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衡量经济增长质量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GDP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16 11:56
在淡化GDP增长目标的同时,亟需一套新的衡量发展质量的标准及与之相对应的考评体系,来保证全国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引导地方政府为了民众的全面福祉而竞争
过去一个月,除吉林、海南和广东外,已有28个省区市召开地方两会并公布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从这些报告来看,降低或淡化单一的GDP增速目标成为地方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共同行为。其中,超过70%的省区市下调2015年GDP增速目标或维持与上年持平。上海则没有明示GDP增速目标。
实际上,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中,就已经明确提出改进地方考核,淡化GDP,增加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指标。此次地方两会表现出的“新气象”,是对中央根据新情势、新变化而作出的总体部署的落实。
这些变化折射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由强调数量向强调质量的重大转变。当然,不唯GDP不意味着不要GDP,更不意味着要把GDP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即便是领全国风气之先的上海,虽然未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GDP增长目标,但GDP本身仍然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指标参照,例如,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6%以上”等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包含了其他指标与GDP之间的关联。
从发展趋势来看,淡化GDP增长目标是大势所趋,因为片面过度追求这一个指标,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放心食品、良好教育、便捷出行、健康工作、安度晚年等美好生活方方面面更高水平的期待与向往。与之而来的就是,在相对淡化GDP增长目标的同时,亟需一套新的衡量发展质量的标准及与之相对应的考评体系,来保证全国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引导地方政府为了民众的全面福祉而竞争。
衡量经济质量比衡量经济数量要困难得多。单一GDP数量增长可以由政府加大投入来获得,甚至可以用粉饰数据的方式来获得,几乎可以由政府说了算,但同时对投入方式及是否造假的监管相对容易。一旦涉及更加复杂的经济质量考核,如果考核口径和方式不科学不全面,欺上瞒下的空间可能会更大,监督纠察的成本会更高。因此,新的考评体系可尝试引入公民评估的主观指标,用以弥补各地差异性难于完全统一衡量的不足,形成兼容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物力指标与民心指标的新标准。
也不必急于出台新的指标体系。在明确一定原则的前提下,给出一定的时间允许各地试验试行,取得经验后再完善和推广。转型到定型之间,需要一个过程,既是试验的过程,也是动员的过程,逐步统一认识的过程。经过这样的过程,一旦制度定型,各地就能很快适应新体系。而在此前,GDP增长目标仍会发挥一定作用。
本刊评论员