几乎每年下滑10亿元以上。其实这种缩水从2010年以来一直在持续。2012年9月,公司现任总经理徐少华上任,也没能挡住规模下滑步伐,反倒是越瘦越快。如今,公司旗下最大规模基金也只有18亿元。2014年,公司旗下19只产品中,有14只排名低于行业平均,有近一半的品种在后20%的排名队列中。
与多数上海基金公司不同,东吴远离陆家嘴金融中心,蜗居于相对偏僻的一栋小楼中。他们的锐气好像也远离了多数努力进取的基金公司行列。
这三年的基金公司规模兴衰榜单中,折射出的是他们的战略、布局、执行中的差别。这三年,机会摆在面前,却难轻易获取。这三年的强弱之道值得市场认真反思和总结。
《投资者报》研究员 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